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生活,是最生动的生命教育
每当看到青少年甚至儿童留下遗书结束自己生命的报道时,总是无法平复心情。对生活有多么的绝望才能做出这样的决定,或者对生活有多么的无知才能做出这样的决定?
无论绝望还是无知,他们又都是无奈的。还无法自立,只能遵从大人的安排和意愿,甚至没有时间去体验和思考自己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
01
生命教育,还是生活体验
前不久,又一个小学生留下字条后跳楼自杀,无数大人无法理解才几岁的孩子怎会觉得“活得太累”,“只希望能多‘睡’一会儿”?字条上的一字一句,令人唏嘘和痛心。
快节奏的生活和环境的压力致使大人常处于较高的焦虑之中,除了担心自己的境遇外,更是担心孩子的未来,为孩子排满了学习任务,恨不得孩子一日成才。
结果是,小小年纪疲于应对校内和校外学习任务,无暇也无心看一眼脚下的花草树木,还有身边形形色色的路人,小小的身影总是匆匆忙忙,忧心忡忡。
最后,内心枯萎得只剩下跳楼的勇气了。
如果,在孩子心中留有位置,哪怕驻扎的只是公园里的一草一木,或者陌生人的一句鼓励,或者父母的一个肯定的眼神,那么孩子在感到绝望的时候,也不至于毅然走向绝路。
如果,给孩子体验丰富多彩生活的机会,让他明白生活本身就是喜怒哀乐惧俱全的,那么在一时悲伤时,也不至于全盘否定生活美好的一面,毅然走向绝路。
当悲剧发生后,人们谈论生命教育的意义,更是指责“狠心”的父母、“糟糕”的社会和“有问题”的体制教育。
然而,孩子对生命的敬畏之心,并不在于大人如何讲解,如何教育,而在于他是否真正体验过有趣的、有意义的生活。
有趣和有意义的生活,绝不是用功课堆砌的,也不是用金钱堆砌的,更不是画了饼的未来,它应是当下可体验的,自然的,也是反人性的。
02
生命需要体验
多年来,我一直苦恼于孩子睡的太晚,晚上10点甚至11点才磨磨蹭蹭地上床睡觉,第二天又起不来。于是恶性循环,孩子的睡眠质量越来越差。这样的状态持续了4年后,转机出现在了刚过去的暑假。
夏季天亮的早,孩子经常醒后无所事事,在床上发呆。老人就劝他去公园跑跑步,孩子觉得新鲜就出去了。就这样晨练了一星期后,新鲜感没了,开始各种理由拖延或者不出门。
于是,为了让他坚持下去,我给自己定了闹钟,起床叫他陪我,其实就是在使用为娘的淫威逼他就范(晨练)。
可这个过程对我来说也是一个痛苦的考验。每天早上会有各种想法在脑子里打转,晚上没睡好啊、腿好疼啊、嗓子上火了、来月经了等等。
但我还是坚持下来了,因为每当我想偷懒时,耳边就会有个声音,“你自己都做不到,还怎么要求孩子做到?”。
后来,除了下雨和生病的那两天,每天都咬牙坚持下来了。当孩子清楚的知道,在妈妈这里找不到偷懒的借口时,他也就没有那么强的阻抗了。剩下的只是慢慢克服身体上的惰性,促使自己成长了。
当身体逐渐习惯了新的作息规律后,晨练的过程不再是一种煎熬,孩子开始关注周边的景和人,体验和观察与平日不同的生活方式。
无论我们起的多早,总有起的更早的人。入园时公园的保安早已到岗执勤,园艺工已浇灌裁剪大半的草木,篮球场上已有三五组人大汗淋淋的运球投篮,健步道上也已有人在晨跑。
融入到这样的环境,很多道理无须多讲,孩子自己体会和感受大自然的变化,还有平凡而不一样的生活体验所带来的快乐和充实感。
大自然教会的道理——孰强孰弱
每天早晨,孩子观察到花草树木的发芽、生长和枯萎的全过程,慢慢地对自然产生敬畏之心。
狂风暴雨后的清晨,柔弱的不禁一折的小草仍完好如初,而可撑起一人重量的树枝被折断开。不禁令人唏嘘,什么是强,什么是弱。
让无数年轻人黯然失色的老人——生命在于运动
在晨跑的人群中,步伐最有力,节奏最快的却是一位头发半白的老人。无数年轻人在他面前黯然失色。这引发我重新思考年龄与体能的关系,也让我感慨生命真的在于运动。
我想,孩子处在同样的场域中,也会有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尽管一时间不会多么深刻,但被印刻在他大脑里的景象,在未来的某个时刻,也会成为他所认同和向往的那一种生活方式。
平凡的生活——对比中产生的幸福感
平日从家到学校,再到兴趣班的简单重复的生活轨迹,基本构成了孩子的日常生活。他所能接触到的生活形态单一而有限。
如今,每天清晨,看到准时到岗的保安,忙碌的园艺工,还有匆匆走出小区的上班族。以前抱怨自己起的太早,现在却认为自己是幸运的,竟然还有时间可以晨练。
如若有此领悟,孩子怎能不珍惜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