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刊·校长】“网红校长”张敏: 培养会玩、会笑、会说的孩子
2016 年8 月23 日,张敏在网络上发布了他们一家人在美国自驾游,儿子手臂脱臼在洛杉矶就医的一篇文章,谁知一石激起千层浪,瞬间红遍整个网络,短短两天,阅读量超过了270 万,有1570 条留言,130 多家公众号转载,包括新浪、澎湃新闻、人民日报等知名媒体纷纷报道。这件事情让张敏成为了一名“网红”。但其实在这之前,张敏已经是杭州市知名的“网红校长”。2016 年1 月1 日,他开通微信公众号“乐爸生活家”,在这个平台上和家长们分享教育心得、快乐阅读等,至今已有4 万家长、教育工作者成为他的粉丝。
2017年3月,正是春游杭州的好时节,整个杭城在脱去冬的清冷后,重新焕发了绿意的盎然。记者正是在这样一个春意渐浓、阳光和煦的下午,来到了位于杭州市北部大关小区的杭州外语实验小学。学校与闻名世界的京杭大运河几步之隔,在小学的附近是繁忙的车站,但就这么一步之遥,却体验到了从“钱塘自古繁华”的车水马龙到“教几个小小蒙童”的书卷芬芳。
初见张敏,第二天正好是他43岁的生日,但岁月似乎并没有在他脸上留下太多的印记,仿佛正处于30多岁充满干劲的年龄。小时候的张敏成长在单亲家庭,是一个调皮捣蛋、爱恶作剧的小孩,是体育、英语“双差生”,读师范的时候会逃课,会翻墙。但他庆幸,在一个看似不幸的成长环境中自己却幸运地成长起来,变得坚强、独立。如今,他从事教育工作已整整25年了。18岁参加工作,成为一名音乐老师。第二年成为大队辅导员,组织了全国都小有名气的铜管乐队——金喇叭。7年以后,25岁的他成为了一名小学校长,这应该是创了全国纪录。2005年,32岁的张敏调任杭州市拱墅区青少年宫担任书记一职,负责校外培训及全区的德育活动,大概因为是音乐老师出身,组织各项活动成为了张敏所擅长的事情。2014年的10月27日,张敏又被任命到杭州市外语实验小学担任校长至今。
当谈到对教育工作的看法时,张敏认为在做了父亲以后,对自己的教育理念、人生有了新的看法和思考。他在学校做校长看待一些教育问题时常会站在一个父亲的角度去思考:如果我的孩子是在这所学校读书,我会希望自己的孩子在这里受到什么样的教育。
生活家张敏:平凡日子也能过得风生水起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张敏在40岁时,回顾自己多年教育生涯“激情燃烧的岁月”,逐渐提炼出了“生活家”这个概念。
他觉得: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给了他们追求金钱、名利、名牌大学等思维,但当繁华散尽,我们每个人其实都要归于生活,支撑我们人生意义的很多东西也并不完全都是物质层面的,而恰巧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丰盛精神却相对匮乏的时代。
“我做了20多年的教育,其实很多所谓的教育问题并不是出在教育本身,而是教育以外的生活出了问题,比如很多孩子学习差,并不一定是因为这个孩子学习差,很有可能是他的家庭环境,父母关爱这些方面出了状况。这一切有可能会毁了一个孩子本身的生命之光。生活的缺失,可能会让一个孩子在成人以后,成为对社会怀有敌意、不上进的人。”张敏强调,能把琐琐碎碎平平凡凡的生活过得风生水起是一门大本事,生活家,绝对的大家!
张敏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喜欢在微信朋友圈记录生活和工作的点滴,也经常对一些教育现象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看法。因为认识很多新闻媒体的朋友,有时学校一些有趣的现象或教育理念会通过各种媒体渠道报道出来。比如《在“疯狂学而思”的怪圈里,谁来解救孩子呢?》《自我对照,你是不是假冒伪劣的爹妈》《杭州五年级孩子全班1/3不吃虾背后真相值得反思》。这些文章一经报道,便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尤其是张校长一家在美国给儿子治疗手臂脱臼的一篇文章,在全国范围内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浏览张校长的朋友圈,没有心灵鸡汤,没有负能量,更多的是作为父亲记录自己孩子的成长,作为校长关注学生的点点滴滴。也许正是因为这样一种脚踏实地去做事的态度,反而每年来采访张敏和杭州外语实验小学的媒体不断,在如今这个网络发达、资讯爆炸的时代,关注的人也越来越多。
2016年1月1日,张敏正式开通了个人微信公众号“乐爸生活家”,他每天在这个平台上都会写一些东西,倒逼自己“三省吾身”,去思考关于教育的很多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周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公众号的动态,张敏发现靠自己的微薄之力也能影响改变一些人对教育的看法,引导帮助他们教育子女,这使他觉得做这件事更有意义。
很多人在关注张校长的公众号以后,通过各种渠道咨询他一些教育的问题,他时常都会告诉他们,中国的教育的确有很多问题,但每个国家的教育都不是完美的,都是有长有短,各有优势,每个时代所面临的问题也是不同的。张敏说:“我一直在提倡面对问题的时候不要去埋怨,但我们可以去改变。”家长都想培养好自己的孩子,那么首先就不应该去推脱,不要去指责,先从做好自身开始。
张敏在采访的过程中有一句话说了多次,“我始终坚信一个人小小的力量是可以改变这个世界的。”他说,“我们的教育不可能培养出的每个人都可以成为马云、郎朗,我们的孩子以后大多数是千千万万普通人中的一份子,所以只要每个人都是身心健康,心地善良,自食其力的,我们这个社会就必然会朝着美好的方向发展。”
“我其实做的都是很平凡的事情,很多校长、老师都在践行着自己的教育理念,可能需要更多的人去发现他们。”
校长张敏:做教育要让孩子享受学习的快乐
“享受学习的快乐,埋下幸福的种子。”是如今杭州外语实验小学的办学理念,校长张敏说,这是学校的终极目标,这里的每一位老师都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曾经有家长问过张敏,“学习怎么会是快乐的呢,我们就应该告诉孩子们‘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学习应该下苦功夫。”
很多时候家长在关注一些教育类相关文章的时候,不是抱着一种虚心的态度去学习,更多的是为自己的教育理念寻找支撑,有的专家说孩子需要“惩戒教育”,家长们就找到了一种心理安慰,一种安全感。但又有一些专家觉得不能打孩子,部分家长就认为这些专家站着说话不腰疼,为自己的一些行为在心理上辩护。
张敏说,“学习是快乐的”,是通过了很多研讨的,类比很多孩子喜欢玩游戏,有时候甚至玩一个通宵,通关以后,那一瞬间喜悦充盈内心。一道数学难题同样如此,从百思不得其解,通过各种演算,查找资料到解答出来所获得的成就感,这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的一种顿悟,一种体验,一种豁然开朗。这种高层次的快乐所带来的满足感远远高于那种因为无所事事、懒散所带来肤浅的快乐。
所以学习的快乐是建立在怎样让孩子们通过学习找到那种快乐,这对老师和家长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我们一定要跳出以前那种通过不断的挫败打击一个孩子让他成长的思维误区。学习需要训练,需要应试,但快乐的学习同应试并不矛盾。做教育切忌走极端,任何一种教育理念走到极端都是一种伪教育。我们寻求传统文化的回归,但有人认为读经可以解决一切问题,这一定是走火入魔;有人说国外的绘本好,我们中国的全是糟粕,这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抓素质教育,不是不关心考试;抓教学质量,也不能把所有活动停掉。这些都是走极端,以往教育总是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来回地摆动。张敏认为做教育需要坚持自己的理念,然后不断地去尝试。
“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在中国这种传统教育模式下成长,从我们的父母、师长再到我们,所以我们也会不自觉地用同样的方式,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变本加厉地去教育我们的孩子。”因此,张敏对一些流行的教育口号十分警惕。他一直和别人说,“我们学校就是一所普通的小学,担不起‘名校’的赞誉。”一些家长冲着校长的名头来学校报名,张敏也会告诉家长,校长随时都有可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被换掉,“其实我们就是一所普普通通的小学,我一直觉得改校名的风气体现了当今教育人浮躁和功利的心态,并不是换了一个高大上的名字就有什么本质的提高。”
六年前,大关二小改名为如今的杭州外语实验小学,但张敏却觉得稍许尴尬,“我们的生源有60%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并不是像有些人想象的那种贵族学校。外语实验小学外语必定是强项和特色,但这里的孩子英语基础并不是很好,也没有那种所谓的英伦绅士淑女风,这里的老师无非就是在小学一年级教授英语课,力争让孩子的英语水平有牢固的基础。”
张敏提倡,做教育就是让孩子享受学习的快乐。他关注每一个孩子在学校六年的学习生涯,做着为他们的一生埋下幸福种子的准备。他认为做校长绝不能只考虑孩子在这里六年的表现,有的孩子可能会是有优秀的成绩,但如果他的内心是狰狞的,人格是有缺陷的,这样可能会为社会埋下一颗定时炸弹,成为违法犯纪的人。用一辈子的长度去丈量学生的人生才应该是教育人关心的。百年方能树人,在学校看不到学生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但可以从小为他们埋下幸福的种子,关于善良,关于爱心,关于合作……
张敏与孩子们一起参加活动
六字箴言:会玩、会笑、会说
当下都在提核心素养,杭州外语实验小学的“核心素养”就是六字箴言:会玩、会笑、会说。
会玩。不是一种瞎玩,是让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锻炼身体素质,享受竞争,学会合作,学会遵守规则,并同时培养他们的毅力、想象力等等。中国的孩子童年挺“悲惨”的,没有玩的时间,也不会玩。张敏一直认为玩是一种天性,是培养孩子创造力的捷径。
在杭州实验外语小学,孩子们每天都有35分钟的时间玩耍。有些学校为了孩子们的安全,户外时间都减少了很多,但张敏认为这是对孩子的保护过度,有点因噎废食,越怕出事越容易出事。因为在这种被保护的过程中,孩子们作为人的天生的防护意识和能力没有得到体现和提升,久而久之甚至出现了退化的现象。他说,中国的孩子恰恰缺少的就是失败、摔跤、受伤的机会。中国的教育,一方面过度保护孩子,一方面又人为地制造一些类似于夏令营的项目去磨练孩子。其实完全可以让这些真实的事件发生在生活当中,让孩子真切地体验成功、失败、挫折、荣誉、失落等各种各样真实的情感,再辅以正确的引导。
记者在参观校园的时候发现了很多趣味性与锻炼性结合得很好的游戏区域,欢乐树屋、花样年华、攀爬墙等等,学校很好地利用了有限的空间,尽可能为孩子们创造一种健康的娱乐环境。
在操场的旁边还有一堵涂鸦墙,这是张校长专门为孩子们准备的礼物。之前有老师到他那里投诉,说有的孩子喜欢乱涂乱画,张敏想了会,觉得喜欢到处涂画是孩子的天性,但需要一个正确的引导和规范,于是涂鸦墙应运而生。每当有孩子想涂涂画画的时候,就自觉地跑到这里画上自己的大作。
会笑。当一个人时常看不到笑容,幸福感必然无从说起,而且笑容的背后应该有一种修养、一种礼仪、一种善良,一种阳光的心态包含在其中。
在教学楼的下面有一片分布着梅花桩、木地板的区域,当记者走过这里的时候,恰逢学生下课,孩子们在这里打打闹闹,笑声不断。张敏介绍,之前这里其实是一片草地,但学生特别喜欢从这里穿行,学校也想了很多传统的方法去教育、阻止,但收效甚微。他说,后来学校决定反其道行之,既然孩子们喜欢走这里,那必然有它存在的道理。于是这里被改造成了孩子们下课笑声的聚集地。“孩子们都是这样的天性,宜疏不宜堵,只要在一定的规则范围以内,让孩子们笑出来,对他们的成长肯定是有帮助的。”
会说。说之前有听,中国很多孩子都不会倾听。这里的听当然不是我们日常所理解的听话,那更多的是一种服从。学会倾听别人的话语,才能更好地表达自己。为什么中国的孩子不会倾听,张敏认为我们需要从家长身上找原因,很多成年人都不会倾听,又怎能去影响自己的孩子。家长需要反思当孩子在找我们倾诉的时候,有没有武断地拒绝他们。
学会了倾听,下一步学会去表达,去沟通,去交流。学校要求孩子们中英文都能沟通,张敏说:“语言只是一个外显的形式,在这背后,更多的体现了每个人的思想、价值观、逻辑思维能力等。”
因势利导,给每个孩子成长的机会
在杭州外语实验小学也有很多所谓的“差生”,每当遇到这些让人头疼的学生,张敏总会告诉老师们,把眼光放长远一点,即使这些孩子到了六年级成绩依然不理想,仍一定要把他们往正途上引导,让他们对童年有美好的记忆,不要让这些孩子以后回忆起他们的童年时只有恐惧、灰暗、仇恨等。他一直强调,当老师一定要避免孩子产生恶的种子,因为这种子一旦成长,对孩子今后的一生,对社会产生的破坏力有多大,谁都不知道。他说:“做教育也是做善事,按我们老祖宗的说法:‘这是在积德行善。’”
他认为,既然选择做教育,就应该有一种教育人的良知,这无关职称,无关荣誉,但没了这个良知内心一定是不安的。
在学校二年级某班有一个孩子对电脑很痴迷,好奇心也重,学校所有电子产品都想碰,上午刚把教室里的电脑弄白屏,中午又去老师办公室把卫生老师电脑里的文档全删了。这个孩子比较特殊,没满一周岁就动过大手术,身体、心智发育和别的孩子不同,平时老师布置的作业不做,上课时也不怎么听讲,认识的字倒不少。
为了教育好这个孩子,张敏决定给这个孩子专门配备一台从机房淘汰下来的电脑作为小男孩的专属机,同时和小男孩“约法三章”:1.上课时间不能去玩电脑;2.其他老师的电脑从此不能乱碰。中午,学校的“玩耍时间”,其他孩子在楼道、操场结伴玩着,这名男生直接冲到他的专属电脑房,不玩游戏、不看动画片,只玩系统。张敏说:“用这种特殊的方法,对待特殊的孩子。虽然我也不能保证这一定是个好方法,但在学校允许范围,我还是想尝试一下。”
做事情,不埋怨,从自身能力开始,能做什么就去做什么。这是张敏对自己行事的要求与准则。他说:“我一个人的力量不可能去推动中国教育的进程,但我坚信每一个教育人小小的努力都可以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首先做到不变坏,如果我们培养的学生,都是面目狰狞,这个世界就朝着坏的方向位移了一点点,但培养的学生内心是阳光善良的,即使这些学生没有什么诺贝尔奖,没有什么世界冠军,没有清华北大的高材生,但社会一定是向好的方向在发展。”
杭州外语实验小学家长上岗指导手册
做父母是最伟大的事业
2016年6月17日的《钱江晚报》一则新闻吸引了大家的眼球,《杭州一小学颁布“父母上岗证”,18名家长不幸“下岗”》。
这所小学正是杭州外语实验小学,推行这种制度的就是张敏。
张校长认为对孩子成长起着无可替代作用的是家庭教育,现在很多教育问题是因为家庭教育的缺失。在2016年,学校正式推出一年级新生的家长上岗培训课程。他说:“学校没有资格去评判家长是否合格,这个证书也不是官方认证的,但我觉得这证书对家长来说是最重要的。学校只是想通过这种形式来促进家长的自我成长。”
培训课程有系统的规划,注重实践性,主要内容分为三块:
1.培训课程:包括6门必修课、6门选修课。必修课的内容有:学习方法的指导、亲子阅读、父母陪伴、孩子运动、家校沟通等,选修课内容有:二孩家庭、隔代教育、艺术启蒙、亲子旅行等。
2.家长悦读课程:要求在一年内完成4本必读书,10本选读书。每读完一本书都有相应的积分,没有人强迫,没有人监督,也不会和自家孩子的荣誉挂钩,是为了帮助家长的成长。
3.实践项目:市面上家教类的书多如牛毛,很多学校也陆续开展了家校共建、专家讲课等内容,但落脚于如何实践,具体应该怎么做的时候,家长傻眼了。课程中的实践项目有每日五件必做的事:亲子阅读、亲密接触(和自己的孩子有肌肤的接触,亲吻、拥抱、抚摸等)、亲子沟通(平等地聊天而不是训话)、运动游戏、共进晚餐。这五件小事看起来简单,但很多家长并不能保质保量完成。除此之外,还有很多选修项目,例如热心公益、制造惊喜、亲子旅行、亲近自然等等。
整个培训还有打分制度,总分是1000分。当以上项目全部完成后会有960分,还有40分是孩子的评价,需要孩子给自己的父母写一个评语。孩子其实也可以是我们的老师,做家长需要和孩子一起成长。当达到500分就发放家长上岗证,700分被评选为好家长,800分以上的就是模范家长,也会入选学校家庭教育委员会的成员,聘请为家教专家。
推行这个制度之前,学校也会和家长达成君子协议,这不是推卸学校的责任,也不是给家长在繁忙的工作之外增加他们的负担,家长自愿参加,这只是学校提供的额外的服务,所提供的师资、教程、教材等均为免费的。张敏说:“我们这么做的目的是想告诉我们的父母:做家长是你一辈子最重要也是最伟大的事业。”学校和学生仅有六年交集,但父母没有培养好自己的孩子是一生的伤悲。这也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越到后期所付出的成本必然是几何倍数的增加。
采访的第二天,正好学校有一次家长上岗培训课程,记者于下午6点准时赶到学校,整个学校的礼堂坐满了家长,有的甚至拿着凳子坐在过道上。每一个家长手里拿着一本“教材”记着笔记。课程结束时从礼堂出来,天已黑,初春的杭州夜晚依然很冷,但身处人群中间的我能感觉到家长们内心的火热。
这使我回想起采访期间发生的一件小事,采访正在进行着,突然办公室响起了敲门声,伸进了一个小男孩的头,问道:“张校长,您有看到我妈妈吗?”张敏笑着对小男孩说:“没有啊。”小男孩道了“谢谢”后就匆匆跑开了……
《时代教育▪人物版》
报道这个时代的教育人物
原创保持教育新闻的原创性,和正在推动中国教育变革的关键人物在一起专业坚守教育媒体的专业性,善于发现和甄别这个时代有价值的教育人前瞻关注中国教育未来的走向,深度讨论教育未来多种可能性启迪站在人类智者的肩上,力求开阔读者的视野,启迪教育人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