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读到先秦两汉古籍,我才知道什么算是读书
回顾自己幼年、少年时的近二十年读书生涯,好像从未知道过什么才算读书。幼年时,很长一段时间以为古代的书没什么好读的,只有西方的书籍才是先进的好书,于是读西方经济学,读凯恩斯,读弗洛伊德,还读牛顿的炼金术,欣赏毕加索的绘画。
直到有一次,读张大千拜访毕加索的故事。
毕加索:整个西方都没有艺术
毕加索说:“齐白石真是你们东方一位了不起的画家!我真不明白,你们中国人为什么要到巴黎来学艺术?”
毕加索还对齐白石说:“不要说法国没有艺术,整个西方都没有艺术!”
除了毕加索,对中国文化、中国艺术做出高度评价的西方人非常多。为什么?
先秦两汉古籍:传统文化中了不起的杰作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到底是哪些内容的魅力呢?老师可能会告诉我们,是这里面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而这个文化内涵,用语言实在无法描述清楚。
直到后来读到先秦古籍,带给我特别大的震撼。才发现读唐诗宋词小说这些,不过算是小打小闹。
对于读书要说真格的,《诗经》、《周易》、《黄帝内经》、《史记》、《列子》等等这些书才真正称得上传统文化中了不起的杰作。读别人嚼过的解读书也可以,但永远不如读古文来得震撼。
我国的传统文化,其实是包罗万象的,天文、地理、治病救人、历史评论可谓无所不包。尤其是其中的天象研究,让人着迷。
神秘的天象研究
以前,对于自己的读书速度,我是非常满意的。直到遇到先秦古籍,读书速度可以用“飞流直下三千尺”来形容。两、三年读通一本,都能称得上奇迹。不要说读通一整本,哪怕理解了其中几句话之后,对于书中的那个历史阶段,只能用惊叹来回答。
最近仍在迷天文学部分,这里我就从古人的天象观测举个例子。对于我们现在人来说,似乎对地球有影响的只有太阳和月亮,我们一般可能会认为行星应该对地球的作用不大。
如果按照现代科学来说,哪怕按照最基础的牛顿万有引力定律来仔细分析,我们都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日月星辰对地球都有影响。现代天文学研究,是否已经明确了所有天体的影响呢?答案是并没有。
但是,对于我国古代先民来说,从某种意义上,研究了更多星体运行对于地球影响规律。这从我国的天文历法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昼夜更替和春夏秋冬四季更替比较容易理解,天干地支历法的60花甲子就比较神秘了,因为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几乎感受不到天干地支到底是什么。
简单来说,天干地支就是类似春夏秋冬一样循环往复的,这些更加复杂的规律,可以从星象运转中得出答案。
我国传统文化一直秉承的理念是人天合一的思想。读了很多古籍中的天文记载之后,我甚至在思考一个问题,会不会以地球为中心观测天体运行更加科学呢,这样至少能够保证考察到所有天体对地球的影响。割裂开来研究单独的天体运行,是不是还不如整体考察更具意义?
大巫师鬻子:现代的科学家
不读先秦两汉古籍,真的无法想象我国古代先民是何等伟大,何等智慧。祖先的聪明才智真的让我们现代人叹为观止,太伟大了。在本文中,分享一下鬻子的观点。
鬻子,在现在的人看来,也许并非先秦名人。在历史上,他是周文王的老师。其书能流传至今,其实是非常能说明问题的。在古代,鬻子被称之为大巫师。那么他到底讲了什么内容呢?
按照我国古书的逻辑,在首章的必然是此书的重要内容。在《鬻子》一书的开头,记载了如下的内容。
鬻子:运转亡已,天地密移,畴觉之哉?故物损于彼者盈于此,成于此者亏于彼。损盈成亏,随世随死。往来相接,间不可省,畴觉之哉?
通过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早在3000多年前,鬻子就已经认为,天地万物都在永不停息的运转,天地都在悄悄地转动。
让我们现代人想不到的是,我国古代先民还真的没有“地心说”的思想。当然,不仅鬻子,古代道家很多书籍都有类似的记载。
鬻子还说,事物这里减少了,那里就会增加;这边有盈余,另一边就会有亏损。而且是同时发生与消失,中间没有间隙,人们都感觉不到。
对于现代人来说,这样的观念是物质和能量守恒。但是早在3000年前,鬻子已经在跟周文王讲这些“物质不灭定律”。
按照现代的观点,鬻子至少应该可以被称为科学家。
总结
当然,无论天干地支、还是鬻子的记载,都并非先秦古籍中的特例。我国在先秦时期的文化,真的不是简单的诗词歌赋,而是包罗万象的全科科学,而现代科学把这些分成了物理、地理、天文、历史。
从现代科学的演化来看,历史地理学、天体物理学等等诸如此类跨学科专业的兴起,又何尝不是一种回归呢。从当今历史的发展,我们甚至可以想象,在不远的未来,跨学科、跨界已经成为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