骂人的最高境界:陈琳骂曹操,曹操尴尬又恼火还不能杀他

“陈琳之檄,可愈头风。”这是一个很有名的典故。

檄,是一种古代文书,其作用有三:一是上级告示下级,二是官府晓喻百姓,三是我方声讨敌方罪状:这些文书都可以称之为檄。

历史上最为人所熟知的檄文,恐怕要首推唐代骆宾王的《为徐敬业讨武郾檄》了,它是痛骂女皇帝武则天的,后来收在《古文观止》中,较易为人所见。其次是陈琳骂曹操的檄文,因为《三国演义》把它全文照录,所以也为较多的人所知。

这篇文章原载在《三国志・袁绍传》和《后汉书・袁绍传》中;萧统的《昭明文选》也收入了。《文选》后来还加了注解,有兴趣的朋友不妨去读读看。

写骂人的文章也要有本领,要搔得着痒处,要连被骂者也觉得你骂得够艺术,这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历史上,陈琳骂曹的檄文和骆宾王讨武的檄文都受到被骂者的赞赏,确实不简单。

陈琳的笔锋是犀利的,揭露曹操的罪状也相当狠辣,所以在当时就成为一篇传诵人口的名文。

文章最使曹操感到尴尬和恼火的,是下面两点:

第一是骂曹操的祖父和父亲,指出他祖父曹腾是个太监,同十常侍张让之流同是祸国殃民的角色。又说曹操父亲曹嵩原是姓夏侯的,由曹腾收为养子,是个不知来历的家伙。还骂曹嵩用了行贿的手段,才取得太的官职。骂人而骂及三代,原是够恶毒的。我们知道,袁绍号称“四世三公”,门生故吏满天下,他便仗着这个招牌,向别人夸耀,也拿来招揽人才,争夺地盘。所以陈琳就先来个家世的对比,把曹操的出身说得一钱不值,以此压低曹操的气势。这是使曹操最为恼火的第一点。

其次是说曹操亲率兵士,到处挖掘人家的祖坟,掠夺其中的金珠宝贝。连汉文帝儿子梁孝王葬了近三百年,也被“破棺裸尸,掠取金宝”。又说曹操特置“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专责掘墓工作,以致“所过毁突,无骸不露”。这一骂又是够毒辣的。我们都知道,汉朝是自称“以孝治天下”的,祖宗坟墓,神圣不可侵犯。挖掘祖坟的人,该是何等罪大恶极!陈琳这样揭发瞢操,也可说是不留余地了。

至于说曹操杀害九江太守边让和议郎赵彦,以及严刑拷打太尉杨彪等等,还是比较次要的。当时的军阀,哪个不杀人呢?

《演义》说,这篇檄文传到许昌,“时曹操方患头风,卧病在床。左右将此檄传进。操见之毛骨悚然,出了一身冷汗,也并不觉头风顿愈,从床上一跃而起。”文章居然有如此疗效,却是怪事。不过《演义》也并非凭空捏造。《三国志陈琳传》引曹丕的《典略》说:“琳作诸书及檄,草成呈太祖(曹操),太祖先苦头风,是日疾发,卧读琳所作,翕然而起曰:此愈我病。”本来没实指哪篇文章,《演义》把它移用到骂曹操的这篇檄文上,真是太巧妙了。

一篇檄文自然骂不倒敌人,袁绍终于失败了,陈琳也只好投归曹操。照说,曹操是不会放过他的,但居然显得十分宽宏大量,只是说:“你写檄文骂我不要紧,又何至于骂及我祖父和父亲呢?”当陈琳谢罪以后,居然还任用他做掌管文书的官。

你说曹操气量大么?不见得。

因为曹操的气量有时也小得可以。说曹操在戎马干戈之际,故意表示一下宽宏大量,借此收买文士之心,似乎更合理些。因为在袁绍手下还有不少像陈琳这样的人物;曹操击败袁绍,取得冀州,冀州的人都要看曹操的一举一动。今曹操连陈琳也能宽恕,其他的人当然就可以安心了。曹操这一着是效仿刘邦的“咬牙封雍齿,计安将士之心”,狡猾得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