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赤壁之战,鄂州可能是刘备葬身之处
赤壁之战开打之前,处于战争前线的鄂州百姓时刻面临着刀兵之灾,一边是被孙权刚刚占领不久,当地的民众还惊魂未定,另一边是正值雄心壮志的曹操挥师南下的大军,两军交战受苦的都是当地的老百姓。不仅如此,就连皇叔刘玄德的心理也是慌乱的,只是因为风浪见多了,懂得克制内心。
当然紧张的形势也迫使刘备不得不一路溃败撤往鄂县,也就是现如今的鄂州驻扎。《三国志。先主传》载日:“曹公将精骑五千急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及于当阳之长坂。先主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走,曹公大获其人众辎重。先主斜趋汉津,适与羽船会,得济沔,遇表长子江夏太守琦众万余人,与俱到夏口。先主遣诸葛亮自结于孙权。”《三国志.诸葛亮传》载曰:“先主至夏口,亮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时权拥军在柴桑,观望成败。”《三国志.文聘传》载文聘降曹后,曹操“厚礼待之,授聘兵,使与曹纯追讨刘备于长坂。太祖先定荆州,江夏与吴接,民心不安,乃以聘为江夏太守,使典北兵,委以边事。”这些文字记录了四点信息:一是刘备集团在当阳长坂遭到重创,弄得丢妻弃子,处境相当狼狈,只得率残部会同关羽水军随刘琦撤至夏口:二是荆州大将文聘是追击刘备的重要将领之折曹操占领江陵后.即刻任命文聘为江夏太守,率领精锐之师(所谓“北兵”,不是狐疑不前的荆州降兵,而是曹操从北方带来的久经战阵的士卒,很可能包括曹纯所部进军夏口一带,为曹操大举进攻东吴、消灭孙刘集团做前期准备工作;二是刘备集团撤至夏口后依然感到形势危急,故而谋求向东吴求救;三是孙权屯兵于柴桑,密切关注着荆州事态发展。
一些学者根据诸葛亮对孙权说刘备有“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及刘琦所部不下万人”,便想当然认为刘备率两万人坚守夏口等待东吴援兵是不成问题的,殊不知这是诸葛亮给狐疑不决的孙权“打气”,以坚定孙权联合抗曹的决心,其所宣称的兵力无疑有夸大成分。刘备惨败于当阳,所剩军力主要是关羽水军,但关羽水军大多是不愿追随刘琮投降曹操而归顺刘备集团的荆州士卒,不可能数量庞大,故而加上被打散陆续归队的步卒应不会超过五千人。而刘琦所部是在黄祖精锐水军被歼灭之后补充进来的士卒.未必擅长水战,对于坚守夏口抗击来势汹汹的曹军不大可能信心十足,否则诸葛亮不会说“事急矣”的话。还有两条学者们常常引用的材料亦可证明刘备集团当时处境的 危急和信心不足。条是 裴松之在《关羽传》中注引东晋王隐蜀记)所载:”初,刘备在许,与曹公共猎。猎中.众散,羽劝备杀公,备不从。及在夏口,飘飙江清.羽怒日:往日猎中.若从羽言,可无今日之困。”另条是裴松之在《先主传》中注引《江表传》所载:“备从鲁肃计,进住鄂县之樊口。诸葛亮诣吴未还,备闻曹公军下,恐惧,日遣逻吏于水次候望权军,吏望见瑜船,驰往白备。备曰: ‘何以知非青、 徐军邪?’吏对日:‘以船知之。’备遣人慰劳之。” “青、徐军”,即曹军。
说明刘备集团逃至夏口后,依旧处境困窘,飘摇江渚,缺乏行之有效的应对之策,不单刘备着急,关羽亦感烦忧;甚至撤至樊口后,惊闻曹操大军东下,未免心有余悸,“恐惧”不安,日望东吴援军到来。除此之外,驻扎在鄂州樊口的关羽也不是干等,而是积极做好迎战的准备,他将自己手底下的一万人马分作两部分,一部分驻扎在现今的樊口大闸附近,另一部分驻扎在梁子湖附近。根据当时刘备的作战意图,驻扎的樊口大闸附近的部队准备掘开樊口大堤水淹曹操大军,结果事实证明关羽也确实掘开了樊口大堤,水淹了曹操七军;而驻扎在梁子湖附近的部队负责截击曹操。所以,樊口大闸附近还遗留有关圣庙,梁子湖附近留有关羽练兵台,系马石等历史古迹。
由此可见,曹操夺取江陵后并未停止进军的脚步,夏口一带自然成为重点攻击的目标,兵微力弱又刚遭惨败士气低落的刘备集团实无坚守夏口的信心。在这种情况下.听从鲁肃的建议将主力撤至东吴辖区与其联合抗曹便成为刘备集团的最佳选择,也是事关存亡的唯一选择。所以,刘备放弃夏口撤至鄂县布防也是当时军事形势所逼、周瑜水军并未进驻“夏口”和“蒲圻赤壁” 《三国志。 周瑜传》载......输请得 精兵三万进驻夏口 保为将军破之.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
如果没有东吴大帝的援军,如果没有吴刘联合抗曹,鄂州最有可能是刘备的葬身之所,因为当时鄂州已经有一半地域被孙权占领,而凭借刘备驻防的位置和手里的兵力根本无法抵挡曹操的大军,一旦战败便无处可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