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人生 | 原谅不是宽恕,而是放下!

有句话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人心本善,因缘际会,各自在不同的境遇里摸爬滚打,也就有了不同的镂刻。
有人说,你若认得过去的我,一定会原谅现在的我。
世事洞明,人世沧桑,越懂得,就越慈悲,对于过去的爱恨,一并放下,一起原谅。
原谅敌人
西哲有言:凝视深渊过久,深渊将回以凝视。
一个人放不下对敌人的怨恨,自己也会永远活在愤怒悲痛中。
元丰七年(1084)七月,苏轼离开黄州来到江宁,拜访已经隐退政坛八年的王安石。
苏轼26岁参加制举,文章表露的政见被王安石批驳。
后来王安石成为新党领袖,苏轼成为旧党中坚,两人对彼此的定位,就一直是敌人。
当年,王安石曾多次在皇上面前提议罢黜苏轼,认为苏轼是一匹“恶马”,一定要少俸禄,多鞭打才能调教好。
他还指使自己的姻亲御史谢景温,弹劾苏轼贩运私盐,想罗织罪名把政敌苏轼赶出朝堂,但最终查无实据。
《宋史·苏东坡传》载:安石滋怒,使御史谢景温论奏其过,穷治无所得。
苏轼也曾多次在文章中讥讽他,苏轼的父亲更是曾写《辨奸论》,斥责王安石为奸佞。
两人恩怨二十载,大大小小的争斗倾轧数不胜数。
没有想到的是,苏轼此次拜访,对过去的恩怨一字不提,和他谈天说地,畅聊诗文,相处几日,对彼此的才华都佩服不已。
苏轼写:“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夸赞王安石的才华。
一个月以后,东坡渡江北上,王安石送走东坡后,对人说:“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对苏轼也是赞叹不已。
劫波度尽,两位文化巨匠,终究恩怨尽泯。
宦海风波恶,文心两相知。他与王安石之间的交往,堪称文坛佳话。
一个人心底宽阔,肯宽容别人,内心自然平和阳光。
心灵是一个有限的容器,装得下仇恨,就放不下爱与温暖。
 
人生有更多美好的东西在等待自己,不跟敌人纠缠,其实也是放过了自己。
原谅朋友
对亲近的人挑剔是本能,克服本能,对亲近的人不挑剔,是种智慧。
相反,和身边的人斤斤计较,只会无意义地内耗,让自己心力交瘁。
苏轼有个朋友叫韩宗儒,他家境不好,但喜吃羊肉。
于是,他隔三岔五给苏轼写信,苏轼回信后,他就拿苏轼的手迹换钱,买羊肉吃。
后来黄庭坚知道了,就拿苏轼开玩笑:古有王羲之以字换鹅,今有老师以字换羊啦!苏轼听完哈哈大笑。
一天,苏轼公务繁忙,韩宗儒一日之内连写了几封信,还专门派了一个人站在门外等候回函,“立庭下督索甚急”。
苏轼幽默地告诉来人:回去告诉韩宗儒先生,本官今日断屠!
不要去跟朋友争论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输了伤害的是自己,赢了伤害的是朋友。
朋友有了过错,只要不是触犯自己的底线,能够宽容的不妨一笑置之,就算拒绝,也不能让对方失了面子。
有时候朋友对你的伤害,只是一时冲动,很可能是无意的,不要动不动就做诛心之论。
这时候,不妨想想他们曾经给过你帮助和快乐,这样自然也就原谅了他们。
水至清则无鱼,对朋友斤斤计较,最后陪伴自己的将只有孤独。
原谅自己
人生最难的,莫过于原谅自己。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很多事情,都不是自己能控制的。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错误改正就好,不要总是放在心上。
长久的沉浸在自责中,人生会变得越来越悲观,同样的错误会出现的更加频繁,人生之路,只能一路下滑。
苏轼被贬黄州之后曾写: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被放逐到青山绿水中,他以为自己可以相伴山水,自娱自乐。
可是内心对入世建功立业的渴望,无时无刻不再灼烧着他。
他恨自己身在盛世,却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抱负。
也恨自己被贬之后,依然无法像他的偶像陶渊明那样,真正归隐田园。
 
他常常喝得酩酊大醉,不省人事,如此才能稍减痛苦。
直到遇见赤壁,看到古战场,看到古人的丰功伟业都已灰飞烟灭,他终于释然,原谅了自己,接受了自己的处境。
他陪着农人一起耕田,用树枝打着牛角唱自己改编的诗歌。
他凭着自己的认识,改良农具,让人民免受疾病困扰。
他还学会了酿酒,他在《蜜酒歌》中写道:
一日小沸鱼吐沫,二日眩转清光活。
三日开瓮香满城,快泻银瓶不须拨。
百钱一斗浓无声,甘露微浊醍醐清。
……
他不再被内心煎熬,重新活了过来。
宽容自己并不是自高自大、自以为是,更不是随意放纵自己的错误,而是面对人生保持的一种冷静与理智。
是面对人生不如意的一种豁达大度,是面对人生挫折超然处之、坦然视之的一种良好心态。
正如苏轼在《沁园春》中所写:
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谁的生活不是一地鸡毛?却都在努力的活着。原谅自己,放下心里的包袱,人生才能踏上新的征程。
原谅,不是宽恕,而是放下,和曾经的过往说声再见,一念之间,天地皆宽。
 
我们原谅,与他人无关;我们原谅,只是善待自己。学会自我疗愈,才能掌控自己的人

 来源:网络

责编:谷迦
编辑:觉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