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里的强势文化是如何练成的?来自于这三个方面的淬炼

相信看过《遥远的救世主》的发烧友们,一定会对强势文化这个词不陌生,也相信道友们对强势文化有不同程度的了解与解读。但我在翻阅数十遍这本小说时,突然脑洞大开,发现了一件很有趣的事,那就是强势文化是如何练成的?对于每件事,我们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才能更深入的去研究它。首先我们来看看作者在书中如何通过丁元英之口阐述强势文化的。

芮小丹带丁元英去“古风工夫面”馆里吃工夫面。芮小丹静静地看着他,看他吃了一锅又一锅,直到他自己都吃累了停下来歇歇,忽然问他:你整天关在屋里受得了吗?就什么都不干吗?

丁元英说:对文化属性感兴趣。

芮小丹问:文化属性?没听过这个词,这个很重要吗?

丁元英说:透视社会依次有三个层面:技术、制度和文化。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任何一种命运归根到底都是那种文化属性的产物。强势文化造就强者,弱势文化造就弱者,这是规律,也可以理解为天道,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展开剩余86%

芮小丹问:什么是强势文化?什么又是弱势文化?

丁元英说:强势文化就是遵循事物规律的文化,弱势文化就是依赖强者的道德期望破格获取的文化,也是期望救主的文化。强势文化在武学上被称为“秘笈”,而弱势文化由于易学、易懂、易用,成了流行品种。

芮小丹说:从字面上能理解一点,但知道又如何,怎么用呢?

丁元英说:无所用,无所不用。

芮小丹说:无所用,活个明白也行。无所不用呢?举个例子。

丁元英想了一会儿,举例说:比如说文化产业,文学、影视是扒拉灵魂的艺术,如果文学、影视的创作能破解更高思维空间的文化密码,那么它的功效就是启迪人的觉悟、震撼人的灵魂,这就是众生所需,就是功德、市场、名利。

这就是丁元英认为的强势文化,也就是作者所想表达的强势文化,强势文化是规律,可理解为天道。那如何才能做到强势文化呢?首先要自律合道,了解规则,这就需要从三个层面来看,一是见识,二是知识,三是胆识。

所谓见识,能增加我们人生的广度,广度含维度,分门别类多元化,比如说你曾阅尽天下各国的女子之美,自然有了评审女子之美的能力,当然,这与王阳明的格竹不是一回事。而是让你懂。

所谓知识,能增加我们对事物认知的深度,精一种而触类旁通,见识与知识最终形成一个结合条件可能性的判断,见识的高底与知识的精深决定了你判断的精确性。

所谓胆识,为什么很多见识与知识都很高明的人却不能成就一番大事,皆因为胆识不够,所以胆识是一种高度。

见识让你走进门槛,了解规则或天道,知识给见识插上翅膀,胆识让你尽情的发挥出强势文化的力量,因为一颗弱小的心脏撑不起强势文化这样的巨人。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强势文化不来自别处,只来自于你心的体、用。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这八识的高度认知,体悟道而后的自由运用而已。

书中言,五台山后殿茶房内,茶香四溢,在宁静而详和的氛围里,丁元英把“神话”、“扶贫”的来龙去脉以及已经做的和将要做的向智玄大师简要讲了一遍,并且着重解释了主观上的“杀富济贫”和文化属性思考。

智玄大师听完之后沉思了许久,说:施主已胜算在手,想必也应该计算到得手之后的情形,势必会招致有识之士的一片声讨、责骂。得救之道,岂能是杀富济贫?

韩楚风随口一问:那得救之道是什么?

智玄大师怔了怔道:投石击水,不起浪花也泛涟漪,妙在以扶贫而命题。当有识之士骂你比强盗还坏的时候,责骂者,责即为诊,诊而不医,无异于断为绝症,非仁人志士所为,也背不起这更大的骂名。故而,责必论道。

丁元英说:晚辈以为,传统观念的死结就在一个‘靠’字上,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靠上帝、靠菩萨、靠皇恩……总之靠什么都行,就是别靠自己

智玄大师说:以施主之参悟,心做心是,何来讨个心安呢?

丁元英说:无忏无愧的是佛,晚辈一介凡夫,不过是多识几个字的嘴上功夫,并无证量可言。我知道人会骂我,我以为佛不会骂我,是晚辈以为,并非真不会挨骂。大师缘何为大师?我以为是代佛说话的觉者。

智玄大师略微思忖了一下,说:贫僧乃学佛之人,断不可代佛说话,亦非大师。得救之道自古仁人志士各有其说,百家争鸣。贫僧受不起施主一个‘讨’字,仅以修证之理如实观照,故送施主四个字:大爱不爱。

智玄大师说:弱势得救之道,也有也没有。没有竞争的社会就没有活力,而竞争必然会产生贫富、等级,此乃天道,乃社会进步的必然代价。无弱,强焉在?一个‘强’字,弱已经在其中了。故而,佛度心苦,修的是一颗平常心。

韩楚风说:如果主流文化能在弱势群体期望破格获取与强势群体期望更高生命价值的社会需求之间建立一个链接的纽带,或许更有积极意义。强势群体仅仅适用一般的竞争规则是不够的,主流文化应该对强势道德提出更高的要求,构建强势文化体系,赋予强势群体更高的生命价值。当然,这首先是以不平等为先决条件。

丁元英说:晚辈叹服佛法究竟真理真相的辩证思维,如是不可思议。但是,晚辈以为佛教包括了佛法,而佛法有别于佛教。佛教以佛法证一,进而证究竟,最终是为给心找个不苦的理由,成佛,无量寿,极乐。佛教以假度真的方便法门住福相、住寿相、住果相,是以无执无我为名相的太极我执,致使佛教具有了迷信、宿命、贪执的弱势文化特征,已然障蔽佛法。晚辈以为,如果佛教能依佛法破除自身迷障,不住不拘个人解脱,以佛法的如是不可思议究竟生产力与文明的真理真相,则佛法的佛教即出离宗教的佛教,成为觉悟众生的大乘法度,慧于纲纪泽于民生,是名普度众生。”

智玄大师沉默不语,静静地看着丁元英,过了许久黯然感叹道:得智的得智,化缘的化缘,烧香的烧香,坐禅的坐禅。

丁元英和了一句:各尽所能,各取所需。

书中的这一段内容非常重要,看《遥远的救世主》的朋友不知道有多少人是真正用心去看懂了的?这里我说了一下自己悟道的东西。

一、虽然在评说传统文化中有诸多的不好,比如“靠”的思想观念,“靠”字一出就显示出了弱势,但也指出了一条修正的路;从辩证法来看,没有弱势文化又如何存在强势文化呢?所以世间万物皆是一体二元的,这就是规律,谁也逃不出。

二、每个人做事都会有一定的动机,不管动机如何,最终都需要求得心灵的安宁。无论是书里的王明阳最终为了得到灵魂的救赎以及丁元英找智玄大师讨个心安,还是冯世杰找丁元英道谦,禅宗里的二祖慧可向达摩祖师求法,这都是求得心安的原因。这就是文化属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三、强者与弱者的区别是,强者创造规则,而规则能长久者必合道,合乎天道,自如的运用规则,务实的发挥自身最大优势,自胜者强;弱者期许不劳而获,更多的喜欢去依靠别人,不谙规则而胡冲乱撞,自欺者弱。

四、佛法不是佛教,就像书中丁元英说:北京是中国的城市,但中国的城市你不能就说是北京。佛教只是拿了佛法作为教义,佛教里掺杂了太多的东西,迷信、弱势、消极的东西太多了,所以被世人看成了弱势文化。但佛法却是真正的强势文化,这一点大家要区别出来。

智玄大师最后说了一句:得智的得智,化缘的化缘,烧香的烧香,坐禅的坐禅。

丁元英和了一句:各尽所能,各取所需。

这两句话必须要单独拿出来说一下,总的意思是因上努力,果上随缘。世间众生得到目前的状况,皆因缘起,你所得到的一切皆是缘起于你曾经做过的一切。如果咱们懂得因果规律而真正善用,相信我们心灵的满足程度肯定不一样,结果也肯定不一样。很多人说我知道因果的。但那只是知,你真正做到了吗?知行不合一,空谈无用。

当然,这两句话里还透出一个观念,不执著,众生为何苦,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放不下“我执”。若能破除“我执”,即能看到不一样的东西,了却却执著而产生的心苦。

纵观中华三大家(儒家、道家、佛家或说是释家,而不是儒教、道教、佛教)的文化,本源皆是强势文化,因为三者都是合道的。但为何在千年传承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却弱势了,那是人为的原因,被曲解的、被误用的、被故意误导的,所以这是需要拨乱反正的。

见识、知识、胆识,这三识每个人都是有的,但却程度不一样,所以是强是弱,自己可以打个分,即使已经三识高度统一,融会贯通,仍要精进,在修中行,在行中修。因为这世间唯一不变的是“变”

具体什么是“变”?怎么“变”?如何“变”?皆是道,如何得道?

参!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