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振东:论清初魏裔介的文学史意义与成就[上]
摘要:自顺治初年至康熙初年,魏裔介堪称一代文人领袖,对清初文学与文化的发展和走向起着重要的作用。他所撰诗歌体裁丰富,既有古体诗,也有近体诗。喜与人论诗,乐为诗集作序,阐扬诗之正道,主张诗言志,出于性情,关乎世运。各类文体的创作丰富,所编著书籍达65种,为文醇雅,宗法韩愈、欧阳修,对一代文风深有影响。很少离开过燕赵地区,一生的挚友主要是北地人,共同接受着同一文化土壤的滋养,有着非常近似的文学观,并在自身的文学作品中体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
关键词:魏裔介;文人领袖;诗论;文风;燕赵
魏裔介(1616~1686),字石生,号贞庵,又号昆林,是明末清初直隶赵州柏乡(今河北省邢台市柏乡县)人,对于他在清初文学史上的意义与成就一直未得到充分地认识。宋代大文豪苏轼称赞唐代杰出文人韩愈“文起八代之衰”。其所说的文,是指韩愈在他所领导的“古文运动”中所倡导的与偏重形式的骈文相对的“古文”;八代是指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八个朝代。魏裔介身处明亡清兴之时,虽没有韩愈般巨大的成就与影响,而其以自身的位置和才能仍起到引领与改变一时诗文风气的作用,此亦当引起文学史家们的重视与更多研究。
一
魏裔介自顺治初年至康熙初年的近四十年间,一直为朝廷重用和文人拥戴;康熙十年辞官归乡后,影响仍居,堪称一代文人领袖。著名文人吴伟业于康熙七年(1658)曾对魏裔介高度评价说:
自古一代之兴,必有名世巨人出而弘济苍生,润色鸿业。然而长于政事 者未必工于文章,工于文章者,未必优于理学,求其兼备无遗者,不数见也。当西汉之隆,萧、曹、丙、魏,号为贤相,然所长者止于政事,无论理学, 即文章且无闻焉。而司马迁、相如、枚皋、扬雄之流,又徒以文章著称,而不及施于政事,其于理学,则亦未能窥其万一也。所为兼备无遗者,求之古而不得,今乃得之于柏乡魏公。
公秉鸿骏魁杰之才,遭逄圣朝,回翔禁近。值世祖章皇帝兴治右文,招延俊茂,数举经筵,命儒臣讲论大义,或时巡游南苑,应制赋诗,一时文学侍从之臣,无不掞藻摛华,对扬休命,而公实岿然为冠首。
康熙十一年(1672),魏裔介已归乡一年有余,远在异地的著名文人孙承泽给其寄来两联,分别题:“文中子门多将相,郭令公身系安危。”“司马有时称独乐,希文无地不先忧。”将魏裔介比作隋唐时期的王通、郭子仪和宋代的司马光与范仲淹,颇见当时魏裔介在文人们心中的地位。
作为一代文人领袖,魏裔介确实在当时文人中有着显赫的地位,并对文学与文化的发展和走向起着重要的作用。徐世昌在魏裔介传中曾记,在顺治十六年,尚书梁清标和魏裔介被皇帝宣至行幄以备顾问,“君臣交孚,当其时无与比也”。又,在其子魏荔彤所纂《魏贞庵先生年谱》中,曾记自康熙五年至康熙八年,魏裔介曾以大学士的身份先后四次领祭至圣先师孔子。自汉代始,儒学一直被官方作为正统思想加以提倡。康熙皇帝继位后,继续沿袭顺治年间制定的祭孔成例,但因他年幼不能亲临,率众前往代行其事者就是魏裔介,直至康熙八年以后才由康熙皇帝本人率礼部诸臣亲往。康熙六年,纂修《世祖章皇帝实录》,大学士魏裔介等被任命为总裁官。至康熙十一年告成,已归隐在乡的魏裔介仍然得到康熙帝的褒奖,被加太子太傅之衔,垂爱之意甚重。
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至清代初年已延续一千余年,其不仅是封建国家最重要的一条选拔管理人才的制度,而且有力影响着一代文风的形成。作为清初皇权的宠臣,魏裔介也多次融入其中,对之带来深远的影响。如顺治十三年于京会试之时,魏裔介上《南北分卷宜公,人才庶无淹滞》疏,自此南北中卷,以人数多寡定取额,使北方质实平直之文也能得到重视并有发展的空间。尤其是在康熙九年,魏裔介被命同礼部尚书龚鼎孳、吏部尚书王清、学士田逢吉主会试。入闱之时,他还提醒各同考官们说:“考试官好取青年门生,故择文字秀嫩者入选。殊不知积学之士,困苦一生,其文必出经入史,命意高远,修词古奥。若不加意搜索,则彼终无出头之日矣,切不可也。”最终,使此科科文最典雅高古,得人最盛,有宫梦仁中榜首,李光地、张鹏翮、郭琇、徐乾学、赵申乔、王掞、李振裕、陆陇其、邵嗣尧等都高中进士。“江南选文家如盛珍示、蔡九霞、王惟夏、许燕及等,皆以为起数十年之衰,如欧阳文忠公之主试,文体一变云”。
作为重要的领袖人物,魏裔介与当时文坛的风云人物龚鼎孳、吴伟业、徐乾学等关系密切。龚鼎孳(1615~1673),字孝升,号芝麓,安徽合肥人。明崇祯七年(1634年)中进士,崇祯十五年(1642年)授兵科给事中。入清,累官至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礼部尚书,谥端毅。工诗,与吴伟业、钱谦益并称“江左三大家”。著有《定山堂诗集》四十三卷、《诗余》四卷。在他的《定山堂诗集》中还有《咏萤和魏石生都谏四首》《秋日同石生中丞登妙光阁和韵》《丙午元日送王成公和柏乡相国韵》《魏石生都谏分饷易酒赋此纪谢》等他们间的唱和之作。即使在魏裔介辞官归隐后,他们也时有书信往来。当得知好友龚鼎孳去世的消息,魏裔介曾撰《哭大宗伯龚芝麓先生》等诗四首哭悼,内中饱含痛失知己之情,他们间多年的诗文往来,对于清初诗风发演变同样具有一定影响。吴伟业(1609年6月21日~1672年1月23日),字骏公,号梅村,别署鹿樵生、灌隐主人、大云道人,江苏太仓人。明崇祯四年(1631)考中榜眼,曾任翰林院编修、左庶子等职。清顺治十年(1653)被迫应诏北上,次年被授予秘书院侍讲,后升国子监祭酒。他与钱谦益、龚鼎孳并称“江左三大家”,又为娄东诗派开创者。康熙二年,吴伟业仲子瞵生,魏裔介曾写诗以贺;康熙七年(1668)仲夏,魏裔介《兼济堂文集》拟刻之际,吴伟业又亲为撰序,可见二人交往亦深。徐乾学(1631~1694年),字原一、幼慧,号健庵、玉峰先生,江苏昆山人,清初大儒顾炎武外甥,与弟元文、秉义皆官贵名显,人称“昆山三徐”,曾官侍讲学士、内阁学士、左都御史、刑部尚书等职,主持编修《明史》《大清一统志》《读礼通考》等书籍,著《憺园文集》三十六卷。康熙九年(1670),徐乾学考中第三名进士(探花),主考官正是魏裔介,此后徐乾学始终向魏裔介执弟子礼。康熙二十四年,魏裔介七十寿辰,徐乾学与其他众弟子一起特制屏相贺。次年,魏裔介辞世,徐乾学亲为撰写墓志铭,叙述周详,情感真挚,长达四千余字,为古今此类文体所罕见。
除去以上三位声名显赫的巨子,魏裔介与先朝遗民和新朝官宦均有交游,前者如顾炎武、孙奇逢、申涵光、田茂遇等,后者如魏象枢、杨犹龙、梁清标、纪映钟等。康熙五年,魏裔介请假省视祖墓,“八月出京,缙绅士大夫送于国门之外者,车数百辆”。康熙十年,魏裔介有疾辞归,出京之日,“檐帷萧然,从者数人,别无行李。一时缙绅饯送者数百人,诗章多有可述。至里,汇而刻之,名曰《青门集》”。两次相送,一在盛时,一在衰时,然相送者均以数百记,颇能见魏裔介在当日文人士大夫中的地位与声望。
二
魏裔介在社会与文人士大夫中的较高地位和声望,主要来自他不凡的才识和创作实绩。他曾在五十七岁之时,十分自负地写下“文章应许如班马,诗赋还应拟李何”的诗句,此可看出魏裔介超迈一代的文学追求。
四库馆臣评:“裔介立朝,颇著风节。其所陈奏,多关国家大体。诗文醇雅,亦不失为儒者之言。虽不以词章名一世,而以介于国初作者之间,固无忝焉。”徐世昌在魏裔介传中又赞:
裔介生当明季,喜言性理,尤好为词章之学。为文醇雅,不失为儒者之言。诗宗陶、韦,而于君臣、父子、兄弟、友朋之间,尤惓惓三致意焉。其诗有《屿舫集》《屿舫近集》,文有《兼济堂集》,共五十余卷。
清人对魏裔介的文学活动已多有关注。在清初多部诗歌选本中,皆见收录魏裔介诗歌。如,《诗观初集》卷三和《诗观二集》卷二共收录魏裔介诗歌48首,几乎每首诗后都附有评语。并以“傲岸苍浑,足救靡漫之习”等语相评价。魏宪纂修《百名家诗选》收录魏裔介诗歌68首,并作小引,称“读屿舫前后二集,不胜今昔知己之感也。”《国雅初集》收录魏裔介诗70首,诗后附简评,评价魏裔介诗歌“大抵多道学语而无头巾气,多经济语而无台阁气,与少陵北地相望于古今而无摹拟少陵北地之习气,斯为柏乡之真诗也。“吴蔼《名家诗选》、沈德潜《清诗别裁集》等诗选中也有收录魏裔介诗歌。查为仁在《莲坡诗话》谈到魏裔介的诗歌创作,认为“柏乡魏相国五绝最佳”。从这样的评论中,可对魏裔介诗歌创作风格及其创作路径有一个大致的把握。
魏裔介诗歌体裁丰富,既有古体诗,也有近体诗。就创作数量而言,其诗歌创作主要以近体诗为主,尤以五、七言律诗居多,总计830余首,占《兼济堂诗集》的三分之二以上。绝句的创作数量也很大,约210首;其中,既有传统的五、七言绝句,还有两组10首六言绝句。另外,他还创作有一组3首四言古体诗、87首五言古体诗、58首七言古体诗、12首古乐府、5首琴操,体式可谓丰富多样。
清初诗道颇盛,而诗派繁杂,魏裔介于其中甚有心扶正诗教,遂有《唐诗清览集》《溯洄集》之选,并喜与人论诗,乐为诗集作序,阐扬诗之正道。魏裔介论诗持传统的诗教观,认为诗言志,出于性情,关乎世运,并非小道。面对世道多故,诗道衰靡的现状,魏裔介号召重新恢复言志抒情的诗歌传统,提倡将性情寄寓于诗中,并以诗来培养和护佑人之性情,进而影响世风的改善。魏裔介提倡“真诗”,首先是拟使人之真性情重新复归于诗歌之中,并以性情为主,声调、词汇、修辞等因素应排在其后。性情有变,风格亦变,不应拘守一格,摹拟他人,让非性情的因素转而踞于性情之上;另外一个含义是真诗有其特定的道德和美学上的内涵,有的情绪是真实的,值得表达,有的情绪虽真实,但却不适合表达,因此也不足以称“真”。总之,魏裔介认为诗之立意如不以性情为主,性情不以温柔敦厚为正,皆非真诗。如此的一些认识和主张,对矫正明中叶以后仿效模拟、流连词藻,偏于香艳柔靡与过度愤激等诗风,开启清诗温柔敦厚、质实醇正的新转向,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魏裔介各类文体的创作丰富。赵尔巽《清史稿 》志一百二十一卷,自《艺文二》至《艺文四》共载录魏裔介的编著书籍达七类21种,分别为诏令奏议类一种:《兼济堂奏议》四卷,传记类三种:《续补高士传》三卷、《圣学知统录》二卷、《圣学知统翼编》二卷,史评类一种:《鉴语经世编》二十七卷,儒家类六种:《周程张朱正脉》不分卷、《致知格物解》二卷、《论性书》二卷、《约言录》二卷、《希贤录》十卷、《教民恆言》一卷,法家类二种:《巡城条约》一卷、《风宪禁约》一卷,杂家类二种:《樗林三笔》五卷、《雅说集》十九卷,别集类一种:《兼济堂文集》二十卷,总集类一种:《溯洄集》十卷。这些书籍除去《周程张朱正脉》不分卷,其它总卷数合计达111卷。
纪昀等所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共载魏裔介的编著书籍24种,其依四部而记,分别是经部二种:《孝经注义》一卷、《四书大全纂要》(无卷数),史部三种:《圣学知统录》二卷、《圣学知统翼录》二卷、《鉴语经世编》二十七卷,子部十六种:《教民恒言》一卷、《致知格物解》二卷、《周程张朱正脉》(无卷数)、《论性书》二卷、《约言录》二卷、《巡城条约》一卷、《风宪禁约》一卷、《柏乡魏氏传家录》二卷附《家约》一卷、《劝世恒言》一卷、《樗林三笔》五卷、《多识集》十二卷、《雅说集》十九卷、《佳言玉屑》一卷、《牛戒续钞》三卷、《希贤录》十卷、《资麈新闻》七卷,集部四种:《兼济堂文集》二十卷、《昆林小品》三卷《昆林外集》(无卷数)、《溯洄集》十卷。其中,与《清史稿》均录的有14种,有7种为《清史稿》录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未录者,有9种为《清史稿》未录(书名下划横线者)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录者,三者相加总量达30种。又,徐乾学撰《墓志铭》中提到魏裔介“为文六千余首,有《兼济堂集》《京邸集》《昆林小品》《昆林论钞》《林下集》二集,共五十余卷。其他著述尚㚌,又著《希贤录》一书,分五门、二十五目,以括格致、诚正、修齐、治平之要”。其中,《兼济堂集》《京邸集》《昆林论钞》《林下集》二集四种又为《清史稿》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未录,如此与前统计数相加,魏裔介所编著文集高达34种。
另外,《大清畿辅书征》载有魏裔介编著的诗文集57种,除去与上所列已收录的书籍外,另有31种未见收录,分别如下:《四书简捷解》《家语纂要》《屿舫集》《屿舫近草》《今文溯洄集》《唐诗清览集》《易经大全纂要》《薛文清读书录纂要》《惺心篇捷解》《观始集》《古文分体大观》《古文欣赏集》《燕台文选》《黄石公素书注解》《太上感应篇注解》《琼琚佩语》《酒史续编》《蝶庵忆记》《尺牍存余》《女戒》《女孝经》《女论语》《乡塾全书》《学规汇编》《明百家说》《左国欣赏集》《战国欣赏集》《两汉欣赏集》《六朝欣赏集》《唐文欣赏集》《宋文欣赏集》。此31种与前列34种已收书籍相加,可知魏裔介所编著书籍共65种,这个数字不可谓不高。
魏裔介为文醇雅,宗法韩愈、欧阳修,对一代文风也深有影响。徐乾学所撰墓志铭称:“诗以陶、韦为宗,文出入于昌黎、庐陵。其于科举之文,亦必规先正大家,而尤恶近日之雷同剿袭、浮蔓支离。故庚戌南宫之试,公为主司,文体为之一变云”。大学士高阳李霨亦赞扬说:“公之遭遇荣矣哉,归则杜门扫轨,穷幽探赜,凡所著述,如《知统》《论性》《约言》《读书》《希贤》诸录,以及《经世》《惺心》诸编,《清览》《溯洄》《欣赏》《兼济堂》诸集,汗牛充栋,直与身等,若公者,出则为国家之硕辅,处则为作述之大儒,业藏名山而功垂竹帛,可谓今古之伟人已。欧阳集中所载书疏劄子,动辄数千言,拳拳忠悃,其他著作,类皆原本六艺,为有宋一代文章之冠。试以公颉颃其间,几几乎凫列而雁次者。若其寻坠阐微,旁搜远绍,毅然以斯道自任,恐文忠公亦未之及也”。将魏裔介为文成就看得不亚于宋代的欧阳修,如此的高度评价应该引起研究者们的重视。
近些年,还有研究者发现魏裔介嗜乐好戏,是一个戏曲作家。在清代文人顾贞观的《弹指词》中, 有题为《【金缕曲】奉怀柏乡魏相国, 时暂假归里》词,内云: “黄阁仍开卷, 只敷陈, 平生四字, 昙腆尽遣。江左风流归冀北, 霖雨九咳春法。看赐亮十围金茧。国士无双亲下拜, 问感恩知己谁深浅。先世泽, 藉公展。…… ”词后注:‘公自度曲名《金亮传奇》’”。此词题中“柏乡魏相国” 即魏裔介;《金亮传奇》就是魏氏所谱戏曲作品, 敷演唐代名臣魏征事迹。又,李来泰《莲盒集》卷4有题为《饮魏柏乡相国家出小伶演〈羊叔子传奇〉》(《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影印本) 组诗( 原四首, 存三),从其诗可知《羊叔子传奇》一剧也是魏裔介之作。可惜此两剧均已亡佚,且少见著录。(待续)
(此文刊于《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20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