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新星(第61期)/陈鲲羽:在各种尺度上观赏人类迷惑行为
陈鲲羽
清华大学物理系16级本科生,工程物理系20级博士生。《科幻世界》上刊作者,星火学院学员。
已经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新手但依然写不出什么好东西的科幻创作爱好者。
陈鲲羽:要是从《海底两万里》这种东西算起就是小学乱翻语文教材后面给的必读课外书,要是从认识到科幻小说这一类别开始就是初中开始看学校图书馆里的几年前的科幻世界。
正式写小说这事主要是因为高三拿了降分之后懒得听课了,虽说主要时间被拿来提前看些大学课程,不过还是有大把时间需要呆在学校而且没事干,所以就开始随手写点东西填补创作欲望了。
陈鲲羽:现在的前沿科技是指AI推送算法吗?(笑)这东西恐怕只会加剧人类分化吧,反馈流程彻底固化之后抽象思维能力可就真成摆设了。
其它玩意……因为自己做聚变,所以对那套吹前沿科技的笔法非常反感,科研上的“突破性进展”和媒体说的东西根本就不是一回事,除非真的做过详细调研,不然统一默认成媒体不负责任瞎吹。
高校科幻:了解到您的小说《暗星之尘》在17年的时候登上了《科幻世界》,创作过程一定不是一帆风顺吧,可以简单分享一下写作中的灵感来源和遇到的困难吗?
陈鲲羽:点子文学几乎没什么写作困难,主要工作量在想点子的过程之中,但一个单纯的设定想起来并没有多麻烦。总而言之那篇文章写起来还算顺手,两天时间就基本写完了。
我的灵感来源没什么可复制性,基本上要么是自然而然冒出来的,要么就是把物理学里面各个时代的奇异性和外星人/超自然现象之类的东西联系在一起,然后推演两步得到一些看起来很好玩的场面。
主要的创作困难在脱离点子文学之后……毕竟那种单纯写起来爽一下的东西无法持续,所以后来还是要不可避免地花时间雕琢人物情节,这些事情反倒比较麻烦。尤其是我这种对情节自洽性要求高到近乎洁癖的人更是很容易下不去手,这也没什么办法,只能多想多推演,慢慢去克服了。
陈鲲羽:让人感觉“硬”的基本要求其实只是看起来挑不出错,所以只需要保证读者所具有的相关知识是自己相关知识的真子集就行。
就比如说,假设有一部涉及到改变精细结构常数的小说在我眼里看起来依然很“硬”,那么作者至少需要在论及薛定谔方程,狄拉克方程,反物质,“绘景”等专业性相对强的问题时不出现太明显的错误,这听起来就比较困难。然而如果读者只是个高中生,那么作者只需要科普几个精细结构常数相关的结论就足以让小说看起来很“硬”了。
高校科幻:在学校科幻协会的几年经历对您的创作有帮助吗?
陈鲲羽:有大腿可抱当然是有帮助的了。(笑)
陈鲲羽:我有个喜欢乱开长篇坑的坏习惯,所以基本就处于挖一个坑填两三年的长期循环中。手感好的时候可以一周一万字,事情多起来或者卡壳的时候也经常两个月不打开文档。
至于计划……在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是只鸽子精(咕!)之后,就放弃任何计划了。
高校科幻:据我了解,作为清华物理系的在读学生,本身学习和研究的压力就很大,课余时间您还代表清华辩论队外出打比赛,您是如何平衡他们与科幻创作的呢?
陈鲲羽:事情少就多写点,事情多就少写点呗。而且说实话大学课程压力再大,我也很少每天正经工作六个小时以上,写不写小说也无非是一个“摸鱼的时候做什么”的选择。
高校科幻:了解到您最近加入了由《高校科幻》平台创办的星火学院,您加入的初衷是什么呢?
陈鲲羽:找一个平台催我写文。没有监督的话估计会鸽得越来越严重……
高校科幻:您的专业听起来就很“高大上”,可以简单介绍一下吗?所学专业对您的创作或者其他方面有什么影响吗?
陈鲲羽:聚变能这块主要就是研究磁约束等离子体聚变发电,核聚变概念众所周知,现在主流的工程实现方式是通过特殊结构的磁场让氘氚等离子体维持在一个高温高密度状态下。为这个工程目标衍生出了好多等离子体物理方面的研究和各类磁约束装置上的实验,都被称为磁约束聚变相关研究。
对科幻创作影响不是很大,毕竟太专业的东西小说里很难写出来,而创作时需要的知识量多看点好的科普文章就能获取。
高校科幻:除了科幻写作,您还有什么其他兴趣爱好吗?
陈鲲羽:辩论(尤其是给一个反直观的持方出论),以及在各种尺度上观赏人类迷惑行为。
高校科幻:最后有什么特别想说的话?
陈鲲羽:别看我上面说的好像很厉害的样子,实际上我真的是只菜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