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女英烈郭凤韶的故事(上)
台州女英烈郭凤韶的故事(上)
李兆建/文
五四运动之后,新文化运动开始在台州深入地开展。1920年1月至4月,临海青年团创办的《青年周刊》、私立回浦学校编办的白话文《回浦潮》以及台州救国协会办的《赤城旬刊》(原为《赤城丛刊》)相继问世。震惊全国的五卅惨案发生后,台州学界、商界立即行动起来,联合各界民众建立“国民雪耻会”,宣传反帝反军阀反官僚的道理,提高台州广大民众爱国觉悟。
1925年暑期,在南京、上海等地读书的临海籍学生林炯、陈韶奏、李敬永、陈学西、林迪生等人回到家乡台州临海,于9月14日,组织成立了乙丑读书社。在敬一小学(现临海巾山西路西段市一医院所在地)召开了成立大会,会议决定乙丑读书社的组织机构参照共产党和共青团组织形式,下设工运、农运、青运、妇运4个部。乙丑读书社提出“努力读书,改造社会”的宗旨,吸引了一大批优秀青年加入到乙丑读书社。乙丑读书社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给台州青年打开了新的眼界,成为当时台州新文化运动中影响最大的进步青年的革命团体。
在1925年参加“乙丑读书社”的进步青年中,有一位最年轻的小姑娘郭凤韶,当时只有14岁。
郭凤韶1911年9月出生在古城临海诸天巷一个知识分子家庭里。她父亲郭松斋早年曾参加过辛亥革命,母亲李咏青曾上过师范学堂,接受了民主革命的进步思想。在父母进步思想的熏陶下,郭凤韶不缠足,不接受封建礼教。父母送她上学读书,让她自小就放开脚步走向社会。
“五四运动”后,临海城内的进步青年和妇女组织成立了“风俗改良会”,在古城开展宣传女权,反对封建迷信,反对父母包办婚姻。小小年纪的郭凤韶,积极参加了“风俗改良会”的活动。有一次她到亲戚家做客,看到一个小姑娘被母亲抱住用裹脚布缠足,搞得小姑娘哇哇直哭。郭凤韶就主动前去干涉,帮这位小姑娘解掉裹脚布,并理直气壮地讲缠足害处和妇女解放的道理。
1925年暑假,临海籍在上海、南京求学学生林炯、陈学西、林迪生等回家乡组织了“乙丑读书社”活动,宣传马克思主义,提出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口号。这时,郭凤韶正好考入了临海女子师范学校。她和好友徐明清、包玉珍等人一起加入了“乙丑读书社”。入社后,郭凤韶认真阅读《新青年》《创造月刊》《语丝》等进步书刊,并结识了不少追求进步的热血青年,她的思想豁然开朗。她和徐明清等同学一起参加“乙丑读书社”的各项活动,积极到临海农村集镇开展革命宣传。1925年,上海发生了“五卅惨案”,消息传到临海,“乙丑读书社”立即响应,组织开展了反对帝国主义、抵制日货、打击奸商的斗争。郭凤韶和叶宝鉴、徐明清等人一起,利用节假日上街演说,在临海率先喊出“打倒列强”“反对军阀统治”的口号。1926年,郭凤韶加入了共青团。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国民党当局抓捕共产党人和“乙丑读书社”社员,郭凤韶利用自己年纪小不易引人注意的有利条件,只身穿街走巷,为读书社的大哥哥、大姐姐们通风报信。当郭凤韶得知国民党当局要抓捕女共青团员蒋婉仙时,就直奔蒋婉仙家通报,并亲自探路,机智地把蒋婉仙送出城外,安全转移。当时,有些人被白色恐怖所吓倒,纷纷声明退社,也有人劝郭凤韶退社,郭凤韶却坚定地回答:“革命是我的第一生命,我决不退社。”她还鼓励其他同学“要坚持到底,以后的新中国是我们的”。后来,郭凤韶也引起国民党当局的注意,在亲戚的帮助下,她被转移到表姐孙儒珍夫妇任教的舟山朱家尖岛古塘小学当老师。她在那里向学生宣传进步思想,讲革命道理,教唱《渔光曲》《放足歌》等进步歌曲。教书之余,郭凤韶经常走访渔家农户,教群众识字读书。每次领到微薄的薪水,她总是拿出一部分资助贫苦老人。当她要离开学校时,许多群众都前来送行,依依不舍。
1929年暑假,已经考入南京晓庄师范学校的共产党员徐明清回到临海,向郭凤韶介绍了陶行知先生的办学宗旨和晓庄师范学校的情况。郭凤韶听了十分向往,当即表示也要到晓庄师范学校去。就这样,郭凤韶跟随徐明清到了南京并考入晓庄师范学校读书,成为晓庄师范学校第五届学生。她在学校参加革命活动,成为积极分子。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