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曲的发展和词的概况
浦江清
宋代文人在韵文方面,也可以说在诗歌方面,另外开辟了一个园地,就是词。词是以抒情为主的小曲。入乐歌唱的。歌曲是最能抒情的,无论合唱的歌、独唱的歌强烈地抒发人的感情。合唱的抒发了集体的共同的感情,起共鸣作用。独唱的歌曲,倾诉内心的激动,类乎戏台上的独白。宋人的词,性质同于前代的乐府歌曲,不过体制短小,专以抒情为主不像前代乐府歌曲有长篇叙事的。(连章应用词来叙事,也须夹杂散文)
宋人称词为小词、小曲,也称曲子。就其文词而言,谓之词;就歌曲整体来称呼,称它为小曲,或曲子。属于乐歌的范围。宋人通称词曲,原无分别。在文学史上硬把金、元以后的新生俗曲称曲,而把宋代的曲词称词。那是文学史上的名称。
曲的名称原来就有,例如汉代有相和曲、清商曲等。配合琴的称琴曲。配合琵琶的又有琵琶曲。那是指某一大类的歌曲。个别的歌曲如《襄阳曲》、《乌栖曲》、《明妃曲》等,或为歌曲或为诗篇的名称。至于词的名称也自古有之,如配合《陇头歌》的称《陇头歌辞》,配合《折杨柳歌》的称《折杨柳歌辞》。歌咏木兰的,称《木兰辞》。词与辞同义,即歌曲的文辞部分,特称之为辞或词。
词起于唐代。唐明皇时代的教坊乐曲,有许多的小曲。这些小曲的来源是各地方的民歌小曲、各民族的音乐歌曲。音调曲折动听,所用的歌辞主要是长短句体,不是整齐的五七言体。文人开始替那些小曲作词,是白居易、刘禹锡、温庭筠、韦庄等。所以说这些小曲大量收罗采集到乐府机关里,是始于盛唐,而文人为这些小曲作词,是始于中晚唐时代。到宋代便普遍流行,成为文学体制的一个大类。词是乐府歌曲,但是有它特殊的形式。假如我们要给词一个定义,便是词是配合音乐歌唱的、有一定格律的、长短句形式的歌词。歌词随每个乐调的声音曲折而变化其句法,获得一定的语文上的格律。单说词是长短句的诗是不够的,譬如〔汉乐府〕、李白的诗往往参差错落,可不是回来的词体,因为没有一定的格律。所谓词,每一调有一个词牌名称,如〔菩萨蛮〕、〔蝶恋花〕等,都是乐曲的名称,有一定的句法和格律。不但管句法,并且管着平仄,不依它便不入乐,不好歌唱了。五七言诗,句法整齐,到词体发达,采用长短句的格式,并且能够运用新鲜活泼的语言,是一种解放,可是同时每个词牌又有一定的格律。一边是解放,一边又有束缚和规律,艺术性就在这里。本来诗歌是格律化的语言。没有音乐性的回旋曲折,就不成为诗歌了(古典的诗歌原理在此)。
词的体制。词按长短分为:小令、中调、长调。又按音乐节奏分为:令、引、近、慢、犯。此外还有大曲摘遍、集曲等。
旧说58字以内为小令,59字至90字为中调,91字以外为长调。(始自《草堂诗余》,分小令、中调、长调,后人因之,约略允尔)其实很牵强?
至于小令与慢词,则实有区别。晚唐五代十国词皆为小令,慢词未起,慢词起于北宋年间。慢词有与小令同名,似由小令加拍改为慢词者,如〔浪淘沙〕是小令,有〔浪淘沙慢〕,〔江城子〕有〔江城子慢〕。亦有与小令无关者,如〔扬州慢〕、〔苏武慢〕、〔石州慢〕等。小令有称为令曲者,如〔如梦令〕、〔婆罗门令〕、〔六幺令〕等,多数不标令字,如〔菩萨蛮〕、〔浣溪沙〕等。体制短,产生的时代早(称令、称子、称曲等,大概是小令)
令、引、近、慢、犯。慢、犯皆慢词。引、近乎令、慢之间(此类曲多数被视为中调)。
引如〔清波引〕、〔青门引〕、〔婆罗门引〕。
近如〔荔枝香近〕、〔祝英台近〕。
犯如〔玲珑四犯〕、〔尾犯〕。
( 摘自浦江清《讲宋元文学》有删节——岁寒斋主)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