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探月工程:国科大研究生参与月壤研究工作

12月10日,在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来自中国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陈朝鹏、张宗煜、郭林对月球模型进行科研探讨。 中国日报记者 朱兴鑫 摄

中国日报12月19日北京电(记者 朱兴鑫) 12月19日,重1731克的嫦娥五号任务月球样品正式交接进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的月球样品实验室。其中,许多中国科学院大学在读研究生参与了月壤研究工作。

24岁的陈朝鹏是中国科学院大学2019级博士研究生,他从小喜欢天文,本科主修化学专业,熟悉掌握了一些地质样品分析仪器。他说,现在老师指导下学习月壤光谱数据分析工作,主要解决的是着陆区月壤的来源问题。

“月球表面覆盖于基岩之上的风化物质统称为月壤,它们一般来自于撞击、火山或空间高能粒子作用形成的碎屑。”他表示,铲取样挖到的样本,其实即有可能来自本地,也有可能来自着陆区周围。只有了解这些物质的实际来源,之后才能为实验室分析提供地质的背景。

“我们的方法不会人为地解析光谱,而是试图将它与周围的可能物质来源的轨道器光谱放在一起,进行一个聚类,这样能够更好地利用光谱信息,并分辨月壤的来源。”陈朝鹏说。

23岁的张宗煜是中国科学院大学2019级硕士研究生,还没有机会参与嫦娥五号月壤结构探测仪前期验证试验的工作。他目前参与工作里遇到最大的问题是,着陆器本身对雷达回波信号的干扰较强。如果不能有效抑制,后续获取雷达图像、进行地质解译的工作也会存在困难。

“我们尝试利用雷达对空观测的数据和实际观测的数据进行对比,从而抑制着陆器平台对雷达信号的干扰。我们还通过适当的优化算法进行去除,相关工作也在有序进行中。”张宗煜说。

另一位学生24岁的郭林是中国科学院大学2020级博士研究生,他在国家天文台的研究时间已经有两年。他说:“我参与嫦娥五号矿物光谱仪数据处理的一部分工作,将解译出来的辐亮度数据经过计算得到反射率光谱,得到的光谱再经过老师和同学们分析,就能够反应对应的矿物信息。”

郭林说,探月工程已经取得了较多的科学数据,这些数据是一座宝矿。我作为学生,就是学习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充分挖掘数据中的信息。

三位同学都表示,很荣幸自己能参与到探月历史发展进程中,期待能够辅助老师们对月球样品进行地面的分析,参与探寻更多蕴含月球演化的奥秘,是国科大科教融合办学的体制机制,给了我们在国家重大需求项目中从事高水平科研实践的机会。

中国探月工程自2004年正式立项启动。11月24日,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探测器在海南文昌发射场发射升空。历时23天后,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成功着陆,标志着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任务圆满完成。这是我国航天领域迄今最复杂、难度最大的任务之一。

中国科学院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国家天文台月球与深空探测研究部研究员刘建军接受《中国日报》记者采访表示,探月工程是我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科大研究生参与相关研究工作有很强的荣誉感,这有助于提升他们的科研热情、积极性和好奇心;另一方面,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探月工程,成为国家科技创新的生力军,也是我国月球和行星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刘建军说:“探月工程科学探测数据和返回月球样品的研究,既是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也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有望获得原创性的科研成果,为学生培养提供了世界一流的科研创新实践平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