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花雪月忆乡事(连载)
三 坔 夜 话
一方水土有一方文
这里是《三坔夜话》,李老师斯时乡轩临窗,于此跟你诗词吟哦,抒怀述志,漫笔人生,点情碰心,说故事,聊语文,话庄道巷,谈古论今,......
风花雪月忆乡事
李长贯(杏园秋雨)
1、
归去来兮,李杏雨挂鞭归来,原本一心花草果蔬于东篱,“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但愿岁月静好,忘却红尘烟硝,唯将晚年逍遥。可夜来常听风雨敲窗,心思总是缠绵浩茫,梦中几见少时知音湘雪姐,鸟鸣欲晓犹觉学子读书声,浑然不知泪湿枕。
李杏雨不得不听从子沐和子澍两个孩子的劝,到他们身边去,到古都南京去——到那里,一边儿可含怡弄孙,尽享天伦之乐;一边儿亦可畅游金陵,尽赏石城风光。
石城,的确是一座有趣的城市。不说别的,单说那或奇葩、或搞笑、或文艺、或优雅的数以千计、五花八门的地名,就足以让人引发无限的兴趣了。在南京归去来兮三载余,杏雨听流传了600多年的童谣“城门城门几丈高,三十六丈高,骑花马,带把刀,从你家门前抄一抄,问你吃橘子还是吃香蕉。”追寻石城十三门,了解了这十三京城门也是内城门所蕴含的特有的不凡而奇妙的故事。杏雨漫步于老街古巷,于秦砖汉瓦中穿越了先秦、三国、东晋、南北朝和南唐直至大明与民国。只是,杏雨每到一处,常会于景致、于奇异的地名及掌故传说的沉醉中,情不自禁的想到老家延令,想到自己的衣胞地元坔和元坔的两个“兄弟“——井坔及苏坔。
阳春三月的这天,杏雨经劳劳亭,过菊花台,于安德门乘地铁,穿中华门至鼓楼,换4号线到鸡鸣寺赏樱花。春天的南京,人们不是在看樱花的路上,就是在拍樱花的路上,而鸡鸣寺的樱花则是南京不可错过的“春天的名片”。杏雨一到鸡鸣寺,就被鸡鸣寺路那团团簇簇的樱花深深地吸引了,醉美了,甚至被震撼了。望着那粉白相间,似霞如云,犹黛若雪,透着娇态,显着浪漫的满道的樱花,杏雨岂能不生观赏之感?“樱花七日轻云路,芳华只在釵头住。粉蕊缀新文,年年有限春。”也许就是他此感的写照。
是的,杏雨这样的杏园挂鞭人,赏着樱花,不可能不想到自己曾经的芳华,于是感叹人生的苦短也就很自然的了。所以,鸡鸣寺的樱花虽然让杏雨美不胜收,但并没有让他过于流连。他因而越过如织的赏樱游人,踏着梯般的大理石阶,走进了鸡鸣寺清雅空灵的昆虚宝殿。上香礼佛,他不禁想到当年张学良将军被囚禁于南京宋公馆,虽失去自由,却还是可以来这鸡鸣寺拜佛或喝茶的。来鸡鸣寺之前,杏雨就已经知道这鸡鸣山、鸡鸣寺的来历了。据地方志记载,六朝时,齐武帝到钟山打猎,回到玄武湖畔已听到鸡鸣,时人遂以“鸡鸣”名山。梁武帝在山上建了规模宏大的同泰寺,达摩大师东渡来建康就住在那里。后几经兴废,明初重修,据“鸡鸣”典故命名为鸡鸣寺。咸丰年间毁于兵火,同治年间重修,只是规模小多了。此时杏雨想到张将军当年不受羁绊之累,仍时常来此鸡鸣山拜佛喝茶,又想到这鸡鸣山、鸡鸣寺的来历,不由获得了许多人生感悟,心境也比赏樱时多了一份豁达。
出了昆虚宝殿,沿着药师佛塔绕了一圈,杏雨来到百味斋后立于鸡鸣寺的最高位置凭栏而望,但见历经数百载风吹雨淋依然雄伟壮观无比的古城墙蜿蜒悠长,斗折蛇行,将鸡鸣寺和玄武湖恰好隔于两边,,使它置身于湖光山色和古刹的相伴中,更显出其虽经多少历史兴衰然巍峨雄伟如故的那种最珍贵的气韵,直令人觉得有一种心灵的净化之风扑面而来。
鸡鸣山旁有一胭脂井。当年隋军破城,陈后主与张、孔二妃躲入此井。据方志载:军人窥井,呼之不应,欲下石,乃闻叫声。以绳引之,乃同束而上。井为何名胭脂?据说因井口小,妃子胭脂口红擦到了井边,留下红印痕,故名。其实,那井口是大连山石料“南京红”,本有红脉,胭脂说纯属附会。杏雨此时忽然想到这井,想到历史风云与风花雪月是这般的际会,由此也就想到了文化名人郭沫若曾来此求签一事。
1946年6月20日,郭沫若来鸡鸣寺求签。签为上中,内云:衣冠重整旧家风,道是无功却有功;扫却当途荆棘碍,三人共议事和同。僧人解说功名婚姻如何如何。郭是何等样人,心中当然明白,但表面却连说“没意思!”第二天京沪大小报纸相继刊登了该消息。1946年6月21日《文汇报》以《为和平着急郭沫若求签》为题,发表了专记:大家均奇怪签语竟如此切合时事,难道冥冥中真有天意?“衣冠重整…”句指抗战胜利;“扫却荆棘,三人共议”句则指正在进行的国共谈判,三人不就是指的美方代表马歇尔和国民党的徐永清与中共的周公么?
不可思议的是这些竟又似乎没来由的触发了杏雨的乡忆,竟又让他联想到了似乎并不相关的自己的先祖之根,也就是家乡的”八角井”和有着自己衣胞地在内的”三坔“来。
据李杏雨乡居所在地元坔李氏族谱载:”溯元坔李氏家系则由陇西西谅公嵩之后,盖因五季作乱,难以同束,而迁延令泰邑者,历唐、宋、元,至明初,则由元坔李氏家族始祖士镇公携眷于延令泰邑东东沙村八角井迁至延令泰邑北大元坔楼,生文贵公、文盛公、文武公,三公以下又各生支派,传之诗书,教之礼乐;唯文武公生显宗公,其子播迁镇江,生娶数世,迨至长林状元及第,不知归宗,无足深考,是以族人立谱遂以士镇公为元坔李氏不迁之宗而尊为元坔李氏族谱一世。”
大凡延令人都知道城内的古“三井”,即“三井头”,却很少有人知道城东的“八角井”,其实李氏族谱里所说的这个“八角井”却是比“三井头”更有来历的。“八角井”名称特殊。一般的井都按地名称之,而八角井的名称,却难以理解。相传,当年来延令泰邑东的李杏雨的先人,在这里造屋建舍,打井取水,下挖数丈,却不见水,故特请资深地理先生观之。地理先生观察一番,在八角井的位置,取出罗盘摆弄良久,掐指默念:“乾、坤、坎、离、震、艮、巽、兑”。然后断然,此处“上坤下坎,为师卦,井下数丈,水养一方”。果不其言,井成水至。因见罗盘八角之灵气,故取名“八角井”。这一说与延令城的建造多用地理之象还是比较一致的,由此可信度也就相对强一点了。
又传,古时候,延令邑四周是一片汪洋。一天,东海龙王来到这里,龙颜大怒说:“这里有清风明月,本是个藏风聚气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怎么会变成大水一片呢?”龙王立即吩咐道:“查个清楚,是哪个水怪盘踞此地?”查的结果是黑龙小妖在横行霸道,兴风作浪,还淹死了上千个黎民百姓。龙王听后,把脚一跺,下令道:“捉拿黑妖,就地问罪,将此地变成人杰地灵,物华天宝的好地方。”说话之间,黑龙小妖捉到,被用粗粗的铁链子锁着,动弹不得。就在这一夜,在龙王爷踩脚的地方,四周出现了城墙,环绕城墙还有清凉的河水。城墙上长满花草,红的绿的,鲜艳夺目。百姓们高兴地唱出了这样的歌谣:“花城环四壁,清水弯弯转,鹤啼松头月,金银福寿天。”歌谣唱的起劲时,不知谁喊了一句:“看呐,这儿出了八角井了!”人们闻说便一下子涌了过去。是真的!通往东海的地眼变成了八角井,砖砌得整齐平滑,井深无底,井口大如磨盘。井的水面横着一条铁链子,这是龙王把黑龙小妖锁在了井底,永远不让它危害延令的百姓。从此,延令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关于”八角井“的传说多了,版本各异。不管怎么说,都说明这“八角井”是来历不凡的。据说,八角井的井台上原本还有一个别致的八角亭子的。可惜,岁月漫漫,当年延令城东的“八角井”已是无从寻觅了。好在历史的记载还在!
”井“是一个最简单的汉字,讲的则是最古老的故事。“黄帝穿井”、“伯益作井”,都是史前的事。《击壤歌》据说是帝尧时代的歌谣,这么唱:“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古人凿井耕田,劳动作息,就这样,围绕着井慢慢生出村落城镇。自古以来,老巷与古井始终是无法分开而谈的话题,有井才有巷,有井才有庄,有井才衍生出那一个个鲜活的故事。
在古人眼里,“井”,就是“有方形护栏的水坑”,于是一个“井”字,就像河姆渡的那个井框,两横两竖,几千年不变。在金文和小篆里,井的中间多了一点,变成“丼”,到隶书以后,那一点又去掉了。中间加一点,是表示井里的水,还是舀水的容器?或者是,一个正在俯瞰水中容颜的姑娘?古井古井,井虽古,却是永远不会也无法让历史忘记的!
何尝不是的呢?历史就没有忘记延令泰邑东的”八角井“,李杏雨的先人更是巧妙地用心良苦的让后辈们记住了这李氏陇西堂于延令之根源的”八角井“。(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未完待续。)
有你需要的内容
洗澡
李老师邀你聊语文
归来/打油诗四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