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教师发展机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事业在人,教师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无人能替代,包括校长。不管学校引进了多少先进理念,如果没有使之发生效力的人,也就无从取得成果。所以,构建教师发展机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让教师具备适应教育改革的各种素质,是保障教育成功的关键。

一、教师培训,为教师搭建发展的平台

1、师德培训课程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动力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特殊教育更是如此,学校提倡爱的教育,在师德培训中便把爱作为培训主题。

(1)向老师推荐《给生命涂上爱的底色》、《爱的教育》等有关书籍、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供老师学习,让爱悄无声息的流淌到每一个教师的心灵。

(2)要求老师每学期写一篇爱的故事,并举办论坛,把老师自己的故事讲给每一位同事听,活生生的典型案例使每一位倾听的老师得到了教育。

(3)以传统美德为基点开展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活动,通过全体教师对传统美德和教师职业道德比较的讨论,加深了教师对职业道德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教师职业道德考核标准,由于标准是教师自己讨论制定,从而提高了教师遵守标准的自觉性。

2、心理辅导课程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心理支持

随着弱智学生的增多,管理难度越来越大,老师往往付出了很多,学生取得的进步却很小,教师职业倦怠随之而来,如何调整好老师心态,使老师保持平和的心态已成为办学成功的关键。

针对这一问题,学校开设了教师心理辅导课程,向老师推荐了《心态决定命运》、《思路决定出路》、《好习惯、好性格、好人缘》等书。进行了《关注教师心理健康,使教师享受教育的幸福生活》的系列讲座。每次开会前,都会给老师们讲一个心灵故事或人生感言,比如:当你找不到任何理由来证明你对一份工作的意义和价值时,请把自强作为你存在的理由;有时候工作的快乐就在于能把重复的事做极致,把平凡的事做经典;少一份抱怨,少一份浮躁,多一份反思,多一份宽容,你会发现工作充满乐趣,生活中充满感动;每个人在追求心中的理想的过程中,总会有挣扎、痛苦、想要放弃的时候,只有坚定心中对事业的那份真爱,才能披荆斩棘,一往无前的持守心中的理想;顺与不顺有时仅仅一纸之隔,关键在于心态,积极地心态能化不顺为顺。

通过这些心灵鸡汤的滋养,很好的调整了教师心态。

3、观念培训课程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活力

教育的改革,首先是观念的转变。学校建立正确的学校发展观、使命观、教育观、课程观,那么,管理者就能据此实施领导,教师就能据此执行,从而形成上下的一致性。但是观念写在纸上一文不值,他要成为每个人的血肉,才能发挥作用。所以,我们经常的将以上观念灌输、渗透给教师,并向教师推荐和学校观念一致的书籍,像《陶行知全集》、《中澳课程之比较》等。还通过写学习心得、读书论坛、小组交流、网上论坛等形式,形成理念上的共识。

4、专业培训课程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技术上的支持

学校重视观念的灌输,并不意味着学校单纯的讲解观念,而是在实际的日常教育教学中为老师提供技术上的支持。

(1)专业知识的培训

弱智教育对于聋校的老师来说都不是很熟悉,更大的问题是每年招收的学生当中还有一些是孤独症儿童、多动症儿童、脑瘫儿童、多重残疾儿童,对于这一些残疾儿童的教育,要求教师必须具备相当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水平。为此,我们搜集了大量的图书资料供老师学习,像《弱智儿童的教育》、《蒙台梭利教学法》、《孤独症儿童的行为治疗课程》、《孤独症儿童的教育与康复训练》、《多动症儿童的行为训练课程》、《脑瘫儿童的康复训练》等。这些图书资料,大大地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

(2)专业技能的培训

学校的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备课方式(由教学设计变为课程设计)、新的上课方式(走下讲台、走出课堂)、新的听评课方式和评价标准,为了让老师适应这种变化,学校对老师提出会备课、会上课、会说课、会评课、会使用多媒体、会制作课件的要求,并以此为基点,做了如何进行目标式备课,如何上课、说课、评课等专题培训,开展了集体备课、集体研课、听课、说课、评课等相应的活动,大大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技能。

二、教育科研,使教师的工作不再单调

以往的教育科研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教育科研和教学实践相脱节,研究的成果在教学实践中用不上,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二是教研活动与教育科研脱节,造成教研和教育科研两张皮的现象。加上教师上课、备课、管理学生等大量工作,使教育科研和教研活动流于形式。为了提高教育科研的实效性,我校从师生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寻找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把教研、科研、教学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提高了教育科研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从而提高了教师参与教科研的积极性。

1、学校提倡小课题研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科研活动

教师在学校都承担着比较繁重的教学任务,教育科研的意识和能力都尚欠缺,我们针对这一现状,在教师中推广小课题研究,课题的选择主要是基于学校、基于课堂、基于学生,做课题的目的主要是让教师解决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这种低起点的教育科研形式便于教师操作,训练了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和能力。

2、组建“研究共同体”,开展富有实效的教育科研工作

“研究共同体”既是学习共同体,又是实践共同体。因为它基于教师个体成长和学校整体发展的需要,由专家协作指导、教师主动参与,以发现问题为导向、反思研讨为中介,把培训融入研究活动中,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式的产生,是根据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是教师实践需求和自我提升的需要。所以,极大地调动了教师教学研究的自主性、能动性、创新性。

组建研究共同体两年来,特别是在生存教育的课题研究中,我们全体老师都有一个相同的体会:没有一个人喜欢单调的工作,教育科研使我们的工作不再单调。

三、组建教师博客群,促进教师间的合作、交流、学习。

我校教师博客群的建立,已成为教师共同成长的场所,为教师发展注入了活力,改变了我校教师培训、教科研的模式,成为我校教师培训、教科研的另一种主要形式。它至少带来了以下几方面的改变:

一是实现了全员参与,人人发言。教育悟语记录了老师对教育的理解;读书心得书写了教师的读书收获;教育案例与反思、教育叙事总结了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听课手记、研课手记、评课手记完整地记载着老师思维蜕变、实践提升的过程;其他教师也可以随时把自己浏览博文的心得或想法通过跟贴的方式和博主交流。

二是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每个人都可以随时随地浏览其他老师的博客,成为教师交流学习的延伸;使校长与教师的对话不再受时间约束。跟教师谈教学(如何听评课、评课手记、研课手记、如何使用强化、怎样纠正孩子的破坏性行为、奖惩无用的思考、对课程改革的基点思考、解读生存教育、向传统挑战、研究的起点要高一些、关注学生差异等);跟教师谈心(享受幸福的教育生活、教师职业道德中的传统美德、心灵也需养护、给心灵剪枝、快乐是一种态度、教师幸福法则等);使教师感受校长的读书生活(我的读书生活、教育的目的在教育的过程之中、杜威的教育思想给我们的启示、不做教书匠、做一个幸福的老师、陶行知教育思想对弱智教育的启示等)

三是实现了资源共享。我们规定老师每月上传一篇读书心得,其他老师就能领略到20多本书籍的精华;我们要求老师每周写一篇案例或反思,每学期写一篇教育教学论文,就有几十篇的案例、反思、论文供大家学习交流;博客中的“他山之石”栏可以向老师们推荐好的文章;网络链接可以链接中国名师教育网、中国语文网等优秀网站,链接李镇西、郑杰、魏书生等教育名家的博客,大大丰富了老师的学习资源;我校是在历城教师研修网中建立的教师博客群,也会得到全区教师的指导,实现了跨学校的交流。

四、一点反思

“无常不稳,无特不活。”这句话用在教师专业成长上同样适合,今后我们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

一是形成常规,坚持八个一工程:(1)每周写一篇教学案例或反思。(2)每学期提供一堂公开课或研究课。(3)每学期写一篇教育教学论文。(4)每学期读一本好书,做好读书笔记,写好读书心得。(5)每年承担或参与一个课题的研究。(6)每学期做一个优秀课件。(7)每两周听一节课,并做好听课纪录和评析。(8)每周参加一次研究共同体活动。

二是突出特色,建立网络环境支持下的教师发展模式。(1)建立资源库:上传省教学资源系统;上传教师平时教案、课件;(2)建立教师培训平台:师德培训材料、政治学习材料、党课学习材料;业务培训材料;好书推荐;文章推荐;(3)博客论坛:读书心得;教育悟语;案例、教育叙事或反思;教育教学论文;(4)建立教科研平台:上传课题研究的过程性材料、阶段性总结;上传各研究共同体每次活动小结;上传教师优质课、研究课教案;教师的说案与课后反思;教师评课;(5)建立网上链接:链接优秀教育网站、教育名家的博客。

(来源:中国校长网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