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探究】关于逆温和逆湿,你都能分的清楚吗?

1.含义
在对流层,气温垂直分布的一般情况是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大约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这主要是因为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热源是地面,离地面愈高,受热愈少,气温就愈低。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中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称为逆温现象。
2.逆温类型
(1)辐射逆温:
在晴朗无云的夜间或黎明,由于大气逆辐射较弱,地面辐射散失热量多,近地面气温迅速下降,而高处大气层降温幅度较小,从而出现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这种逆温现象黎明前最强,日出后逆温层自下而上消失。
(2)平流逆温:
当暖空气运动到冷的地面上时,暖空气与冷地面之间不断进行热量交换,暖空气下层受冷地面影响大,气温降低较快,上层降温较慢,从而形成逆温。该逆温现象多出现在中纬度沿海地区。
(3)锋面逆温:
锋面是冷暖气团之间狭窄的过渡带,暖气团位于锋面之上,冷气团在下,在冷暖气团之间的过渡带上形成逆温。
(4)地形逆温:
常发生在山地、盆地和谷地中。由于山坡散热快,山坡上的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较暖的空气被冷空气抬升,从而出现温度的倒置现象。这样的逆温一般是在一定的地形条件下形成的,所以称为地形逆温。
3.逆温的影响
(1)不利影响
①出现多雾天气。早晨多雾的天气大多与逆温有密切的关系,它使能见度降低,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不便,甚至导致交通事故。
②加剧大气污染。由于逆温现象的存在,空气垂直对流受阻,会造成近地面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从而危害人体健康。
(2)有利影响
①抑制沙尘暴的发生,因为沙尘暴发生的条件是大风、沙尘、强对流运动。
②逆温若出现在高空,对飞机的飞行极为有利,使飞机在飞行中不会有大的颠簸,同时也提高了能见度,使飞行更加安全。

逆湿定义

逆湿现象:

一般情况下,近地面大气中的水汽是向上输送的,表现为蒸发过程,上面湿度高、下面湿度低。而当两个下垫面附近湿度不一样,又有水平气流通过时,出现湿度大的气流流到湿度小的地方的情况。导致湿度小的地方下面湿度高、上面湿度低,水汽可能会在地表或土壤中凝结而向下输送,这就是逆湿现象。

土壤逆湿:

干旱地区的土壤湿度一般由表层向深层增加,但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在浅层土壤出现逆湿现象。

逆湿现象产生示意图

形成条件

①气温低,蒸发微弱,水汽易凝结,导致下垫面下方湿度高。

②周边地区较为干旱,下垫面上方湿度相对较低。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③水汽来源地出现冷岛效应,气流下沉,产生水平气流流动。

积极影响

①土壤中水分增多,土壤含水量的增加有利于改变土壤的墒情,改善土壤条件

②土壤条件改善,进一步改善了植被的生长条件,可能会提高植被覆盖率

扩展

“冷岛效应”

定义:“冷岛效应”特指地球上干旱地区的绿洲、湖泊等区域,上空不同高度层的气温比附近的戈壁显著要低,最高气温甚至可低30℃左右,蒸发量也约小一半,这说明绿洲在夏季相对于周围环境(戈壁或沙漠)是一个冷源和湿源,即相对独立的“冷岛”。

发生过程:

戈壁沙漠上空被加热的暖空气,通过局地环流作用输送到绿洲上空,形成一个上热下冷的逆温层,使下层冷空气以保持稳定,于是形成了一个比较凉爽、湿润的小气候。

【试题】
气温垂直递减率是指空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随高度升高而降低的数值。读某地春季某日气温垂直递减率(℃/100米)时空变化图,回答1—2题。
1.当天该地几乎没有对流运动发生的时段是
A.9时—17时
B.18时—次日8时
C.17时—次日9时
D.19时—次日6时
2.发生大气逆温现象的最大高度约为
A.100米
B.200米
C.400米
D.500米
【解析】1.根据气温垂直递减率的定义可知,图中数值为正值时随海拔的升高气温降低,数值为负值时随海拔的升高气温上升,0表示气温无变化。由此可知,在18时—次日8时出现逆温现象,大气对流运动受阻。故选B。
2.出现逆温的最大高度可从图中直接读出,为400米,注意纵坐标表示高度。故选C。
【答案】1.B     2.C
2013年7月30日,我国西北某地出现强沙尘暴。下图示意该地当日14时~24时气温、气压随时间的变化。据此完成第3题。
3.与正常情况相比,强沙尘暴经过时,该地
A.气温水平差异减小
B.水平气压梯度增大
C.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多
D.大气逆辐射减弱
【解析】强沙尘暴经过时,空气中沙尘大量增加,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减少,大气逆辐射增强。强沙尘暴经过时,出现大风,说明该地水平气压梯度增大,气温水平差异增大。故选B项。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答案】B
4.大规模的火山爆发可能造成地表温度下降。其合理的解释是火山爆发导致
A.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B.到达地面的短波辐射减弱
C.地球表面长波辐射增强
D.高纬度地区极光现象减少
【解析】大规模的火山爆发所产生的火山灰进入大气层,会通过反射、散射和吸收等形式削弱到达地面的太阳短波辐射,使地表温度下降。
【答案】B
近年来,雾霾天气在我国频繁出现,空气质量问题已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下图是气温垂直分布的4种情形。读图完成第5题。
5.图中最有利于雾霾大气污染物扩散的情形是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本题通过气温垂直分布图考查逆温对大气污染的影响。只有①图中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空气对流运动明显,因此最有利于雾霾大气污染物扩散;其他三幅图在近地面都有逆温层出现,大气稳定,不利于雾霾大气污染物扩散。
【答案】A
6.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提高地温,保障了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其主要原理是
A.减弱了地面辐射
B.增强了大气逆辐射
C.增强了太阳辐射的总量
D.增强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解析】我国北方春播时地温较低,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减弱地面辐射,从而减少地面热量的散失,起到保温作用。
【答案】A
7.山东胶东的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其主要的作用是
A.减弱地面辐射,保持地温
B.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温
C.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
D.吸收太阳辐射,增加地温
【解析】果树下进行地膜覆盖可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提高光合效率,可使苹果着色均匀,提高产品质量。
【答案】C
如图,墨西哥城位于19°N,在海拔约2250米的盆地中,该市有2000余万人口,3.5万家工厂,约有300万辆汽车。回答第8题。
8.墨西哥城每年11月至次年4、5月多发生严重光化学烟雾污染,主要原因有
A.汽车尾气和生产、生活废气排放量小
B.受温室效应影响
C.该期间天气晴朗,光照强;且盆地地形,多逆温
D.该期间多气旋活动,影响污染气体的扩散
【解析】光化学烟雾的形成主要是大量汽车尾气,在紫外线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有毒有害气体。故每年11月至次年4、5月多发生严重光化学烟雾污染的形成与当地的气候、地形有关;冬季为当地的旱季,降水少,光照强;而盆地地形,污染气体不易扩散。故选C项。
【答案】C

荒漠中的绿洲在夏季是一个冷源和水汽源。绿洲周边存在绿洲风。下图是我国西北某地区夏季逆湿出现概率图,完成1~3题。

1.下列地区,最容易出现逆湿现象的是

A.绿洲中心  B.荒漠中心  C.绿洲边缘的荒漠  D.荒漠边缘的绿洲

2.夜晚逆湿出现概率大,原因是夜晚

A.绿洲风最弱,水汽不容易消散

B.地表温度低,蒸发弱,易凝结

C.绿洲风最强,由绿洲输送的水汽多

D.地表温度低,近地面大气中水汽多

3.我国西北地区的逆湿现象可能

A.导致沙漠扩大   B.改善土壤条件   C.加剧风力侵蚀   D.导致降水增多

练习

某年8月,我国西北一处无人干扰的戈壁天气晴好。下图示意该月连续两日当地不同深度的土壤湿度变化。据此完成4-6题。

4.该地区土壤逆湿现象发生的主要时段是

A.1-6时  B.6-12时  C.12-18时   D.18-24时

5.导致10cm深度的土壤湿度变化的水分来源于

A.生物水   B.河流水    C.凝结水    D.地下水

6.80cm深度的土壤湿度在48小时内变化的最可能原因是

A.蒸发减弱    B.温差变小    C.蒸腾减弱    D.下渗累积

答案:1.C    2.B    3.B   4.A   5.C   6.D

推荐关注纯地理知识公众号——谭老师讲地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