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2“虎视耽耽”正解
“虎视耽耽”又写作“虎视眈眈”是常用成语,出自《周易·颐卦·爻辞》。原文为:“六四颠颐,吉。虎视耽耽,其欲逐逐,无咎。”由于人们不能正确解释《周易》,于是望文生义、以讹传讹,结果把“虎视耽耽”的本义弄反了,一错而成千古。
传统解释认为,“虎视耽耽”就是指像老虎准备捕食时,随时扑过去的那种精神高度集中的状态,形容贪婪地注视着,随时准备掠夺。笔者认为,“虎视耽耽”的本义正好与传统解释相反,是指老虎耷拉着耳朵,眼脸微闭,精神松懈的休息状态,多形容统治者威而不猛,无为而治的状态。下面笔者从两方面加以论证。
首先从造字规律上讲。《说文》:“耽”,耳大垂也。《淮南子·地形训》:“夸父耽耳,在其北方。”(《注》:“耽耳,耳垂在肩上。”《玉篇》:“耽,乐也。”(《傅》:过乐谓之耽。)《诗经·卫风》:“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耽”从耳从冘(yóu)。《说文·段注》:“冘,懈怠也。古籍内'冘豫’,义同'犹豫’。”“耽”的字根为“冘”,凡从“冘”的汉字皆表示放松、松懈的状态。“冘”从木为枕,从水为沈,从心为忱,从丝为紞,从髟为髧,从目为眈,从耳为耽。“枕”是“卧所荐首者”,是人休息和睡觉时的用具,俗称枕头。“沈”同“沉”,是垂于水下的意思。“忱”是使人放松,心情愉悦的一种态度。“紞”是冕冠县(悬)塞耳者,也就是帽子上悬垂于耳旁的绦绳。“髧”是指下垂的发辫。“耽”指耳大而垂。今人“耽”、“眈”混用,实际 上,“眈”应当是眼睑下垂,瞌睡或倦怠的样子。既然“耽”的本义是耳大而垂,那么“耽耽”就是一种松驰、休息的状态,而不是一种关注、紧张的状态。动物捕猎时,耳朵绝不会是垂落的状态。而是双耳竖立、两眼紧盯,全神贯注的状态。“虎视耽耽”的本义是指老虎垂耳敛目,放松休息的样子。古人把君王喻为虎,“虎”一般喻指君王,不是随便可以使用的。“虎视耽耽”也写作“虎视眈眈”形容统治者威而不猛,无为而治的统治状态,也用来说明君不猛而民畏的状态。
再从卦象上讲。“虎视耽耽”就源自于《易经·颐卦》。《颐卦》之象也将证明,“虎视眈眈”的意思确实是千百年来一直以讹传讹,传错了也用错了。《颐卦》是由《晋卦》变化而来的。《晋卦》六五为君王,九四为近君之臣,故有君柔臣刚之象。自古“伴君如伴虎”,君柔臣刚则君臣关系不谐。《晋卦》六五为君王,居离体兼居坎体,《易》以“离为目”、“坎为耳”,故《晋卦》六五有竖耳张目,精神警觉之象。而九四为伴君之臣,受君王猜忌,在君王眼中就是有窃位嫌疑的鼠辈,故《晋卦》九四爻辞曰:“晋如鼫鼠,贞厉。”而当《晋卦》变为《颐卦》时,《晋卦》九四惧而下行,遂成《颐卦》初九爻。这样《颐卦》六五君王便再无后顾之忧,也没有了猜忌之心。同时,六五君王原居之离体和坎体也随之消失,说明六五君王竖着的耳朵也耷拉下去了,盯着的眼睛也敛闭起来了,精神变得松懈下来,故其爻辞曰:“虎视耽耽,其欲逐遂”。“虎视耽耽”是就君王(六五爻)而言,“其欲逐逐”是就惧而远逃的伴臣(九四爻)而言。
以上两点足以证明,“虎视耽耽”的本义确实是以讹传讹了千古之久。知错则应改,不可一直错下去。紧盯不放,随时准备获取的状态完全可以用“鹰视矍矍”来形容。“虎”是君王的象征,不可滥用;“鹰犬”相当于言“爪牙”,是君王随从的象征。故侍机夺取不宜用“虎视耽耽”,而应用“鹰视矍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