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其庸学术馆,追寻大师的足迹

★旅游地点:无锡前洲冯其庸学术馆

偶然在地图上查到了去前洲的新线路,原来不需要经过无锡。于是果断地放弃了自驾,乘坐公交车去了。

不过班次有点少,在公交车站等得几乎失去了耐心,犹豫着是不是先坐到无锡再转道前洲,这个好像更靠谱一些。说话间,车居然就来了,是已经多年不见的中巴。

车到惠山站又转了一路公交,还是很顺利地抵达了前洲锦绣路一号。与我们常见的故居不同,这幢学术馆显然规模更大。馆体灰白相间,颜色低调而大方,以长方体带着斜顶的展览室为核心,外墙融入了中国古典建筑透景式的风格。据说如果从空中鸟瞰的话,就像是一方篆刻的印章,很别致。

学术馆的布置很让人意外,参观路线竟然是从2楼开始的。序厅里有冯其庸先生的半身像,戴着一副框架眼镜,面容柔和,神色慈祥。

上面的“冯其庸学术馆”六个大字是篆体。旁边还有几块小一些的牌匾,用好几种字体镌刻了这六个字,应该出自不同的名家之手。

先生一生学术研究领域十分广泛,涵盖中国古典文学、古典戏曲、中国文化史、中国绘画书法等,其中最突出的还是红学研究和中国西部文化历史研究,并且出版了专著36种46册。

第1馆“稻香世家”,丰富的图文资料展示了冯其庸的一生。展馆分为八个部分,苦难童年、艰辛求学、国专深造、寻求真理、京城履痕、故乡情浓、提携后学、金石之父、享誉海内。

冯其庸,号宽堂,1924年生于无锡前洲。自幼家境贫寒,童年时代就饱经苦难,身处乱世,成长求学道路很艰辛。小学中学读得很不顺利,入学后经常半农半读,而且还几度失学。直到1946年考入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才算是开启了真正专心求学的历程,奠定了扎实的学术基础。后来调入中国人民大学后,更是开启了他寻求真理的学术研究之路。

他历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院长、中国文字博物馆馆长、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红楼梦学刊》主编、中国汉画学会会长等职。这些衔头长得很难一口气念下来,由此可见冯先生的成就。

当然,还不仅仅如此,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10年受聘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终身研究员,2011年获首届中华艺文奖终身成就奖,2012年获首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生成就奖……

展柜里展示的一张张青涩的照片,是一颗渴求学习的心。一张张聘书和一尊尊奖杯,是冯其庸先生在国学学术方面获得的成就。

京城履痕,不忘提携后进。例如1986年师从冯其庸先生的叶兆信,就由老师带他走过了大半个中国,还跟随老师拜访了刘海粟、赵朴初、启功、季羡林等大家。

这位常居北京的无锡籍国学大师一直心系故乡。这位从无锡前洲走出去的学子,经常强调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乡对他的影响。2017年1月22日,冯其庸先生在北京离世,享年93周岁。

他离世前留给家乡人的话是这样的:“我非常想念家乡,我还一直想要回去再看看,现在看是困难啦。希望家乡越来越好,祝愿家乡的父老都很好,我是家乡的人培养我成长的。”

第2馆“艰难学程”,展示了冯其庸先生在研究领域的建树,踏破铁鞋,十进新疆,登帕米尔,入大沙漠,穿罗布泊,读过万卷书还行了万里路。除了图文资料,还有一些文物,不知道是民间捐献的还是先生收藏的。

早在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学习期间,冯其庸就利用暑假前往江阴,在江阴城内外进行了八天考察,写下了《澄江八日记》,刊于《大锡报》。除了文史研究,冯老对戏曲也有研究,自幼迷恋传统戏剧,进京后又结交了史学界专家和戏剧界的名角,与当时著名的赏周信芳、盖叫天、马连良、叶盛兰等都成为好友,后来还担任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

长期从事学术研究的冯先生诗词造诣也颇为精深,吟诗填词更不在话下,在学校还参加了“湖山诗社”,创办“国风诗社”,拜诗词名家钱仲联为师。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冯其庸就开始了对汉画的研究与考察,凡有汉画像石、画像砖出土的汉墓,他都尽可能亲临考察拍摄,收集第一手资料。多年积累下来,他收集了大量汉画的拓片、像石和六朝时画像砖等。

其实在年轻的时候,冯其庸对《红楼梦》的兴趣并不大,后来以北京遇到批判胡适、俞平伯的红学研究,就认真通读了这部名著,此后对红楼越读越深,成为了红学名家,写下了大量的红学著作,例如《曹雪芹家世新考》、《论庚辰本》、《石头记脂本研究》、《论红楼梦思想》、《瓜饭楼重校评批红楼梦》等。

冯其庸先生治学严谨、注重考据,笔耕不辍,著作等身。《瓜饭楼丛稿》收录了红楼梦研究、西域考古、书画鉴赏与评论、文学评论、戏曲评论、诗词作品、古籍整理等33卷,1700余万字。

第3馆“翰墨余香”,陈列的是冯其庸的书画作品。作为一名学术研究者,书画只是其业余兴趣,可是他的书画水平都很高,曾四次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书画展,得到学术界和艺术界的推重。

第4馆“翰海孤征”,为了调查中国大西部的历史文化地理遗迹,冯其庸十次远赴新疆,也去甘肃、宁夏多次,85岁高龄时还率队进入罗布泊、楼兰、龙城、白龙堆、三陇沙、入玉门关,在沙漠中驻留了17日,确证了玄奘归长安的最后路段。由于照片较多,这里陈列的只有玄奘去印度取经时的国内路线。

第5馆“佛缘遗迹”展示的是冯其庸先生捐赠给家乡的珍贵石刻藏品的一部分,有汉画像石、佛菩萨造像、石刻经幢等。

走出学术馆,隔河相望的草坪上,还有一尊冯其庸先生的立像。脚踏枯黄的草坪,杖策孤征。

久晴轻雨行程启,赶赴前州谒大师。

锦绣园中藏锦绣,且窥半树蜡梅词。

——七绝

自由行:无锡前洲冯其庸学术馆

12月仲冬

(0)

相关推荐

  • 我与中国艺术研究院 | 每逢佳节思远人 但闻暗香忆前尘——冯其庸先生侧记

    冯其庸先生 又逢春节.今年春节是父亲虚岁九十九岁冥寿,此时此刻身处异乡的我看到姐姐发来的摆放在盛开的水仙花旁边的父亲肖像,那些独特的场景一下子把我带回到旧日里父亲健在时的春节,脑海里呈现出他坐在芳草园 ...

  • 红学讲堂|张庆善:冯其庸先生的红学贡献

    冯其庸先生是新时期红学第一人,他对新时期红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包括丰富的红学著述:主持了一系列奠基性学术工程,如<红楼梦>新校本.<红楼梦大辞典>.<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汇 ...

  • 冯其庸:《红楼梦》最了不起的是什么?

    <红楼梦>的特点就是含蓄.不直说,有内涵,有隐喻.

  • 追寻父辈的足迹:新四军江抗东进纪念馆

    在爸爸的<我在新四军中的岁月>[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f06620010007tn.html爸爸的<我在新四军中的岁月>]里首先出现 ...

  • 富春二小 陈谱 : 追寻郁达夫的足迹

    追寻郁达夫的足迹 陈谱:富春二小四(3)班学生,喜爱阅读和写作,在富阳日报上先后有11篇文章刊登发表.在<快乐日记>.<快乐新语文>.<快乐作文与阅读>杂志上也先后 ...

  • 以西迁精神激扬奋斗情怀——第二期浙大教师追寻西迁足迹专题培训顺利举行

    追寻西迁文脉,弘扬求是精神.2019年4月23日-25日,第二期浙大教师追寻西迁足迹专题培训如期举行.来自各院系.单位的30余位教师赴贵州湄潭.遵义开展了为期3天的体验式培训,在黔北那片浙大西迁办学故 ...

  • 五进神农架,追寻野人的足迹(叶平)

    在中国,每当人们提起"野人",往往会联想到一个地方--湖北西部的神农架.有历史记载以来,有关"野人"的目击事件已有数百次之多. 原始苍茫的神农架,是一片古老而神 ...

  • 王紫阳:追寻成长的足迹/14岁的女学生,文笔好灵动

    追寻成长的足迹 王紫阳 秋,萧瑟着来临,较前些年还拖了些时日.是夜,皎皎月辉洒了满地,暗淡了漫天星子.清风扬,掠过树梢似是僧旅的呢喃.竖耳去闻,又恍然弥散于夜色中,万缕愁绪,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我漫 ...

  • 追寻祖先的足迹

    我属于晚熟的人,过了不惑之年,仍然有很多疑惑.在思想拧巴的时候,我常常找一个没人打扰的地方发呆.北京周口店猿人遗址是我发呆的最好去处. 多年来,我无法超越先天残疾的双腿,从来不敢靠近它.虽然它近在眼前 ...

  • 行走丨追寻赵武灵王的足迹

    从大同市向东南,过桑干河,经浑源,就进入位于五台山. 太行山. 恒山三大山脉余脉的交接处灵丘县.现在车子大约行走于恒山延伸出的土石山支脉中,蜿蜒曲折,时而重峦迭嶂,时而绝壁陡峻.路旁山坡沟谷有榆.虎榛 ...

  • 五寨乡追寻革命的足迹

    (新塘夫妻树)       今天是周六休息日,感谢五寨乡武装部卢建平部长.民政办干事蔡怀昱.民政助理员庄姝敏,他们放弃了周末休息,陪同笔者先后到革命根据地新塘.联盟.埔坪.寨河等几个村实地查看革命遗址 ...

  • 我们行走于花开如诗的春天里,追寻春天的足迹

    ​ 我们行走于花开如诗的春天里,追寻春天的足迹文:谢淑君     编辑:Seanli 美丽柔和的春天,犹如一个诚挚守信的朋友如约而来,我们带着一颗简单的心,一份简约的情怀,换上轻装,就这样出发到野外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