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垕人的豪横:买山,造字!

神垕伯灵翁庙

近日,颍川派推介了民国时期两篇禹县(今禹州市)陶瓷原料来源的论文,引起钧瓷界关注。其中,碗药山作为当时重要的陶瓷原料重要产地,重回人们视野。

禹州华盛钧瓷任合超先生告知颍川派,传说神垕人把碗药山买走了。确有其事。买山合伙人中,就有他的先祖任登科。记载买山一事的碑记,至今犹存。

他展示了一张碑拓照片。

买山碑拓片

乾隆三十六年(1771)三月,为了买下李家楼(今称李村)前的碗药山,九个人共筹了九十九千文铜钱。

除去买价九十三千文,尚余六千文。或许是用于折抵“每年行粮实银贰分”了。

为了确认所有权和碗药山边界,神垕买主立下石碑,并请进士出身、候选训导张珽书丹。书丹人,也是事实上的见证人。

奇怪的是,碑末除了加署刻碑人(铁笔匠)姓名外,还出现了“住持僧人通惠”字样。这个通惠是那座庙里的主持?在这件事中,又是什么身份?

在古代,银子和铜钱属于两种货币,以一两银子兑一千文铜钱为参照,上下浮动。乾隆鼎盛时期,一两银子约可兑换六百至七百文铜钱。

九十九千文,可兑换白银一百五十两上下。

同时期成书的《儒林外史》中,一个教书先生,每年束修十两左右。

除去日常开支,要积攒一百多两白银,是普通读书人难以仰望的梦想。

当然,碗药山矿藏丰富,是座聚宝盆,区区九十三千文就卖掉,未免可惜。这也印证了传说:贱卖了。

据说,碗药山的所有权,曾经属于李村乡绅。后来清末李家出了不肖子,抽大烟败光了家产,将碗药山以很低的价格卖给了神垕的一个财主。

按照碑刻,时间不是清末,败家的原因,也应该不是抽大烟。买山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九个股东。

碗药山矿洞

碑文上,“碗药山”写作了“碗砾山”。

如果念[lì],那就错了。在这里,只能念[yuō]。

在禹州话里,“乐”和“药”同音,念[yuō]。

“砾”字,在这里按形声字读音取义。

在康熙字典中,砾字有两个读音。一、郞狄切,音历,意为小石等。二、历各切,音落。

碗砾山

碗砾山的“砾”,读音取义显然与字典上不一样。但这样写,应该有些道理。

其一,造瓷用的药是矿物,理应用石字旁。

其二,药字繁体“藥”,不也以“乐”为声部吗?研究古音的专家,可以找找其中的脉络。

到了民国期间,南京来的记者记下的,就是碗(石+岳)山了。

这是个真正的独家专用字,有热心网友一一检索各种字典,包括网罗丰富、规模浩大的《汉语大字典》《中文大字典》,未见收录此字。

毕竟,“砾”字有官方读音释义,容易误会。把声部改成同音的“岳”,方便多了。

造字,可是比买山更伟大的事业。传说中,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神垕人不声不响,就把事儿办了。

这才是文化的自信与豪横。

许慎总结了造字“六书”的方法,神垕人能够活学活用。

↑↑ 点击可加关注,浏览更多内容

神垕云山寨,清代在这里曾开设云山书院。


附:碑文

公买李氏碗砾山,竖碑垂后

其山坐落李家楼迤前,东至沟,西至石座,南至沟,北至山根,买价钱玖拾叁仟文,每年行粮实银贰分。

郡岁进士出身、候选训导张珽书丹

买主:任登魁出钱九千文/戴兴德出钱九千文/把总王某邦出钱九千文/张曰溥出钱九千文/任希业出钱二十七千文/张成功出钱九千文王学出钱九千文/戴兴某出钱九千文/任登科出钱九千文

得稞利,按钱数均分。

铁笔匠:赵公兴 吴起凤

住持僧人:通惠

乾隆三十六年三月十五日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