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风向 | 卢宗云:水稻减免追施肥技术研究,真正解决农民需求
环境变化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如今,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问题,极端气候现象频发,对人类的生存产生了很大影响。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努力。近年来,许多环境异常现象的出现都与碳排放有关,中国是人口大国,也是碳排放大国。
今年两会上,碳达峰、碳中和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碳达峰是指我国承诺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降低。碳中和则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然后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因而国家要大力发展绿色农业,落实到农业生产,主要工作就是减肥增效。就水稻种植方面的“减肥增效”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卢宗云。
田间试验
卢宗云
卢宗云介绍了最新研究的水稻“减免”追施肥技术,“减免”是指减少肥料使用量,和减少或免除追肥,一方面是减少肥料用量,一方面是减少施肥用功,从这两个角度来实现水稻的施肥技术创新。这也是从农业和环境角度出发的必然趋势。
如今,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在不断变化,当下现状是少部分人在经营土地,所以种植更注重整体效益和规模效益的实现。
农业科技在不断进步,过去人们使用碳酸氢铵,只有30天有效期,一季作物需要3-4次施肥,后来使用尿素,有50天的有效期,需要2-3次施肥,而缓释技术的加入,可以实现1-2次施肥,这是肥料技术的进步。从前的施肥技术都是撒施,缺点很多,降水不及时会导致烧苗,覆土又会增加劳动量,现在可以通过创新,实现精准施肥,定点定位定量施肥,这是施肥技术的进步。
“化肥技术的进步和农机科技进步,为实现轻减化施肥提供了可能。”卢宗云说。
水稻是一种高耗氮作物,氮是水稻最需要的营养元素,而氮肥又是减肥增效中的主要矛盾,氮对环境影响最大,因为其原料来自化石能源,并且在土壤中很难保存。所以解决该矛盾的重要方法,就是提高氮的利用率。“我们需要找到不同区域内作物的耗氮量,合理的氮磷钾配合比例,也要找到容易成为障碍因素的中微量元素。”
卢宗云表示,水稻的用氮高峰期是分蘖期和孕穗期,如果我们想一次施肥不追肥,第一个方法是控制氮的释放时间,精准控制养分释放,缓控释肥的手段就是稳定肥料,调控土壤微生物的活性,来间接影响氮肥。第二个方法是脲醛,把氮肥做成长效产品。第三个方法就是包膜。
“我们目前研发的用以置换尿素的脲醛,分为低聚合度和高聚合度,且能检测出来,现在正在水稻作物上进一步试验,要保证低聚合度的有效期也要高于尿素,总之,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技术,把水稻全生育期的氮肥做成底肥,一次性施用下去,让它的释放规律与水稻的需肥周期相吻合,这样就可以免除追肥,每亩地至少可以节省40元左右的成本。”卢宗云说。
产品示意
技术最终要应用于产品,依据市场调研和土壤调查结果设计产品配方,并通过田间试验验证最佳养分配比、原料配比和添加剂搭配,以挑选最优的产品配方和原料配比,以及最好的增效技术搭配和使用方法,下一步,肥料技术还要与农机部门结合,研发生产能够真正解决农民需求的功能性肥料。
作者/编辑:刘佳琪
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