逸周书度训解第一

【题解】
度训,是对法度的解说。
天生民而制其度,度小大以整,权轻重以极,明本末以立中。立中以补损,补损以知足。爵以明等极,极以正民,正中外以成命。正上下以顺政。自迩弥兴自远,远迩备极终也。明王是以敬微而顺分,分次以知和,知和以知乐,知乐以知哀,知哀以知慧,内外以知人。
凡民生而有好有恶,小得其所好则喜,大得其所好则乐,小遭其所恶则忧,大遭其所恶则哀。然凡民之所好恶,生物是好,死物是恶,民至有好而不让,不从其所好,必犯法,无以事上。民至有恶不让,不去其所恶,必犯法,无以事上,边行于此,尚有顽民,而况□不去其所恶,而从其所好,民能居乎。
若不□力何以求之,力争则力政,力政则无让,无让则无礼,无礼,虽得所好,民乐乎?若不乐乃所恶也。凡民不忍好恶,不能分次,不次则夺,夺则战,战则何以养老幼,何以救痛疾葬丧,何以胥役也。
明王是以极等以断好恶,教民次分扬举力竞。任壮养老长幼有报,民是以胥役也。夫力竞,非众不克,众非和不众,和非中不立,中非礼不慎,礼非乐不履。明王是以无乐非人,无哀非人。人是以众,人众赏多罚少,政之美也。罚多赏少,政之恶也。罚多则困,赏多则乏,乏困无丑,教乃不至。是故民主明丑以长子孙,子孙习服,鸟兽仁德。土宜天时,百物和治,治之初,厉初哉。治化则顺,是故无顺非厉,长幼成而生,曰顺极。
【译文】
上天生下民众就给他们制定了法度。量度大的与小的,就能确定大小适中的,称量轻的与重的,就能确定轻重适中的,弄清本末两端,就能确定正中间。确定适中的标准才能补其不足损其有余,直到补损到恰当为止。排列爵次,以明确尊卑贵贱。辨明等级以安定民众。安定好朝廷内外,以成就君命;安定好公卿庶民,以便政令顺行。政令在朝廷内制定。制定人有来自近处,更有来自远处的。远处与近处的人才全都到来,政令最终才能完善周密。补不足损有余全在于分次精微,分次精微又全在于君王英明。因此,英明的君王就重视精微而又遵循分次原则。区分了等级,民众就知道和睦;知道了和睦就会知道欢乐,知道了欢乐也会知道识哀伤;知道了欢乐哀伤就知道怎样做一个最明白的人,在朝庭内外分辨好人与恶人。
所有民众皆有喜欢有厌恶。得到一点他所爱的就高兴,得到很多他所爱的就欢乐。遇到一点他厌恶的事就忧伤.遇到很多他厌恶的事就会悲哀。大凡民众的好恶都一样,喜欢养生之物,厌恶致死之物。民众遇到自己喜爱的东西就相争不让。如果不能顺从他的爱好,就一定犯法作乱,不能侍奉上司;民众遇到自己厌恶的东西就争相回避。如果不能除去他厌恶的东西,就一定犯法作乱,不能侍奉上司。即使上司顺其所好又除其所厌,也还会有顽民,何况还不能除其厌恶,顺其爱好,民众能安居吗?民众如果不能安居,又凭什么求得民众呢?以力相争就会用武力强取,用武力强取就会失去谦让:失去谦让,就丢掉了礼制。丢掉礼制,即使得到喜爱的东西,民众会快乐吗?如果不快乐,就是他厌恶的了。
大凡做人,不能克制自己的好恶,就不能安守本分。不守分就会争夺,争夺必然打斗,相互打斗又怎么能抚养老人和幼儿,怎么能救助病痛、疾苦、死亡、丧葬,怎么能相互帮助呢?英明的君王因此而区分等级来阻断庶民的好恶之心,教会民众安守本分。表彰那些努力使壮年人有事做、老年人有供养、幼年人能成长的人,让壮年、老年、幼年人相互能报答,民众因此而能彼此帮助。
凭力气争斗,除非人多不能制止;人多,除非和睦不能聚集;和睦,除非诚心不能实现;诚心,除非礼仪慎重不能表现;礼仪,除非心情舒畅不能履行。英明君王因此而与民同乐,与民同哀,百姓因此也就多起来。人多了,赏赐多而处罚少,是善政;处罚多而赏赐少,就是恶政。处罚多了百姓会困窘,赏赐少了百姓会贫乏。一旦贫乏、困窘,就不知羞耻,教化就不能到他们身上。所以,英明君王以晓明廉耻来教育子孙成长。儿孙们习知有耻而身体力行,就是鸟兽也会怀有仁德。加之地得其宜与天得其时,百事都会平稳。一开始就重视治教劝励民众,整个教化都会顺利。所以,教化的不顺是没有劝励民众。培养幼儿的事情成功,并且生出“义”来,可说是顺极了。

(0)

相关推荐

  • 【《逸周书》释意】……常训解第三(下)

    ◎常训解第三/何谓常(下) (续前) [原文]哀乐不淫,民知其至,而至于子孙,民乃有古.古者因民以顺民,夫民群居而无选,为政以始之,始之以古,终之以古.行古志,今政之至也.政维今,法维古.顽贪以疑,疑 ...

  • 素说《论语》:子路篇(二十四)

    素说《论语》:子路篇(二十四)

  • 圣人救世的法则

    天地有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圣人救世,育少教众.始教其首,后育其众.蒙昧者是为愚,以知教之:顽固者是为敌,以力治之:邪恶者是为魔,以法灭之. 注释:天地间自有大道(天道法则),人效法地 ...

  • 语音版《孝经》赏析(13)广要道章第十二

    <孝经>赏析(13)广要道章第十二 各位网友,今天,我们讲<孝经>第12章:广要道.这里的"广"字,是进一步讲清楚的意思.本章所要进一步讲清楚的,是第一章中 ...

  • 论语:道之以政(2—3)

    孔子反复强调政德,认为政令.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而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罚高明,既能使人守规矩,又能令人知羞耻.孔子列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理念,其目的就是为了强调德治的重要性. ...

  • 明代告示传播机制与舆论功能

    摘 要:明代官方告示的生成过程.传播路径和制度规定已趋完善.一方面,明代告示经由皇帝.中央部院.地方政府以至乡村.城镇.边关的相互传递,实现了传达政令.宣扬规范.示警戒谕.纯化风气之目的,一定程度上强 ...

  • 素说《论语》:子路篇(二十六)

    素说《论语》:子路篇(二十六)

  • 一代名相管仲的治国之道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现象是"百家争鸣",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学派和各学说主张,对后世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管子>便是其中之一. <管子>是春秋 ...

  • 逸周书命训解第二

    命训解第二 [题解] 命训,关于天命的训教,民之大命乃天所生成,明王当顺天命以牧万民. 天生民而成大命,命司德正之以祸扶.立明王以顺之,曰大命有常,小命日成,成则敬,有常则广,广以敬命则度至于极.夫司 ...

  • 【《逸周书》释意】……度训解第一

    [<逸周书>释意]--度训解第一/因何首要建章立制 [原文]天生民而制其度,度小大以整,权轻重以极,明本末以立中.立中以补损,补损以知足.○爵以明等极,极以正民,正中外以成命,正上下以顺政 ...

  • 《逸周书·卷七·官人解》原文阅读及翻译

    卷七·官人解 王曰:"呜呼,大师,朕维民务官,论用有征,观诚考言,视声观色,观隐揆德,可得闻乎?" 周公曰:"亦有六征.呜呼,乃齐以揆之.一曰富贵者观其有礼施,贫贱者观其 ...

  • 《逸周书·卷五·大戒解》原文阅读及翻译

    卷五·大戒解 维正月,既生魄,王访于周公曰:"呜呼,朕闻维时兆厥工,非不显,朕实不明.维士非不务,而不得助,大则骄,小则慑,慑谋不极.予重位与轻服.非其得福厚用遗.庸止生隙,庸行信贰,众辑群 ...

  • 《逸周书·卷三·宝典解》原文阅读及翻译

    卷三·宝典解 维王三祀二月丙辰朔,王在鄗,召周公旦曰:"呜呼,敬哉!朕闻曰:何修非躬,躬有四位.九德.何择非人,人有十奸.何一本谋,谋有十散,不圉我哉.何慎非言,言有三信,信以生宝,宝以贵物 ...

  • 《逸周书·卷三·文传解》原文阅读及翻译

    卷三·文传解 文王受命之九年,时维暮春,在鄗召太子发曰:"呜呼!我身老矣,吾语汝.我所保与我所守,传之子孙.吾厚德而广惠,忠信而志爱,人君之行.不为骄侈,不为泰靡,不淫于美,括柱茅茨,为民爱 ...

  • 《逸周书·卷二·允文解》原文阅读及翻译

    卷二·允文解 思静振胜,允文维记.昭告周行,维旌所在.收武释贿,无迁厥里,官校属职,因其百吏.公货少多,振赐穷士,救瘠补病,赋均田布.命夫复服,用损忧耻,孤寡无告,获厚咸喜.咸问外戚,书其所在,迁同氏 ...

  • 《逸周书·太子晋解》篇性质探讨

    <逸周书·太子晋解>篇性质探讨 [摘要]<太子晋解>作为<逸周书>中特殊的一篇,受到学界普遍关注,但其性质值得探讨.首先,<太子晋解>虽然存在与赋体相类 ...

  • 《逸周书·谥法解》

    Moon.Hoo 2014-03-16 14:40:10 <逸周书·谥法解> 转自维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zh/%E8%B0%A5%E5%8F%B7 (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