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以兴汉为目标,那忠于汉室的荀彧为何不跟随刘备

首先要把准刘备的一生政治活动的脉博,只有把刘备的动机和目的吃透了,才能回答荀彧为什么不跟刘备而选曹操。

一一刘备

一、刘备的身世

刘备逢人便处处介绍自已是中山靖王之后。我们先看下皇族家谱的排序。

孝景皇帝生十四子。

第七子乃中山靖王刘胜。胜生陆城亭侯刘贞。贞生沛侯刘昂。昂生漳侯刘禄。禄生沂水侯刘恋。恋生钦阳侯刘英。英生安国侯刘建。建生广陵侯刘哀。哀生胶水侯刘宪。宪生祖邑侯刘舒。舒生祁阳侯刘谊。谊生原泽侯刘必。必生颍川侯刘达。达生丰灵侯刘不疑。不疑生济川侯刘惠。惠生东郡范令刘雄。雄生刘弘。弘不仕。刘备乃刘弘子也。

从上表可以看出,中山靖王到刘备已经第十八代了,如果每代20岁生子,也已过了360年,拿几百年前的老祖宗说事,是不是有点滑稽,用几百年老祖宗来抬高自身人望,刘备的用心是不是有点拉大旗作虎皮嫌疑?再说现实中的刘备是不是皇族谱上那个刘备,这也很难说得清。

二、刘备的生长环境

就算现实中的刘备与族谱上刘备是同一个人。那么作为皇室后代怎么会沦落到织席贩履的窘境?象刘表、刘璋、刘恢、刘焉同是皇室后代,为何当时处境都强于刘备?除了刘备叔叔外,没见有其它宗亲资助刘备。

既然已经靠织席贩履为生,其生存状态基本己属于社会最底层了,这样的艰难处境刘备对汉王朝还有多少感情?一个天天为生计而奔走的人还想着恢复汉室?这个汉室对他来说已经没有值得怀念和感恩的地方。与其说刘备一直以恢复汉室为目标,还不如说刘备为改变自身状况想做一番努力更准确些。演义第一回中介绍刘备时有这样一段描写:玄德幼时,与乡中小儿戏于树下,曰:“我为天子,当乘此车盖。虽是儿时嬉闹,亦可见刘备根本无扶汉室之心。

三、刘备成年后的作为

一是依靠与自已同心同德者。如: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初时刘备并没有走宗亲路线,他刚开始完全可以投靠刘表等人。没去投靠这说明他当时与有势力的汉室宗亲并不能平等对话,人家对他是俯视,他对这些宗亲只能仰视,没有投靠人家的资本。只能自己另起炉灶重开台

一一刘备、关羽、张飞

二是明打仁义招牌,暗夺宗亲领地为业。初时刘表想让出荊州给刘备,刘备始终拒绝,而对益州刘璋的态度刘备就有所不同,刘璋请其入川时,刚开始表现得象亲兄弟一般,刘备仁义招牌骗过了刘璋的昏目。后来只是因为刘璋未能满足他的兵马粮草数量,刘备便大怒,将信函撕毁,杀了涪水关守将,开始了夺取益州的全面行动。其假仁可见一般。

为何刘备对刘表和刘璋的领地。一个拒,一个取呢?因为刘备知道,荆襄是用武之地,热点地区,曹操和孙权都盯着这块肥肉,以当时刘备的力量即使取了荆州也守不住,倒不如拒收还落得个真仁义的美名,这一点诸葛亮也没有刘备看得清,关羽后来失去荆州,也证明了荆州是块唐僧肉,不取安宁,取了会引火烧身。

三是兄弟情高于一切,忘记了隆中对的初心。如果刘备真的是以恢复汉室为目标,就不应为关羽报仇和东吴打夷陵之战,北伐中原才是恢复汉室的正确之路,兄弟情重于汉室兴,这表明恢复汉室并不是刘备的第一选项,所谓靖王之后,汉室之胄只是为宣传自己,图霸一方的招牌而已。

荀彧的三观

一一上图荀彧

一、荀彧是保汉的,不然不会有不赞成曹操封魏王的举动。更不会被曹操赐死。荀彧原是投袁绍的,袁绍的谋士间互不团结,相互倾轧,估计荀彧在袁绍那里日子不好过。为何投曹操?

《三国演义》第十回写道:操追赶贼兵直到济北,降者数万。操即用贼为前驱,兵马到处,无不降顺。不过百馀日,招安到降兵三十馀万,男女百馀万口。操择精锐者,号为“青州兵”,其馀尽令归农。曹操自此威名日重。捷书报到长安,朝廷加曹操为镇东将军。

一一上图曹操

曹操己经有了实力。且自此威名日重,同时在兖州招贤纳士。这时刘备在哪里?有多大实力?刘备只是一县令,战将只有关羽和张飞。在诸候中还没有名气,此时荀彧不投曹操还能投谁?

再说荀彧作为贤士也是想建功立业的,良禽择木而栖,跟对了人才能做对事,才能发展自己,荀彧先前已经选错了人,二次选择更要小心考量,人在江湖,“忠义"二字最为看重,如果你不断跳槽,没有人会信任你,为何吕布被人骂为“三姓家奴"。所以即使荀彧后来想投刘备也不可能。士大夫把名节看得比生命还重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