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八十七篇 辽国的手工业
X
图1 藏友的辽代银鎏金马鞍。
图2 藏友的辽代银鎏金执壶。
契丹奴隶制时期,手工业即是重要的生产部门。辽朝各民族相互交流生产技术,手工业的许多部门出现具有特色的成就,汉人和渤海人地区的手工业尤其发达,门类齐 全,工艺精湛。铁器是渔猎和作战所必需,室韦、渤海的冶铁技术传入契丹,经过各族人民的共同创造,生产出著名的镔铁,发掘出土的铁制农业工具、炊具、马具、手工工具可与中原的产品相媲美。金银矿的开采和金银器的制造,也是辽朝的主要成就。用金银制作或鎏金、鎏银的各种马具、饮食用具、服饰和佛教器物,都达到相当高的工艺水平。陈国公主与驸马墓、耶律羽之墓等贵族墓葬出土的精美金银器都反映出契丹独特的民族特色和高度的工艺技术水平。契丹鞍与端砚、蜀锦、定瓷被宋人并称为“天下第一”、“他处虽效之,终不及”。陈国公主与驸马墓出土的两副马鞍,鞍桥为木制,外侧镶包堑花鎏金银饰和贴金花银饰,制作精致美观。辽国曾以制作精美的“涂金银龙凤鞍勒、红罗匣金线绣方鞯(jiān 马韂chàn)”,贺宋朝皇帝生日。
此外,契丹的马具也极其精制,制作工艺考究。从科尔沁地区出土的马具来看,它不仅继承了唐朝马具的风格,也受到中世纪北亚草原马具的影响,装饰内容题材丰富,所饰龙、凤、飞马等图案,祥和欢乐,动势感强,饰件种类丰富,金、银、铜、玉均有,图案精美,工艺精湛,极具奢华。从出土的马具来看,《辽史》中所载的“契丹鞍马甲天下”是具有真实性的。陈国公主墓中出土的两套随葬的完整的马具,虽非实用之物,但形制大小与实用马具相同。此外还随葬有木弓、木弓囊、银刀、铁刀、刺鹅银锥和驾鹰之物玉臂鞲(göu)等畋猎工具和用物等,反映出契丹族以游牧经济为主的生活情境。契丹人把中原的制瓷技术引进了草原,在北方草原上第一次制作出精美的辽代瓷器。辽代的契丹人,开创了科尔沁草原上人们使用瓷器的先河,结束了草原上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只用陶器的历史。
辽瓷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制瓷艺术有长足的发展,其中的辽三彩是在继承唐三彩并吸收本民族特技的基础上定型的。所烧制的三彩佛像,有的同真人一样大小,有的大于真人2至3倍,佛造像根据其身份地位,面部表情、心灵神态各异,形象逼真生动,尤以辽宁易县八佛洼所出佛像以及今京郊辽金城垣博物馆藏三彩坐佛像为代表。辽瓷器上所绘的花纹,多以草原习见的花草蜂蝶鸟兔鹿为图案,极具装饰性,亲切自然朴实。缸瓦窑是一处目前所知辽代最大的古瓷窑遗址,可生产白釉、单釉和三彩釉瓷以及宫廷所用的官窑器物。辽代瓷器有两种,一种是来自于中原,也就是说从中原进口或掠夺的产品,一种是辽代人利用汉族工匠在辽国本土上烧制的,也就是现在人们常说的辽瓷。今天考古工作者在辽墓中发现了大量瓷器,这些瓷器既有中原唐、宋的瓷器,也有辽代自己制作的瓷器,质地、色彩和形制都具有特色。辽瓷的造型也分为中原式和契丹式两类,中原式仿造中原的风格烧造,有碗、盘、杯、碟、盂、盒、壶、瓶等,契丹式则仿造本族习惯使用的皮制、木制等容器样式烧造,器类有瓶、壶、盘、碟,造型独具一格。如在翁牛特旗广德公乡辽墓出土的双猴绿釉鸡冠壶和龙首绿釉鸡冠壶就是仿契丹族皮囊容器的模式,在壶体侧边作出仿皮革缝制的痕迹,此类壶是契丹民族特有的生活器皿。
汉人和渤海人的丝织业在辽朝得到传播,上京和中京都有专门的机构,从事多种丝织品的生产。印刷和造纸也得到发展。辽兴宗时雕印大藏经,约近一千册,高丽僧人称赞它“纸薄字密”,“帙简部轻”,说明辽朝的造纸术和印刷术都已达到相当的水平。辽朝虽禁止火药制造技术出口,但至晚在辽道宗时,辽朝已掌握此项技术,在南京“日阅火炮”,并在榷场私买硫黄、焰硝等火药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