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3)
第一章、太阳病
第一节无方证条目
第8、9、10三条,是岐黄家言,恐后世所添加,略去。
伤寒48: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
【注】:第一层意思,太阳病初得因发汗不彻,「转属阳明」指发展成阳明病。若表证尚在,则是太阳阳明并病,仍不可用下法,「当以小汗发之」。第二层意思,「若发汗不彻」以下的「阳气怫郁」,烦躁、体痛又不知痛处,无汗,也是太阳阳明并病,但却不是小汗解决得了的,这可能是大青龙证(见38、39条)。下面的解释「以脉涩故知也」,应是「脉浮」之误。
伤寒58: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注】:《伤寒论》着眼正邪之争。正气者,津、血也。
汗吐下法都是治病的方法,该用就得用,但这些方法也是双刃剑,容易损伤津血。故需知可不可汗吐下,且不可过度治疗。阴阳自和,病愈根本之理也。病愈,根本上取决于人体自愈力。这条最后一句说出仲景两个重要思想。
一、人病愈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是治疗吗?不是!是「阴阳自和」,「自」最重要,是人的自愈力。这不是说治疗不需要了。如果人的自愈力没有了,比如90多岁、100多岁的人,就怕生病,病了,往往再好的医生也治不好,因为自愈力没有了。医疗的方向正确,起着激发自愈力作用,方向错了,比不治还坏。
美国是医疗事业最发达、最先进的国家,一份资料说,美国医生诊断正确率为百分之四十左右,也就是说,大部分不「太」准确。结果呢,当然有人病越治越重,但是大部分人最后病好了。对于错诊断的这部分病也会好,功劳是医生吗?当然不是,是病人「自」愈的。如果没有那个治错的医生,也许病愈得更快。
二、另一个重要思想是不要过度治疗。比如感冒,发发汗,汗出了,「阴阳自和」了,就停药。但是毕竟津液虚了,萎靡不振,是不是非要再继续吃点什么药呢,没有必要,人体是自己会慢慢恢复的。
伤寒59: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注】:太阳病先下后汗为逆治,造成津液虚的小便不利。「勿治之」,不是不治病,是指不要去「治」小便不利,这是津液虚之小便不利,不是停水的小便不利。「勿治」,指不可用药去利小便。有人一见小便不利,就茯苓、白术、泽泻一下上,这也是过度治疗。
伤寒60: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
【注】:这条讲汗下次序颠倒的逆治后果。太阳病误下已经错了,伤害了里面。这时表若不解只能续用桂枝汤,而医生却「复发汗」(指用麻黄汤),又伤害了表,错上加错,造成内外俱虚,故振寒、脉微细。
人间苦难多,人为的错误治疗和「过度治疗」占很大一部分,耗神耗力耗财。屡见不鲜。
伤寒90: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
【注】:论汗下表里先后之法则。表与里实(大便难)同在,应先解表。表与里热同在,应解表兼清热。表与里虚同在,可先解表。表与里虚寒下利清谷同在,应先救里,后救表。这些都是医生必须知道的原则。但是可惜,西医恐怕并不懂这些原则。
伤寒91:「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表里证都有),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注】:「伤寒」,指张仲景的条文,不是伊尹的。这里泛指太阳病。根据上条刚学过的原则,表与里实(大便难)同在,应先解表,不能用下法。如果误用了下法,可能邪热入里,也可能造成里虚寒,这条就是,造成下利清谷不止,同时身疼痛者(表里证都有),成为太阳太阴并病了。这时根据上条原则,补救措施是用四逆汤救里,后再用桂枝汤救表。
如果不是由于医生误治,病自己发展成太阳太阴并病,既有表证,又下利清谷,怎么办?也一样先救里。
谁说伤寒论没有理论?我们从第1条学到这里,仅仅数条条文,就已经领悟到,伤寒论确实存在自己的一套理论,而且很严谨,具有严密的逻辑性,这样一套理论,是内经完全不具备的。为什么非要舍近求远用内经去解释内经并不具备的理论呢?
伤寒93、太阳病,先下而不愈,因复发汗,以此表里俱虚,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里未和,然后复下之。
【注】:伤寒论反复说,太阳病先下为错,再发汗(当用桂枝却用麻黄)又错,致表里俱虚,「汗出表和」指后来自汗(人体自愈力的作用)表解,即使自汗而解也会因错治造成的虚弱而发生昏冒(眩晕之类现象)。
伤寒120:太阳病,当恶寒发热,今自汗出,反不恶寒发热,关上脉细数者,以医吐之过也。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饥,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以医吐之所致也。此为小逆。
伤寒121:太阳病吐之,但太阳病当恶寒,今反不恶寒,不欲近衣,此为吐之内烦也。
【注】:太阳病只能用汗法,前面反复批评医生乱用下法的危害,这两条批评医生又使用另一种错误治疗,即吐法,使邪热陷里,成为阳明病了。
伤寒122: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
【注】:太阳病应当用汗法,这是正确的。但是使用汗法应当注意不能发汗太过,致外面津液虚,里面胃气虚。胃虚就会寒饮乘之(胃里停水了)。这时的数脉(脉调的快),不光主热,也主虚,而热是客热(邪热),不是真正胃气强的热。所以说「胃气虚冷」,但又不是太阴病的胃虚寒。这条是泛泛而论。
伤寒127: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里急也。
【注】:这条论太阳病兼有停水,分两种情况,一种饮多,虽小便利而心下悸,另一种小便不利而少腹满里急。这些都先泛泛谈,以后具体再议。
伤寒151: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注】:这是太阳伤寒脉,下之当然是误治,后果呢?甚者结胸,轻者为痞。结胸和痞以后都会专门论及。痞就是上下不通,不是痞块,是按之自濡,「但气痞耳」,不是说里头有气,指没有实质的东西。
伤寒153: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因复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复加烧针,因胸烦。面色青黄。肤瞤瞤者,难治。今色微黄,手足温者易愈。
【注】:太阳病应当用汗法,但这条的「发汗」,指本桂枝汤证(发热恶风自汗脉浮缓)而误用麻黄汤。「遂发热恶寒」的「遂」字用的传神。这时还是太阳病,但医生看到又加上不大便,于是手忙脚乱地又错误用了下法,成为痞,再后来因医术太差,干脆胡来一气,用了烧针,数次逆治的折腾,以致难治也。所以许多病人不是死于病,而是死于医。
伤寒227:脉浮发热,口干鼻燥,能食者则衄。
【注】:脉浮发热是外有热,属于表热,口干鼻燥是津液枯燥,官窍发热,耳聋目赤都属于少阳病。能食是里也有热。这是表里内外俱热,必伤人津液、血液,所以容易衄血。这些都是举例谈辩证的着眼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