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子怡因一句话被骂上热搜, 一直困扰我们的谜题是该有个说法了

这几天,章子怡因为一句话上了热搜。

原来,在《我就是演员3》这个综艺节目上,她在点评演员盛一伦的表演时,说了一句话,“没有天赋的努力,是毫无意义的”。

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章子怡还谈到了自己当初学舞时的经历:

自己每天起早贪黑去教室练基本功,但就算再努力,也比不上那些有天赋的同学。

章子怡的这段“耿直”发言,引发了网友的“世纪大讨论”。

认为“努力更重要”的网友,觉得章子怡是“站着说话不腰疼”,自己功成名就了,就在这里否定普通人的努力。

认为“天赋更重要”的网友,则力挺章子怡,觉得找对方向,总比瞎努力要来得好。

还有网友属于中间派,觉得想要成功,努力和天赋缺一不可。

那么,努力和天赋,到底哪个更重要呢?

其实,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很复杂,不太好回答。

别把“没天赋”,

当作“不努力”的借口

记得之前大宝练琴,有个地方总是弹错,刚开始他还挺平静的,但是随着谈错的次数越来越多,他就开始不耐烦了。

我在旁边试图安抚他,但得到的却是他更丧气的回答:“妈妈,我就不适合弹钢琴。

听到他这么说,我并没有生气,而是把他拉到一边说:“今天我们休息下,一起看个电影吧。”

这是一部我非常喜欢的电影,相信很多人都看过——《国王的演讲》。

它讲述的是英国国王乔治六世克服“口吃”的故事。

因为保姆的虐待和父亲的否定,乔治六世从小就落下了“口吃”的问题,这导致他极度自卑,几乎不敢在公共场合开口说话。

但身为国王,公开演讲是他日常工作很重要的一部分。为此,他遍访名医,也付出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努力。

他抛开身份,像婴儿一样,边打滚边念童谣、把口吃的句子唱出来;他丢掉尊贵和礼仪,用脏话来练习流畅度。

为了完成一场“抵抗纳粹”的演讲,他不惧矫正师提出的严苛要求,日日夜夜地不间断练习,甚至,他的演讲稿上还标满了停顿、转折、升降调。

最终,乔治六室成功地完成了这次演讲。但只有他自己知道,这背后他到底付出多少艰辛。

除了夜以继日的刻苦练习外,他也在尽全力克服自己的自卑心魔,努力不去在意别人的嘲笑。

很多时候,我们总会说“自己已经很努力了,可还是做不好,自己就不是这块料儿”。

这句话的潜台词其实是:我天赋不够,再努力也无济于事。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对比乔治六世的“国王演讲”,答案似乎明朗了许多。

我们总是喜欢把自己做不成、办不好的事,归咎于天赋不够。

但其实这不过是给自己找的借口,给自己不够努力、不想再努力找的托词

很多人总觉得,牛人们都是天赋使然,但其实,那不过是我们有意忽略掉他们异常努力事实后的错觉。

就像大才子苏轼,世人皆认为他才华横溢、天赋过人,却不知他对典故、历史信手捏来的背后,是从未懈怠过的勤奋。

苏轼有一个习惯,就是将经典之书从头到尾抄写一遍。不仅抄,还做笔记,将数百字的内容,提炼为几个字,帮助自己理解记忆。

所以,千万别动不动就说自己“没天赋”,因为大部分时候,我们还没有努力到可以跟他人拼“天赋”的时候

别把天赋和习惯混为一谈

知乎上有这样一个提问,“排名在前 1% 的学生是靠天赋还是靠努力?”。

知友edmond的回答得到了9.9万赞同近4000的评论。我从头到尾看了他的观点,其中有一个点特别触动我。

edmond认为,人们容易混淆天赋和良好的习惯,往往会把好习惯带来的结果,归功于天赋。

一个学习习惯差的人“放弃枯燥的事物而寻求娱乐”的经验更多,于是神经突触的建立让他习惯于从中获得快感,适应了高刺激的事物

一个学习习惯好的人从小适应了枯燥的钢琴舞蹈书法绘画,于是追逐刺激的经验更少,适应了低刺激的事物,更习惯于在枯燥中坚持下去,并且随之而来的好成绩,正向激励了这种亲和枯燥的习惯。

一个学习习惯差的人可能在早期生活在一个节奏缓慢的教育环境中,更多地体会了拖延学习来开小差的快感,于是神经突触的建立使其习惯于拖延;

而习惯好的人可能相反,在每一次立即行动后获得了巨大的奖赏,于是这种正向刺激的积累使其养成了毫不拖延的习惯。

——引自知乎edmond主页

良好的习惯,可以让人在枯燥的事物中坚持下去,并且倾向于当下解决问题,而非拖延。

这两个维度,其实就是我们常挂在嘴边的“自律”和“决心”。

很多时候,一个人的成功,或者说想要在行业内做到顶级,习惯比天赋更重要。

就像C罗,作为世界顶级球员,他是出了名的“自律、有决心”。

为了让自己的身体始终保持最好的运动状态,他一年365天每天都坚持锻炼身体。

不仅如此,他在作息和饮食上也从不懈怠。不吃垃圾食品、不喝酒,严格控制体脂;保证每天睡眠不少于10小时,20多年来一直如此。

其实,顶级球员之间的天赋相差无几,而拉开他们差距的不是天赋,而是习惯。

这也是为什么,世界上优秀的足球运动员很多,但C罗只有一个。

不过遗憾的是,还是有很多人对习惯的力量视而不见,转头将所有的功成名就,都一股脑地归于天赋使然。

大多数时候,努力比天赋重要

现在我们回到最开始的问题:想要有一番成就,天赋和努力到底哪个更重要?

心理学家在经过大量试验和调查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努力和天赋都重要。但如果非要分孰轻孰重的话,那么,在大多数情况下,努力更重要!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Anders Ericsson),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

他将柏林音乐学院小提琴专业的学生,按照演奏水平分成了3组:

  • 第一组:由最优秀的明星学生组成,他们每个人都有发展为世界级独奏家的潜质;

  • 第二组:由水平不错的学生组成,但不如第一组优秀;

  • 第三组:由不太可能成为职业演奏家、只能在公立学校当音乐教师的学生组成。

调查后发现,这3组孩子都是从5岁左右就开始练琴的,但练习的时间,却随着练琴的深入而发生了改变。

到20岁的时候:

  • 第一组,在练琴上已经投入了10000小时

  • 第二组,学生练琴时长累计为8000小时

  • 第三组,练琴时间累计只有4000小时多一点。

同样,埃里克森还对比了业余组,这些孩子的水平不足以到达“专业”级别,而他们从5岁到20岁期间,练琴的累计时长只有2000小时左右。

这个实验结果说明:

天赋起到的作用很小,对于任何想要做出成绩的人来说,努力才是正解,而且努力从来不会白费,正所谓“越努力越优秀,越努力越幸运”。

然而,努力的巨大作用,还不止于此。

心理学家还发现,越是需要高认知水平的活动,努力的因素就越凸显。

说到脑力活动,国际象棋绝对算得上一项对认知水平要求很高的项目。所以,它自然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焦点。

学者罗伯特(Robert Howard)曾专门对8名国际象棋特级大师(最高级别),进行过研究发现:

他们在达到最高级别前,都平均经历了1万+小时的努力练习。这其中也包括被大家认为是天才”的少年选手。

除此之外,在作曲家、作家、滑冰运动员、篮球运动员、钢琴家等领域,都发现了这一普遍性的规律。

我们常说,努力决定下限,天赋决定上限。

但现在看来,当你身处在一群兼具天赋的高手中时,决定你能否成为顶级高手的因素从来不是天赋,而是日复一日的努力。

而且,它不仅决定下限,也决定了上限。

  对普通人来说,

“有效努力”才是出路

有人也许会说,你刚刚不是说了所有的努力都不会白费吗?那为什么,我努力了半天,却依旧不够成功?

我想原因有二:一是我开头就提到的,可能你努力的还不够;二是你的努力可能是无效努力,而有成效的往往都是有效努力。

那么,什么才是有效努力呢?

①有效努力的前提是:打心底认可“努力会有回报”

这个观点,其实我之前在“成长型思维”的文章中,就专门提到过👉:努力的孩子却不够优秀,大多是因为它…

想要实现“有效努力”,首先要学会用“成长型思维看待努力。

这是什么意思呢?

斯坦福大学教授卡罗尔(Carol Dweck ),曾做过一个心理实验。她邀请两组同年龄的孩子,完成相同的任务,但给出不同的评价和鼓励:

第一组是“你真聪明”;第二组是“你真的很努力”。

结果发现:

第一组的孩子在面对更难的任务时,普遍采取拒绝、回避的态度;第二组的孩子却更倾向于接受挑战。

卡罗尔教授认为:

第一组孩子拒绝挑战,是因为担心一旦事情搞砸,自己看起来就“不聪明”了;

第二组孩子想要去挑战,是因为他们相信,只要自己努力,就有很大机会成功。

因此,会用“成长型思维”看待努力的人,往往相信努力的力量、以及努力带来的好结果。

即便失败了,也会认为是自己不够努力或者方法不得当,而不是怨自己“没天赋”。

②有效努力不是机械重复,而是去练习“你做不到”的

我们身边总是有很多孩子,看着学习很努力、很用功,但是成绩却不进步。这主要是因为,这些孩子每天都是在做简单的重复,是无效的努力。

这就好比公园里每天都下象棋的大爷,每天都下棋,却不见棋艺精进。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大爷下棋是为了娱乐。

他只是每天重复着自己之前的棋路,一遍又一遍,却从没想过要去学习一些新的棋路,或者想想自己下棋老输,是哪里出了问题。

这么看,棋艺“没长进”有两个原因:

一是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不想着提高自己的棋路;二是认识不到自己哪里不会,不去攻坚自己不会的地方。

这也是那些看起来很努力的孩子,成绩没有进步的原因。

所以,想要将“无效努力转化为“有效努力,需要做到:

设定一个明确的、可通过努力达到的小目标;同时,要努力去练习和学习自己不会的知识或者技能,而非一直重复自己已经知道的一切。

当然,除了上面两点,有效努力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无条件的坚持”。

想要做到这点,真的很难。

因为,孩子在练习“自己不会的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一定是枯燥大于乐趣,也肯定会遇到失败。

这时候,一定要想办法帮孩子熬过去,因为可能咬牙多走几步,就会迎来黎明,迎来“量变带来质变”的奇迹。

参考资料:

1. 《异类》马尔科姆 · 格拉德威尔

2. 电影《国王的演讲》

3. 知友edmond个人主页 https://www.zhihu.com/people/mount_cristo

4. Amders,Ericsson,1993, The role of deliberate practice in acquision of expert performance(PDF)

5. Carol Dweck ,The Power of Believing that You Can Improve

5. https://www.teachthought.com/learning/25-simple-ways-develop-growth-mindset/

6.https://www.mindsetworks.com/parents/growth-mindset-parenting

7. Angela Duckworth,GRIT(Self-discipline ) outdoes IQ in predicting academic performance of adolescents

8. Angela Duckworth,TED Speech 2013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