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宗美--何谓中医辨证
01
—
何谓中医辩证
回到花草来说事。“天人合一”是中医药学的基础理论,不仅天人一理,自然界的一切都可以从阴阳起步而往下推类。所以在临床上阐释医理,常用身边养的花草作为例子来看。
《医原-人身一小天地论》云:
“地居天中,人在气中,天包乎地,气包乎质,天地与人,同一理也。”
如果说人居天地中,又何谓人身一小天地?又云:
“人禀阴阳五行之气,以生于天地间,无处不与天地合。”
人身上以隔膜为界线,隔膜以上的脏器通乎天气,隔膜以下的脏器通乎地气。通乎天的脏器,像天,若肺之呼吸无形之气。通乎地的脏器像地,若肠胃传导有形之物。气来源于天而通乎人身之天;味来源于地而通乎人身之地。论天和地或者论阴和阳才能逐渐认识到万物的统一规律。规律换一个字眼就可以说是“道”。“一阴一阳之谓道”言得正是。
同样,自然界的一切归根到底是以阴阳为本。所以说,万事万物不外乎阴阳,包括我们的人体。但是认识到自身的阴阳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医暇卮言》另有一段很好启发我们对生在自然中而意识不足的状况:
“鱼在水中不知水,人在心中不知心。如鱼能知水,人能知心,鱼果鱼乎?人果人乎?是一滴水可为六合之云,微尘可为万方之刹者,飞龙非圣人,孰能为之哉?吾是以知为龙不难,鱼知水难,为圣人不难,人悟心难。故曰:日用而不知者,众人也。”
认识到自身以外的环节,或许是最难的,所以很多的启发还是从小环节开始的。比如说,花草的天地即是我在盆里给它准备的土壤,还有我为他布云、降雨、天好放到户外晒太阳还是天冷拿回屋里取暖。从花草和各种身边之物都可以寻找真理。而还是以阴阳为本。
比如说,叶子枯萎了,变黄了,我便知道花草失宜。正如人身体或者疼痛、或者饮食睡眠失调而知道身体不舒服一样。若不去辨证,何以调治呢?人的看病用药也正如此。
浇水不足
同样的植物,水少了也可能叶子黄,水浇多了也可能叶子黄。都属于失宜。如果水不够,植物干枯了会导致叶子变黄;如果水浇得过多,植物无法吸收,根部泡烂而无法提供营养,也会导致叶子变黄。
水为阴,正是如此,人的脸色、肤质有可能因为阴不足而不健康,也有可能因为阴过盛而水不健运而不健康。如果晒太阳的时间过久,晒干了,植物的叶子会枯干;若是长时间晒不到太阳植物的叶子也会变淡变干。太阳所提供的温度和动力如火为阳,正是如此,人体的阳气过旺能耗损真阴导致脸色的变化,人体处于阳衰阴盛状态也能导致脸色的变化。所以说,只看表面现象是极其难以作出正确的判断。因此,中医设有四诊合参的辩证方法,为的是不仅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
浇水过多
所以最古老的经典都会从阴阳二气入手,探讨人的生理与病理变化,而只有这样从根本去悟才能真正掌握末端的千变万化。
犹如《黄帝内经-金匮真言论篇第四》云:
“故人亦应之,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
从事中医者诊断应该有一个明确对象,就是分析清楚人体阴阳状态。四诊虽有形式上的不同,最终目的还只有一个:“查其阴阳”。中医药如果少了辨证这一关键性环节犹如树木没有根基,犹如房屋没有基石,是一件不可长久的状态。辨证工作不完善也恐怕是中药无效的最常见原因。
用药就像看到了花草的不适,而通过晒太阳、浇水等方面调节阴阳二气。
《道德经》云: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 ,其犹张弓乎!高者抑之 ,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 ,不足者补之。天之道 ,损有余而补不足。
用药的忌讳就是:损其虚,补其余,不见病减反致添新疾。
清代医者郑钦安对此非常慎重,所以在他的医书中,费了心思将各种症状的病因阐释的很透彻,从阴、从阳、从外感三方面论病变表现。
例如《医法圆通》一本对头痛的解释:
“头痛一证,有从外而入者,有从内而出者。从外而入者,风、寒、暑、湿、燥、火六客之邪干之也。。。若内病日久,七情过度,阳虚、阴虚。亦能作头痛,但病形与外感可征。。。查近市习,一见头痛,不按阴阳,专主祛风。。。用以祛三阳表分之风则效如桴鼓,用以治三阴上逆、外越之征则为害最烈,不可不知也。”
凡事包括调理身体,问题要从根本解决,才是长久的解决!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可以说是对症下药,属于中医的最底层运用。医生要做到心中无疾,根本不把个别的症状放在眼里,而通过调理阴阳,使患者身体恢复平衡,长久康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