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建筑考察之新都宝光寺印象

    新都宝光寺,是我传统建筑系列考察当中的第三座寺院。之前的两座的是龙泉石经寺、内江圣水寺。对龙泉石经寺的考察有日志记载,对内江圣水寺的考察则暂只有图片记载。
   约一个月前的4月14日下午,在从德阳回成都的路途上顺便拐了一个弯,去往新都考察了一下宝光寺。
   1. 建筑格局
  同一般寺院相同,宝光寺仍然有一条明显的南北主轴。但宝光寺又与一般寺院有明显不同:南北主轴上有一般寺院没有的照壁、塔和七佛殿。
   一般资料认为:“寺塔一体,塔踞中心”是我国早期寺院的典型布局(图1)。在宝光寺南北中轴线的中段,有一座高约30米的佛塔,专家由此判断宝光寺最迟建于隋朝。
   宝光寺占地120多亩,建筑面积2万余平方米,规模宏大。除中轴线有图1所示五个大殿外,还罗汉堂、珈蓝殿、戒堂、大澈堂、达摩殿、药师殿、玉佛殿、五观堂、东方丈、西方丈等。
   2. 照壁
   在新都宝光寺山门前,有一堵巨大的照壁(图2)。照壁顶部还有一顶盖,顶盖脊部还有螭吻、蹲兽、座猴、游龙、中堆等繁复的脊饰。

   在背对照壁的右前方和左前方,分别有一座两层佛塔和三层佛塔(图3)。山门前(照壁前)有佛塔,这在一般寺院是难以见到的。

   3. 山门殿
   新都宝光寺的山门是殿堂式的,平时中间空门紧闭,仅开两侧无作门和无相门供游客和僧众出入(图4)。殿内两侧各塑一尊护法神——密跡金刚(注:一般资料称为密迹金刚)。让人有些惊讶的是山门殿后殿左右两侧还供奉着两位曾捐修宝光寺的新都历史名人——杨廷和、杨升庵父子(图5)。虽对宝光寺有贡献,但毕竟非佛教人物。寺院中供奉地方历史上的非佛教人物,我在其它寺院中还没有见到过。

   3. 天王殿和七佛殿
   一般寺院天王殿前殿供奉弥勒佛,后殿供奉韦陀,称为韦陀殿,但新都宝光寺不同(图6)。宝光寺天王殿后殿是尊胜幢(chuáng,图7),即刻有《尊胜陀罗尼咒》的经幢(石柱)。韦陀殿则位于中间与天王殿隔宝光塔的七佛殿的后殿(图8)。

   七佛殿殿前檐柱下两个浮雕盘龙石质柱础,是唐僖宗避祸入蜀时所建的行宫遗物,宝光寺现存众多珍贵文物之一(图9)。

   4. 舍利塔
   舍利塔建于唐僖宗中和年间,历千余年,屡有残破,屡有培修,现为密檐式十三级四面塔,每级四面各嵌佛像三座(图10)。柳肃先生在其《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一书中称:“唐代的塔主要是方形平面,唐以后多为六边形、八边形。”从塔的正方形横断面来看,宝光寺舍利塔具有典型的唐代佛塔的特征。山门前的两层佛塔和三层佛塔也一样。
   现舍利塔塔身明显倾斜,摇摇欲坠的样子。虽经汶川大地震,却斜而不倒,也算一奇迹。
   舍利塔的四周有石质护栏,栏板上是一些以佛教故事为内容的石雕(图11和图12所示为其中两个作品)。以佛教故事为内容的石雕,之前似乎也还没见过。这些石雕看起来略显粗糙,估计是现代之作。

   5. 大雄宝殿
   宝光寺大雄宝殿(图13)殿后檐下撑拱和脊饰都值得一记。

   宝光寺大雄宝殿殿后檐下撑拱木雕以佛教人物形象为创作对象,这也是我以前不曾在其它寺院见到或留意到过的(图14所示为其中三根撑拱木雕图案)。

   一般传统建筑正脊上除端部的吻兽外,再无其它以兽为题材的雕塑。但宝光寺大雄宝殿的正脊除吻兽外,还有六只蹲兽。一般传统建筑戗脊上的兽形雕塑是呈蹲状姿态的,但宝光寺大雄宝殿戗脊上的脊兽或趴、或蹲,或倒立(图15)。

   6. 罗汉堂
   提到新都宝光寺,不得不提到新都宝光寺罗汉堂。一般寺院会在大雄宝殿两侧塑十八罗汉,但不会有专门的罗汉堂。罗汉堂一般出现在大型寺院当中。本次考察,其实就是冲宝光寺罗汉堂去的。
   宝光寺罗汉堂是中国现存四大罗汉堂(另三处在北京碧云寺、苏州西园寺、武汉归元寺)中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泥塑罗汉堂。罗汉堂建于清咸丰元年(1851年),内塑佛、菩萨、祖师77尊,罗汉500尊,每尊高约2米。从建筑构架来看,罗汉堂为抬梁式木石构架的正方形建筑,九进九楹,占地一千六百平方米。因内有四个天井,故其平面呈"田"字形。罗汉堂以塑像奇巧多姿而扬名天下。因寺院一般不允许拍照,所以只好在网络上找了三张照片做为配图(图16~18)。

   宝光寺面积很大,因时间有限,还有一些附属建筑没来得及考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