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Ma · 观察|探访古建筑灰色产业链
浙江商人吴某手里有一座神秘的木楼。
他亲口说道:这是十余年前从古建筑大省山西拆回来的“省保”。
这座楼原来在黄河边上,由于年久失修倒塌后,村支书拍着胸脯、担着风险卖给了他。
运回浙江后,他们对这座楼进行了修复。
在调研中,这个不知真假的“故事”背后牵扯出一条倒卖古建筑的灰色产业链。
有人贩卖古建筑构件或整座古建筑,其中不乏受保护的文物古建、历史建筑、传统建筑等,通过“整容”改头换面,实现异地迁建、跨省流通,并从中牟取暴利。
▲ 晋南古建筑
▲ 手绘古建筑
古建筑离开自己的出生地,变得支离破碎,四处流浪,历史信息丢失,文化传承被“造假”混淆,身份不明,乡愁难觅。
一村最多时 百余户涉足“踩地皮”
▲ 古建筑构件“牛腿雀替木雕华板“
被倒卖古建 “改头换面”难辨认
部分地方政府也 斥巨资造“古城”
倡导保护古建
守护文化传承
古建筑承载着历史文化信息,被异地搬迁、重新拆建后,不仅改变了原有风貌,也斩断了历史文化传承;
村民通过卖房致富又会形成攀比之风,造成贩卖老屋的恶性循环,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古建筑的消亡。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张松表示,地方政府买古宅“造古城”,给古建筑带来开发性破坏,成为盆景式保护,反映出地方干部对古建筑保护等认识不到位,归根结底还是文化不自信。
拆建、移建古建筑
使古建筑丧失了‘可读性’
历史被遮盖、被混淆
这是关系到文化认同和
文化安全的大问题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