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75)

章、太阳阳明合病

18、文蛤汤

【组方】:文蛤五两,麻黄,甘草,生姜各三两,石膏五两,杏仁五十枚(20克),大枣十二枚。右七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一升,汗出即愈。

01
金匮呕吐哕下利病19:吐后渴欲得水,而贪饮者,文蛤汤主之。兼主微风、脉紧、头痛。
【注】:

这条条文错了!胡老指出本条与伤寒论141: “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是颠倒了,所谓“张冠李戴”,应该是传抄中搞错了。因此本条文蛤汤对应的条文应该为“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文蛤汤主之。兼主微风,脉紧,头痛。”而141条则改为“吐后渴欲得水而贪饮者,文蛤散(阳明病)主之。”条文说“兼主微风,脉紧,头痛”,这是对的,文蛤汤是发汗药,而文蛤散止渴。“以冷水潠之,若灌之”,以水喷脸或者用水来浇身,皆属“水逆”的逆治。参75条。

病在阳这里指病在表,应发汗,但是却使用水逆,古人想以这种办法来刺激机体出汗,反而使里热郁闭,便烦躁,起鸡皮疙瘩,烦热不除而口干舌燥,“反不渴”是因为胃中无热或者胃有停水的原因。整个证候就类似于大青龙汤的不汗而烦躁,但是程度轻一点,证见:微风、脉紧、头痛、渴。这个时候用文蛤汤发表除烦。文蛤汤是大青龙汤减量麻黄、石膏,去桂枝,加文蛤组成。或为麻杏甘石汤与越婢汤合方,再加酸敛止渴的文蛤,故治麻杏甘石汤与越婢汤的合并证而渴者。

因此本方证应是有表证、无汗、烦躁但有烦渴。

文蛤:咸,收敛药,类似牡蛎的功效。《神农本草经》:【文蛤】治恶疮蚀五痔。生东海。《名医别录》:【文蛤】味咸。平。无毒。主治咳逆胸痹。腰痛胁急。鼠瘘。大孔出血。崩中漏下。生东海。表有文。取无时。

问题:本方是否可以用牡蛎代替?或采用牡蛎+花粉药对?

19、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组方】:麻黄二两,连轺二两(连翘根),杏仁四十个(16克),赤小豆一升(150克),大枣十二枚,生梓白皮一升(80克),生姜二两,炙甘草二两。上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半日服尽。

02
《伤寒论》第262条: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
【注】:

这条也是简文,有发热恶寒,头项强痛,无汗表实,同时有里湿热,体发黄,这是太阳阳明合病,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麻黄、杏仁解表;生姜解表也健胃利水;生梓白皮、连轺去里热,赤小豆怯湿。遇到发黄的病,有表证,无汗,有湿热,用此方。若有汗就用桂枝汤加黄芪合方茵陈篙汤。若在里发黄,可用茵陈蒿汤,还有栀子大黄汤。若在半表半里,柴胡证状俱全,发黄而呕有热,就用小柴胡合茵陈蒿汤或合五苓散,不配伍,只用小柴胡汤也能去黄。如果半表里兼里实,用大柴胡合茵陈蒿汤。如果湿热兼寒饮,用茵陈五苓散。全在于随证而变。

【关于三仁汤】:

从以上条文联系到温病学派的一个名方,三仁汤,与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有相似之处。

《温病条辨》上篇第43条:“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胸闷不飢,午后热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长夏深秋同法,三仁汤主之。”

三仁汤组方:杏仁5钱,滑石6钱,白通草2钱,白寇仁2钱,竹叶2钱,厚朴2钱,薏苡仁6钱,半夏5钱。日三服。(根据《温病条辩》)

方解:杏仁、竹叶、半夏降浊于上,薏苡仁、滑石、通草利尿于下,白寇仁、厚朴消满于中,三焦既通,湿行热解,此燥湿利水之剂,可用于水停心下,喘满咳逆之证,是个非常不错的组方。

但是吴鞠通说“头痛恶寒,身重疼痛”,此时明明有湿遏热郁的风湿表证,需发表兼祛湿,三仁汤何以胜任发表?宜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为是。不得不提,温病学派立下一条戒律,“湿热病不可发汗”,这是不对的。“湿热病不可下”,这才是对的。又,吴鞠通说“长夏深秋同法”,以时令测度用药,有“夏禁麻黄、冬禁石膏”之说,颇为荒唐。因此,吴鞠通创三仁汤,体现他天才的一面;但他在对自己所立方子的理解上却存在偏差。我们在学习中必须加强自己的内功才是。

【补充】:下面两条,在讲课中没有安排,也属于太阳阳明合病范围,特补充之。

03
伤寒36: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注】:

这是简语。太阳与阳明合病,当指既有发热恶寒无汗的表证,同时又有大便难的里证而言。喘为承气汤和麻黄汤的共有证,不过承气汤证为腹满而喘;而麻黄汤证为喘而胸满,故谓不可下,宜麻黄汤先发汗解表。注意这是合病,不是并病,应当先解表。

腹满而喘者,腹满为主而喘为客,即先由于实满上迫胸隔,阻碍呼吸因而发喘,下之满自去,而喘亦自已;喘而胸满者,则喘为主而胸满为客,即先由于呼吸困难,胸腔内压增高因而胸满,发汗以平喘,则满自消。证有主从,治分表里,对于辨证甚关重要。

04
伤寒235: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
【注】:

脉浮无汗而喘,此喘发自于表实甚明,说是「阳明病」,亦如36条之意,为有阳明证之太阳阳明合病,亦宜麻黄汤先发汗解表。

(0)

相关推荐

  •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经典医案、方论

    [方剂组成] 麻黄去节,二两(6克),连翘根二两(6克),赤小豆一升(24克),生梓白皮切,一升(24克),杏仁去皮尖,四十个(7克),甘草炙,二两(6克),生姜切,二两(6克),大枣擘,十二枚[服用 ...

  • 麻黄汤临床运用及类证

    医师简介 刘杰(刘丹)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执业医师,经方杰出传承人,现任遵义经方医药研究所所长,中国中医药促进会经方分会常务理事,全国著名经方大师王付教授学术传承人,禅门医学龟山派传承人.刘丹中 ...

  • 卷四144,订正伤寒论注阳明病篇

        里,即<尚论篇>所云躯壳之里是也.惟其里有热,所     以方中用麻黄汤而去桂枝之辛热,更加赤小豆.     姜.枣之甘辛,以祛散在表之寒湿,复加连轺.生梓     白皮之苦寒,以 ...

  • 论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非表里同治

      此文已经发表在<环球中医药>,我的代表作.  摘要:对于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历代医家观点争议较少,成无己云:"湿热相交,民多病瘅.瘅,黄也.伤寒为寒湿在表,发黄为瘀热在里,与麻 ...

  •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30)——阳明胃家实之大承气方证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30) 第三章.阳明病 第二节阳明方证 十.胃家实证 1.大承气汤 伤寒209: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 ...

  •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1)

    本文根据本群各位老师讲课的内容,尽量进行了剔除错误.删烦就简.增补遗漏,修订而成.为了突出学习的完整性.系统性.风格一致性,对讲课记录进行较大的修改,也不再列出哪位老师讲哪部分内容. 本群各位讲课老师 ...

  •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8)

    第一章.太阳病 第二节太阳病方证 11.麻黄汤 「太阳伤寒」之「脉浮紧.发热.恶寒.无汗.头项痛.身痛」乃麻黄汤证之典型证. [组方]: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炙甘草一两,杏仁七十个(约28克).上四味, ...

  •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7)

    第一章.太阳病 第二节太阳病方证 8.桂枝加葛根汤 [组方]:葛根四两,芍药二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桂枝二两.上六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

  •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6)

    第一章.太阳病 第二节太阳病方证 5.桂枝加黄芪汤 [组方]:桂枝,芍药各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黄芪二两.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须臾饮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服取微 ...

  •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5)

    第一章.太阳病 第二节太阳病方证 [插曲]:刚学过太阳中风的桂枝汤.伤寒论中以「六经名+中风」作为题首者,共8条,即各经都有「中风」条文.于是,以内经解释者认为,各经皆有「经证」,或者说,各经皆有自己 ...

  •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4)

    第一章.太阳病 第二节太阳病方证 学习伤寒论.金匮要略的一个特点,是直接从方学起.而不是先学药理,再辩病因,根据病因选药组方,不走这条路. 什么是经方?是张仲景继承<神龙本草经>.< ...

  •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3)

    第一章.太阳病 第一节无方证条目 第8.9.10三条,是岐黄家言,恐后世所添加,略去. 伤寒48: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 ...

  •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2)

    第一章.太阳病 什么是太阳病?按照内经解释来说,有将「手足太阳经络」联系起来的,有将「太阳寒水之气」联系起来的,有将经络.膀胱.小肠.气化合起来考虑的,还有提出「经证」.「腑证」.「本病」.「兼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