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虎楼”前忆熊桴
“伏虎楼”前忆熊桴
鄂州市西山东的青龙岗上,曾建有一座名楼——伏虎楼,楼前还盖有山亭。因这一带终年绿荫蔽日,伏虎楼和山亭都掩映在绿荫丛中,给人一种深幽之感,所以,山亭上挂有一匾,上书“绿荫深处”四字。有关此楼此亭的故事,在鄂州流传颇多。
古代阴阳家相地时,有“宁可青龙高万丈,不许白虎抬头望”的说法,偏偏西山的白虎高于青龙岗,因此,前人就在青龙岗上加盖一座“伏虎楼”,以 期镇住“白虎”,让后世的鄂州人能永远享受西山的好山水。
不过,西山“伏虎楼”之得名的另一个更直接的原因,却是为了纪念一位鄂州籍民族英雄——明代抗倭名将熊桴。
熊桴,字元乘,武昌内乡(即今鄂州市太和镇)人,约生于明朝正德年间,卒于隆庆5年(公元1571年)
史载,熊桴自幼刻苦好学。少年时期,曾读书于西山之吴王避暑宫中,不计赛暑。一天傍晚,熊桴读书稍觉疲乏,推开宫门,只见一只吊睛白额猛虎蹲在门外,瓜牙似铁,呼吸如雷,虎视眈眈!熊桴大声吼道:“我钟山川之灵,当捐躯报国,岂可为你这恶兽充饥!”说来也怪,熊桴吼毕,这只猛虎就贴耳拽尾而去。从此以后,熊桴“叱虎”的故事就在鄂州民间广泛流传开来。“伏虎楼”之名即典出于此。
但是,“伏虎”的更深一层含义,则是对他抗击倭寇的高度评价。当其时,倭寇海盗在沿海一带十分猖獗,有“倭寇猛于虎”之说。熊桴有勇有谋,倭寇屡为其伏,听之闻风丧胆,因而有“伏虎”英雄之誉。熊桴之所以得到后人的景仰和爱戴,当与他一生勤政爱民,坚决抵御外侮分不开。
熊桴最初步入仕途,是中进士后出任太仓知州。到任后,他即立志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他对库役杂税坚决进行改革,征治官吏勾结、危害百姓的种种劣行;大力兴办学堂,培养地方人才,很快便将太仓治理得井然有序。
嘉靖32年(公元1553年)4月,倭寇侵犯太仓。知州熊桴亲自带领军民奋勇抗敌。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熊桴使出了“空城计”,亲自登上城楼指挥,布置百姓在城内四周鼓噪呐喊以振军威,又令部将在城墙上遍插旌旗以迷惑敌人,倭敌不知城内虚实,始终不敢贸然入城,相持了十多天,倭敌只得悻悻离去。
熊桴有退敌之功,却被诬陷剿寇不力而罢官。对此,太仓百姓愤愤不平,或上书朝廷,或奔走京城,纷纷为熊桴呜冤叫屈,终于洗刷了他的不白之冤。翌年,倭敌从水路入侵太仓。熊桴令水军备办大批长扁木,钉上铁齿,潜放水中,使泅水之敌一个个碰伤手足而失去战斗力,仅被俘斩首的倭敌达数百人之多,太仓之围遂解。
这一年,熊桴因功调任苏州府同知,晋升为按察佥事、苏松兵备道,并由此开始了转战沿海各地的抗倭活动。据史料记载,为保卫东南沿海疆土,从嘉靖29年至40年,熊桴在吴地先后与倭寇打了30余伏,斩获敌寇3400余人,还为地方兴建了崇明、福山、川沙、柘林、吴淞五城,疏通了杨林、瓦浦、虹江、白茅山四渠,使吴地田赋增收2000余石。离开吴地后,当地人民纷纷为他建祠树碑,以寄托对他的怀念。
嘉靖41年(公元1562年),熊桴出任云南参政后,很快便平定了土司的叛乱。调陕西按察使,又被参劾降调山东参政,治理大运河有功,又恢复其按察使官职,并晋升为正二品;不久,又转任浙江布政使,未真诚任,又调右佥都御史巡抚广东。在广东期间,他严惩海盗,安抚少数民族,还将朝廷给自己的赏金拿出来修筑了解长宁和水安两座城池。
熊桴不仅是一员安邦定国的名将,还是一位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儒将。在征战频仍、戎马倥偬之余,他还在马背上写下了大量诗文,可惜大多散失于军旅之中,仅有《诗选》、《抚粤疏议》、《水陆事宜》、《乡约》、《镜湖集》流传于世。其友人在《诗选》序中说:“中亟公与予称诗燕邸中,每一授简,公辄匠意立就,四座尽惊,以为奇,而公则未尝自喜”。即使在“大敌当前,戎衣被体”的危急情况下,他仍“时时啸咏不废”。故乡鄂州的山水胜景和风物人情,也经常被作为写诗的题材。如他写的一首题为《苏子遗亭》诗曰:
五百年前苏子游,青山白水想风流。
孤亭遥隔金莲夜,两赋争传赤壁秋。
绿柳红蕖曾击楫,沙汀渔火漫停舟。
乾坤胜地容迁客,应笑浮云自卷收。
这首诗表达了他对曾谪居黄州的苏东坡的景仰之情。另一首题为《雷山寺》的五律,则蕴含着他对故乡鄂州山水的赞美:
乘兴寻幽刹,阶庭鸟迹封。
人家流水外,风物画图中。
胜日清樽会,高山秀气钟。
凭栏且开抱,天地一浮踪。
隆庆5年(公元1571年),熊桴因劳累过度而重病缠身,虽如此,他仍宵衣旰食,分阴不辍,对自己的后事则绝口不提。不久,便逝世于军营之中。
风雨故人情。广东的老百姓也象吴地人民一样,纷纷为他建造祠堂庙宇以祭祀英灵,并且作歌怀念:
伤哉我所亲,义比丘山重。
半生在兵革,间关无息踵;
功成殉海邦,道路哭且踊;
生为万里城,没被长陵宠;
夜台不复旦,使我涕如涌……。
鄂州民众为家乡出了这样一位民族英雄而骄傲自豪,人们将他的遗体接回家乡,安葬于“县东五里”,即今五丈港闸处,还特地在他当年夜读西山的青龙岗,为之建“伏虎楼”,以作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