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档退票38万张,上映4天10亿票房,后来的我们是谁在搅这趟浑水?

那个唱着《后来》的奶茶拍了一部《后来的我们》,是又一部可以“载入中国电影史册的影片”。却不是因为它才上映四天目前票房已经突破9亿元,也不是多么精良又惊叹的内容,而是前无古人的“高科技”恶意刷票房的丑闻。

据统计,上映第一天,《后来的我们》排座占比48.4%,场次占比44%,吞食了近五成的市场。

在得到高排片的加持后,《后来的我们》取得了傲人的票房成绩,上映首日,票房便达到近3亿元。截至30日凌晨1点,《后来的我们》票房已破5亿。

不过,影片的口碑两极分化,围绕影片发生的大规模“退票”事件,更让该片陷入舆论漩涡之中。

1.多方加持,完美营销

总结认为《后来的我们》吸引观众的原因不外有三:

一是流行歌曲《后来》这个大IP的加持;

二是导演刘若英的个人成长充满故事性,吸引观众想到电影里去对号入座;

三是情感题材与本档期其他影片相比,更有亲和力。

制片方则大方表示:强大的宣发攻势,也是助力《后来的我们》称霸五一档的重要因素。

上映之初,《后来的我们》营销太成功——

这部刘若英导演处女秀的电影请来了五月天、田馥甄、陈奕迅等诸多人气歌手助阵,电影方面也有各路明星好友为刘若英宣传助力。

刘若英和五月天主唱阿信

#王宝强刘若英牵手#甚至成为当天的头条。

拉上早已不是“傻根”的王宝强晒出《天下无贼》时的合照,大打感情牌。

该片监制是最擅长运作青春爱情片的张一白,张一白在导演界有“产品经理”之称,这个称号充分说明了他对电影市场和票房的把握能力。其之前担任导演的《匆匆那年》和《从你的全世界路过》等影片,尽管口碑平平,但都取得了高票房。

2.消费情怀,三观不正

在经历了前几年《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匆匆那年》《同桌的你》《前任3》等“前任“、“青春片”从大热到崩坏的洗礼之后,相同题材与类型的《后来的我们》也逃脱不了“消费情怀”、“炒冷饭”的嫌疑。

尤其“退票”事件爆发后,该片在豆瓣网评分一路下跌,从刚上映时的7分,目前已经跌破6分大关,仅剩5.9分,一只脚已经迈入了烂片的行列。

片中美化前任、丑化现任,以及男主角有家室后,却差点与女主角出轨的做法,都被很多观众认为是“三观不正”

当然,这其中不乏“退票”一事引发了部分观众的反感,产生报复性打低分的情况,但不可否认,很多观众对《后来的我们》要么表示无感,要么认为影片套路满满。

3.恶意退票,谁最受益?

4月28日当晚,在成为唯一一部首日预售破亿元的爱情片,并进入内陆影史预售票房前十名之后,还没有来得及庆祝,《后来的我们》就被曝光存在大规模恶性退票情况,金额可能高达2000万元。

武汉市所有万达影城退票4342张,东莞万达退票2800张,仅万达方面的数据已有超过9万张退票。

行业数据显示,一部影片正常的退票率在2‰~3‰,但《后来的我们》退票率在某些影院甚至达到15%。

排片了又在放映前大面积退票,导致影院蒙受直接经济损失,也是此次事件被曝光的主要原因。而如此“大规模、有组织、有预谋”的退票行动,涉及到利益牵扯的主创、片方、发行方、平台方、竞争对手和黄牛,究竟是谁在搅动这一趟浑水?

嫌疑人1号:出品发行及平台方猫眼

首先,出品发行列表中的“天津猫眼微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赫然在列。

而由于退票中大部分来自第三方票务平台猫眼电影,猫眼又是该片的出品方和发行方,有着直接的利益关系,自然也成了首要怀疑对象。

业内人士指出,这是一种区别于以往“注水”、“锁场”、“买票房”的新型的票房造假手段,此次用到了一点”高科技“,造假方可能注册大量虚拟账号,在不同地方和不同时段购买大量电影票,让影院误以为预售高而增加排映场次,而后在上映当天退票,最终绑架排片。

网传模拟票房造假的“套路”

在票房造假方面,《后来的我们》可谓是玩出了新高度。相比之下,之前吵得沸沸扬扬的“锁场”玩法,就显得低级多了。

“锁场”刷票房导致的高排片率和低上座率

高预售、高排片形成的大热局面,会刺激对影片真正感兴趣的观众提前购买首日电影票以防被抢空,预售票房进一步被拉高。直到电影上映后,操作方再利用影院的退票渠道退票,此时已经售出大量影票的场次已无法取消排片。也就是说,最后操作方一分钱没花(或只花少量退票手续费),就达到了绑架排片,冲高预售的效果,可谓“空手套白狼”的典型。

“对院线伤害最大的就是,哪怕影片并不是那么好,已经排出去的场次也没有办法再更改了。”一名影院经理如是说。

多家影院出现大量“异常退票”情况

嫌疑人2号:刘若英代表的主创及片方

这一事件迅速发酵,成为小长假期间热点话题之一。国家电影局初步认定该影片退票情况确有异常,介入了调查。刘若英工作室也于前晚发表声明撇清干系,表示将积极配合相关部门查明真相。

最终创下了“爱情电影16小时破3亿”的票房纪录。作为这样一部小成本电影,《后来的我们》配置也不算特别豪华,除了奶茶刘若英外,周冬雨、井柏然、田壮壮,三个比较出名的演员,其他都是不出名的演员,片酬用不了多少。再加上是爱情片,制作费也花不了几个钱,真正需要花钱的还是电影的宣发,比如说MV宣传上,请来了田馥甄和陈奕迅唱插曲和主题曲。

据专业人士估计,《后来的我们》的总投资不会超过一个亿,而首日票房就高达2.7亿,很明显,仅仅一天的时间,投资就已经回本了,根据电影目前的走势来看,《后来的我们》票房破10亿已经是易如反掌的事情了,最终的票房有望定格在15亿左右。夸张点说,电影投资人已经可以开始躺着赚钱了。

但不排除想做给以后的投资商看,这导演之前每部影片都热卖,“你不投资就走宝啦“。不排除片方、发行方、宣传方、院线或多或少参与其中。

嫌疑人3号:黄牛

而最早发表声明的猫眼,则将矛头指向了黄牛。

4月30日凌晨,猫眼电影再次就此事发表声明,称退票订单中54%为用户正常改签行为、剩余的46%退票订单中有部分确定为恶意刷票,疑似黄牛行为。

然而,对于“甩锅”给黄牛的说法,有业内人士提出了质疑:

“如果电影票的倒买倒卖还有这么大的逐利空间,我们为什么没有在档期最热、完全一票难求的2018年春节档看到这么多黄牛?为什么没有在《速度与激情8》这样的爆款影片中看到如此多的黄牛?而在一个算不上有多热的五一档与一部没有顶尖流量演员的电影中同时出现?”

所以我们不排除黄牛因素,但能操这么大的盘绝不可能是黄牛一方所为,甚至黄牛也不是主导。

嫌疑人4号:竞争对手

有意思的是,在《后来的我们》深陷票房造假的风波中时,另两部同档期的国产电影也无法置身事外。

4月29日,《幕后玩家》出品方发出联合声明,针对此次退票事件,“建议各方咨询相关平台和出品发行方探寻真实原因”,“鼓励所有国产电影从业者,遵守正常市场秩序,合理运用宣发动作。”

另一部电影《战神纪》,则从上映第一天起就质疑作品被恶意刷低分、偷票房。

不少用户也证实,买了《战神纪》的票后被各种原因退票,甚至直接出不了票,有人还因此接到猫眼电影方电话,询问其退票原因。

看来票房造假不仅是《后来的我们》这一家,甚至可以说是行业惯象了。只能说《后来的我们》树大招风引来了监管顺便连累了“竞争对手”《战神纪》和《幕后玩家》。而《战》和《幕后》注水的那点票房可能连自己都不够用,更别提去“陷害”谁了,所以站“竞争对手陷害论”的朋友可以一边歇着去了。

奉劝赢家们小心反噬:苍天饶过谁?

中国电影市场一贯是乱象丛生,重大及被发现的造假历史可以从09年的《阿童木》开始。

图片来自首席文娱官

想高票房就要高热度营销,想高上座率就要注水造假,为了钱什么都做,这很中国式功利了。然而那些赢家们就真的能屡试不爽么?

举个例子,《捉妖记》当年曝出“幽灵场”事件,其负面影响之后在《捉妖记2》的宣传中体现出来了:第二部还没上映,就有不少人在影片相关信息下面留言提到此事,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影片的好感度和热度。

《捉妖记》被曝“幽灵场“

某文艺电影曾试过用300元一场次鼓动粉丝买票,砸了广州某院线旗下主要影城的五一黄金档,逼迫院线拿出畸高的排片率,结果造成了畸低的上座率,最后彻底惹怒了院线大佬,虽然到头来谁也拿片方没办法。但5个月之后,该片方的某部小成本爱情电影却不被院线予以高排片,最后是靠电商打款砸3000万元把票房提到了6000多万元,保住了面子。

虚高的票房、失实的口碑,首先令广告业很受伤,户外电影广告流失60%以上,传统媒体广告流失更多。

但事实上,伤到里子的是电影投资方。为买场次、补贴低票价花出去的钱,再加上虚高票房所必须承担的更多税费,这笔钱都必须从观众身上刮回来“羊毛出在羊身上。”但聪明的中国观众岂容你如此愚弄:“买不到低价票就干脆不看!”这就进一步造成了影厅的高排片、低上座率……令不少影片陷入票房高企但利润低微的怪圈。

越来越多的片方只想短期内圈快钱,吃相也难看,吃完这顿不管下顿。可电影事业讲究长期发展,你看那些注水的影片有几个能名留电影史的?票房造假太着急了,用这么狠的招数的确能为自己带来短期利益,可从长远看,扔出去的匕首必然会反弹到自己身上,票房造假不遏止,未来的电影产业链上就不会有赢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