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华人女企业家DC改造新楼的故事,为啥能登上美国最专业的建筑杂志?
反击平庸的生活 让你永如夏花之绚烂
Home is Where the Innovation Is
创新之所向·家之所在
———住宅楼改造成商业楼的成功案例
原文出处:ArchitectureDC杂志
原文作者:Steven K. Dickens
翻译:Effy
— 编者按 —
小编第一次来参观绿庭创智中心时,有眼前一亮的感觉,觉得这里和其它沉闷的办公室楼很不一样,让人看一眼就印象深刻。偶然在美国最知名的建筑杂志:ArchitectureDC上读到了大楼的整个介绍,对大楼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才明白这个看似有些粗犷的工业风格大楼其实每个小细节的设计都令人惊叹,整个楼从观赏性和实用性上都称得上“精致”二字。
运营仅仅一年,这里举办的大大小小的活动却很多。比如帮助年轻人求职的“VESTA之夜·求职晚会”、DC首个华人楼盘发布会“Chapman Stables”、展示不同文化的“Identity摄影展”、搭建中美交流桥梁的“复旦华盛顿论坛”…….这些活动让大楼拥有更多生命力。目前绿庭创智中心不仅是带动周边房地产发展的地标性建筑,不仅是能让每个租户都像回家一般自在的舒适实用的办公大楼,更是搭建了让在美华人信赖的,能促进中美文化交流的平台。正像大楼的主人俞女士常说的一句话“我的目标是能让这边的亚裔聚在一起,形成一股劲,一起完成一番事业。”
*(ArchitectureDC 这本杂志是由创立于1887年的美国建筑学会华盛顿分会创办的,旨在鼓励华盛顿地区的规划与创新,并在城市建设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眼见为实,图中酷炫的全新办公大楼,是由McInturff Architects设计的绿庭创智中心大楼。毫无疑问,办公楼需要设计师兼顾环境和实用性两点。这座绿庭创智中心大楼,堪称办公楼中的精品,在实用性和视觉上都达到了超高标准。
美国建筑师协会会员Mark McInturff,对于我们ARCHITECTUREDC(杂志名)的读者来说再熟悉不过了,尤其是他最擅长的私人订制独立屋设计,曾荣获Washingotnian和AIA DC地区年度大奖,该公司在不同的项目上有着丰富的经验。“我经常跟别人讲,我可是做个400多个房子的设计大户,”McInturff开玩笑说。他的客户折服于他别出心裁的设计理念,突出个人性格的设计风格。“对于那些非住宅项目,我希望客户像布置自己的家一样用心布置办公楼。”McInturff直言。
开发商Stephany Yu俞女士和Matt Chervenak曾在中国上海发展事业,当他们在大华府地区寻找合适的办公场所时,按俞女士的话说就是“我想找到有意思,让人心情澎湃,振奋人心的地方。”在看了几个地方都不满意之后,他们决定自己设计建造一个独一无二的大楼。他们像其他人一样在ARCHITECTUREDC杂志上寻找合适的建筑师,在与McInturff沟通之后,他们决定与McInturff合作。“他们问我有没有设计过很多办公场所,”McInturff偷笑着说,“我选择不告诉他们实情”。
Yu和Chervenak在马里兰罗克韦尔购入三个相邻的1960年代的仓库。当时这片区域的情况用Rovert Venturi的理论说就是“混乱中的活力”,附近的楼不仅大小不一,而且用途、设计、建造年龄、维护情况都各有不同,中间还夹杂着海量停车场。不过,这地方倒是很适合出行:步行指数56分,意味着这片区域是“也算是能走着出门的地方”,离Twinbrook地铁站也不远。
看到这个情况,McInturff灵光一闪,他很快想到了洛杉矶曾经的工业城市Culver,在那里,一些创意公司经常是在方方正正的大楼里配上很多工业元素。这些元素虽不能直接照搬到罗克韦尔,不过可以做一些改良让它更成为该地区的特色。
McInturff借鉴Culver市的风格,在两层高的仓库中加上一个全玻璃的透明夹层,再把空间完美切割出一个天井式前厅。把枯燥的工业式石墙换成透明的玻璃,在视觉上打造更开放的空间感,再配上深灰色的主基调、有设计感的砖片和大红色的波纹墙板。一进门是大气的天井式大厅,工业感十足的楼梯将您的视觉向上引,抬头可以看到金属质感的浮桥,电梯,还有被玻璃隔开的一个个挑高设计的办公室。这种完全开放的设计可以让光洒进来,照进每一个角落,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说到这里,这座楼已经足以让人惊艳,而个中细节同样不容忽视。McInturff的建筑师Peter Noonan和David Mogensen负责跟进项目。他们这三年中要负责跟进1200名建筑师和建筑团队。他们一直在无数的挑战中寻求最优质的解决办法。
比如说天井式的大厅,那不仅仅是看起来很酷,它还高度协调了建筑问题和横向支撑整个大楼。这三个老旧的仓库的侧面承受能力很弱,整个结构不能够最大效率的抵抗风力荷载(在极端天气或地震中可能会晃动)。在这种仓库里加楼层或者往石墙上打洞只能加剧它的不稳定风险。大厅的铁制框架,能够连接仓库南北两边,能够吸收横向的负荷。但是McInturff不满足于此,他加了两个会议室,一个是在框架里,另外一个悬挂在空中。这种新颖的漂体会议室会给来开会的客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另外一个化腐朽为神奇的成就是在天井前厅的是楼梯和电梯。这几个仓库有个问题是他们的第一层不是对齐水平的(更不用说美国残疾人法案)。与此同时,在建筑节能上最好能达到LEED银认证,建筑师从“Design for Active Occupants”(让住户能够最大限度的活跃起来)入手,鼓励大家进行体力运动和社交活动。楼梯、电梯和斜坡的设计将人的视觉引向天井大厅,让整个楼看起来更开阔,同时又兼具实用性,为残疾人行动提供了方便,并能让每一位租户都身心健康。
“一开始,我实在想象不出这个建筑能够怎样变成一个标准的办公楼,事实上我当时也是很手足无措”McInturff写到。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这些工业风格的结构、机械、电、水管、消防栓等等都裸露在外面,日后很难整体维护。这也是所有工业风格建筑的通病,这种风格内部经常会出现千头万绪的各种电缆管子等等。洒水口也是在散落在各个地方,影响楼的美观。(McInturff强调说,这些问题其实在普通的大楼里也存在,只不过都被藏在天花板或者墙里了。)一个办法是忽略,甚至换个角度来接受欣赏这些凌乱的、有原始感的“小瑕疵”;另一个解决办法是把这些小瑕疵重新整理,让他们有一个整体的布局。
McInturff团队无疑选择了后者。他们对这些杂乱无章的管线改造成都令人啧啧称奇。Noonan和Mogenson二人使用了数字化、三位立体的BIM(建筑集成的模型化)方法对大楼进行设计。BIM目前被广泛使用,但是如果想把所有的细节和实际情况考虑进去,这其中过程之复杂,是很少能被真正的使用起来。McInturff团队不仅将所有元素严谨的组合在一起,还尽量(向他们的工程师)学习了每个元素的建筑规范,然后不时的学习实际操作规程,尽管这意味着不断的修改原始设计。Noonan表示,这里面包括着大量的协作。McInturff将创智中心称作是“一个巨大的瑞士手表”,他说,“Noonan和Mogensen帮助了我很多,而Meridian建筑公司亦是如此。”
目前绿庭创智中心已经投入使用,正在审核更多承租人入驻。目标公司需要具有创造性,像研究性公司、企业型新兴公司、科技公司、有潜力的“创意阶层”公司比如广告公司等。商贸中心业主积极的在寻求好的零售组合,同时他们也在寻求好的办公室租客。
绿庭创智中心的拥有者希望,大楼的设计有打破常规之意,也让不同行业的租客都能够融合于此。“这才是创新的源头,”Chervenak在强调创新更广泛的意义时提到。也许这是Chervenak和俞女士工作时的“家”吧。这也就的主要原因,不管他们的楼是住宅型的、商业的,他们都要突破重重阻碍,最终拨开云雾见明月,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对于整个楼,和整个过程,“I love it” 这是俞女士最深切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