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失在西方的苏州,140余张中国园林的罕见影像公布
《遗失在西方中的中国史》是一套系列丛书,它收集在西方的关于中国历史的珍贵资料编辑成书,带我们看见不同角度下的中国历史,让我们更为立体的理解世界语境下的中国。
最新一期主题为《苏州园林》,收录了140余张珍贵罕见的图片,呈现20世纪早期的苏州园林。书中内容主要出自《中国园林》《苏州,一座园林城市》《中国园林览胜:留园与狮子林》等著作。
《中国园林》初版于1949年,收录了苏州园林的图片20余张,被誉为海外中国园林研究的开山之作。作者喜仁龙是20 世纪上半叶西方极为重要的中国美术史专家,首届查尔斯·兰·弗利尔奖章获得者。
《苏州,一座园林城市》初版于1936年,作者弗洛伦丝·露丝·南希曾在苏州生活多年,对苏州城内外各处景致了如指掌。她的丈夫文乃史参与创办了东吴大学(苏州大学前身),并在1922至1927年间担任该校第三任校长。
《中国园林览胜:留园与狮子林》初版于1943年,是一本详细的游园指南。作者包爱兰曾在景海女子师范学校(今苏州大学一部分)任教。
小编精选书中部分对苏州园林的描述和部分图片,与诸位分享。
数百年来,苏州一直是园林爱好者的活动中心。苏州的艺术鼎盛时期是在明朝,当时许多著名画家和诗人在此居住。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文徵明,他后半生都居住在苏州,时常有学生和朋友来他的画室聆听这位德高望重的大师的教诲。这个画室就位于现在的拙政园。时至今日,拙政园内依然盛开着甚为壮观的紫藤,相传是文徵明亲手所种。
狮子林可能是现存最古老的园林之一,它最初属于寺庙(后来成为居所),大约1342年由高僧惟则创建。相传,惟则之前曾居于天目山的狮子岩,因此他想将新园林命名为狮子林。于是,抱着这样的想法,惟则挑选了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其中至少有两块形状像坐着的狮子。在合适的光线下,这些石头确实很像长着鬃毛低头向前的狮子。一些自然形成的狮子石分布于苍松之间的小丘上,与其他形态各异的石头竞相争奇。另一些石头则被置于水中,在水面上倒映出各自的形状。它们的形状让人产生联想,使参观者为之着迷,规模之大也让人印象深刻。
留园位于阊门外,建于16世纪,后来的主人姓刘,由此而得名“刘园”。19世纪时,这座园林被一沈姓人家购得,名字却依然保留,只是将原来的刘姓改为发音相同的“留”,这样也更加符合园林的本意—为人们带来平静和愉悦。新主人做了很多扩建工作,使留园成为整个苏州面积最大、主题最丰富的园林。
留园不远处是西园,现在是寺庙园林,但最初(即明朝时)是一家贵族宅邸西边的花园(顾名思义)。后来花园被捐给附近的寺庙,但寺庙和园林都在19世纪60年代的太平天国运动中遭到毁坏。虽然建筑已经重建,但园林依然不完整,光秃干涸的两岸间有一个大湖,看起来平淡无奇。缺失的不仅是丰富的植物,还有与水相互映衬的中空弯曲的石头。失去了这些基本要素,中国的园林看起来多么空洞乏味!
拙政园于16世纪初由王家所建,位于苏州东北部的一个古寺旧址。建立之时或建成后不久,文徵明在此居住,创作了一系列画作,后来被制成木版画,但这与地形无甚关联。清朝初期,拙政园属于陈家,但在1679年被当地政府接管。拙政园可能也是由此而得名,意即低效的政府或愚蠢的官员。然而,这座园林似乎命运多舛,原址受到侵犯,随后逐渐衰落。19世纪时,这里成为满族军队的指挥官总部。满族实行八旗制度,因此这里被称为八旗会馆。后来,这里曾归私人所有,太平天国时期又被太平军占领。再后来,这里不仅是省衙门,也是满族的会场,其中一个最古老的亭子就是他们的会馆。
园林及其中的建筑历经变迁,有过多种用途。尽管从未被摧毁,但也从未被完全修缮好。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而园林继续衰落,无人过问。建筑几近坍塌,野草丛生,几乎长满了水塘和水渠。尽管如此,部分园林依旧风景如画。虽然衰败遮掩了园林的美丽,却未完全毁坏其最初的风采。
苏州南部的网师园规模要小得多,给人的印象也截然不同。与其他苏州古典园林相比,网师园最大程度地保留了现代气息,因为园林内现在仍有人居住。
据记载,这里可能在宋朝时就有园林,但当时的园林与现在究竟有多少相似之处已无从查证。这座园林在18世纪时因其华丽的牡丹而闻名。这里的牡丹可与扬州的相媲美,而扬州正是当时中国的花园城市。
网师园规模不大,但是有一种深邃、神秘和不可捉摸的神韵,特别是树木繁茂的时候。小水塘是这里的中心,周围有石块、古树、桥和长廊,就像林中的水塘一样。这里几乎没有多余的空间,有些地方的树木穿过廊顶或者石头,伸到水中,支撑着水上的桥或亭子。湖岸是园林的构图中心,周围的建筑随湖岸的形状错落分布。后面主要是墙和居住区,看起来似乎并不重要,至少从美术的角度上来说是如此。然而,在空间充足的地方,这些建筑就与自然景观相融合。这样一来,在僻静的角落里就可以看到,几块石头堆在古树周围,旁边是开着白牡丹的花坛。这个花坛从突出的凉亭或有棚的平台上可以看到,在温暖的季节无疑是一处胜景,尽管不如夏天可以在其中用餐的水上亭子那么吸引人。这里可以欣赏到水面上的光影变幻,鱼儿在摆动的荷叶下悄悄地游动,不必担心受到打扰。不过,这种园林最好是在春天观赏,那时树叶已经长出,木兰和果树也已经开花,华丽变幻的倒影美得无法形容。
另一座现在仍有人居住的苏州园林属于顾家。这座园林相对较新,建于19世纪70年代,创建者顾鹤逸是现任主人的祖父。顾鹤逸遵照医生的建议到苏州休养,专注于园林,这座园林由此而得名“怡园”。怡园包括几处安静的角落、小路,以及其他适合散步和冥想的地方。为了让这个地方有趣而丰富,主人显然费了不少心力和财力。对于西方的参观者来说,设计者似乎对某些地方过多的假山和拥挤的树木感到愧疚。在这些混杂的奇石和树木之间很难完全看清景色,但似乎也不该完全看清。这样的园林应该因其丰富和变幻令人着迷,而非因其井然有序。中间的水塘是园子突出的主题,其中有鱼和荷花,对面是高耸陡峭的假山和各种各样的树木。春季,各种花卉竞相开放,非常迷人。
沧浪亭建于宋朝,近代经历了改造。它在历史上屡次遭到摧毁,最近的一次发生在太平天国时期。19世纪70年代,沧浪亭得以重建,1927年又在此建立美术学校。园林因此免于被彻底毁坏,但仍旧遭受了很大不幸,因为园林中美丽的建筑已被带有仿古柱廊的大型宫殿所取代。这座园林的突出特点是有一条河环绕。河上有一座桥,通向拱廊,替代了普通的围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