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成海草房(1)·结庐山海间

这一回咱们聊聊荣成海草房,这是山东沿海地区一种独特民居,历史上曾广泛分布于胶东半岛。传统的海草房村落往往背山面海,接纳着山与海的馈赠,融合了刚与柔的线条,营造出童话般的意境。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昔日的海草房区域正在迅速缩小,目前分布较完整的仅剩荣成莱州青岛的很小一片区域。

河蚌绘·胶东海草房分布图,如今完整的海草房村落主要分布在荣成市宁津镇、俚岛镇和港西镇附近。

海草房的前世今生

胶东半岛地处丘陵,腹地多山,三面环海,海洋气候明显,夏季多雨潮湿,冬季寒冷多雪。当地先民为了应对这种极端气候,开掘花岗岩石块砌筑厚墙,达到避寒、保暖的效果,山区居民修筑茅草屋顶,沿海居民则多以海草晒干铺盖屋顶,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形成了独特的海草房民居。

完美的海草屋顶有一种猫毛的质感,蓬松而柔软,给人以极强的亲近感。

用于建房的海草是生长在五至十米浅海的大叶海苔,长到一定长度后就会自然脱落,海潮将其成团的卷向岸边。海草生鲜时颜色翠绿,晒干后变为紫褐色,非常柔韧。海草中含有大量的卤和胶质,用它苫成的房顶,除了有防虫蛀、防霉烂、不易燃烧的特点外,还具有冬暖夏凉、居住舒适、百年不毁等优点。

雪中的海草房村落·拍摄于俚岛镇大庄许家。

关于海草房的始建年代,史料中并无确切记录,以草苫顶是人类早期建房的普遍做法,由此推知海草房的起源必然极为久远。前几年宁津镇涝滩村在修缮一间海草房时,发现“元至正二年(1342)”的梁木。证明至少在元代以前,海草房已在胶东地区广泛分布了。元、明、清是海草房的繁荣时期,随着海防不断巩固,居民增多,海草房区域也随之扩大。这一时期,海草房逐渐从农村发展到城市,开始出现专门的苫房师傅,游走于城镇之间,如威海卫、宁津所,许多城市海草房都是专业工匠来修筑的。

海草房村落。

如何搭建一栋海草房

海草建造分为备料、制作房体(砌墙)、制作房架(上梁架)和苫房顶四个主要步骤,需石匠、木匠、瓦匠、苫匠协同施工。

河蚌绘·民居海草房建造技艺,2006年被列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备料环节需要准备的是木料和“三大堆”,木材用于制作房屋的梁架、门窗,三大堆是指三种堆料,包括石头、黄泥和海草,用于搭建房屋墙体;第二步是房体制作,这个环节需要石匠和瓦匠来完成,通常需要打地基、定窗位、摆门和竖石头等工序;第三步是制作门窗和房架,海草房的屋顶由近似等边三角形木架承重,两侧为墙体承重,称为“硬山搁檩”,屋架依开间设置,比瓦房要高很多,这时就需要木匠开动了,同时石匠会对墙体进行精雕细刻,找平、做出木叶或元宝纹、拴马石等装饰构建;最后一步就是苫房顶,这也是海草房区别于山东其他民居的主要特征,下面来展开说说。

沿海的人们一般谁家要苫房子了,都会提前到海边收集海草。从前胶东海域海草疯长,遇到大风天气,一天内就会有成吨海草被冲上岸。当地人用耙子将这些海草打捞上来,晒干整理,等到盖房子时使用。草料包括海草、山草和麦草三种,山草和麦草为辅料,通常做一栋房子需要干海草三到五吨。

盖海草房最关键的步骤就是往屋顶上苫海草,因此当地人盖房又称“苫房”,这也是技术含量最高的一项工作,全部依靠手工完成。一栋海草房的好坏、使用时间的长短,主要取决于海草苫得是否严密。只要屋子不漏水,墙是很难倒的,可以一直住下去。为此人们一般都请那些代代相传、具有丰富经验的苫匠来帮助建造,苫一栋海草房通常要三四个苫匠花上十几天才能完成。

海草房顶一般需要苫四层,最底层是作为起坡的山草,山草上面铺设海草,然后是麦秸草,最外面一层是山草、海草、麦草混合物。草料从两边檐部苫起,依次向脊顶叠压铺设,每层厚约八九公分,向上逐渐加厚,脊部两端的海草苫得高于中央,呈马鞍状。

为了抵御大风,海草房的屋顶上还要特地覆盖一层更厚的海草,也有个别的再盖上一层瓦,这在当地俗称为“压脊”。从前越讲究的人家,房脊越高,坡度越陡,远看如同一座高耸的草山,中间苫盖的海草最厚处可达4米。这种高脊大陡坡结构设计适应了当地多风多雨雪的自然条件,便于快速排水、除雪,进一步避免了海草的腐烂。一般情况下,海草房40年以上才需修葺,而普通瓦顶房20年以上就要修整。

一栋修缮中的海草房,东楮岛这间房子似乎永远修不完,2014年夏天和2018年,我两次来到这里,发现这间房子一直在修。

布局样式和特色民俗

我国众多地域性民居的形成都源于“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这个核心理念。海草房的平面布局与胶东的地理气候条件、民俗和生活习惯密切相关。胶东半岛为多山地丘陵,沿海的居民多选择阳坡、面海、地形较平缓的地方建房。由于基地较紧张,村落中海草房屋密度较大,院落狭小,街道较窄,村落多沿山坡横向展开。海草房有正厢院(一座正房加一座厢房)、三合院四合院等样式。三合院由北侧的正房、东西两侧的厢房和南侧的院墙组成,四合院改院墙为倒座房,右侧设穿堂门。

联排接山海草房·拍摄于俚岛镇烟墩角村。

明清两朝是海草房数量增长最快的时期,这与胶东半岛的海防地位密不可分。明朝在沿海地区实行屯田,在海防要地设置卫(威海卫)、所(宁津所)、寨。很多在驻防的官兵就地成家立业,繁衍生息,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如今的宁津所村的南部地带,还保留着创建于明代的屯田军户海草房一条街。这些海草房海草房彼此相连,呈带状分布,有的甚至两家共用一面山墙,称为“接山”。这种亲密无间的邻里关系反映出军户之间团结互助、彼此协同、整齐划一的民风。

宁津镇马栏耩村海草房,可以看到有正厢院、三合院、四合院等样式。

当地人告诉我,传统海草房的最直接威胁来自于小鸟,小鸟最喜欢在柔软干燥的地方坐窝,有些鸟甚至直接钻进房顶中居住。于是渔民们把破旧的鱼网罩于草顶上,下面缀以石块等重物,既可以起到防鸟、防风的作用,同时也使海草房更富渔家特色。

将军帽子·从前家家户户还会在院落犄角筑一间等边形的海草窝棚用以堆放柴草杂物,称为“将军帽”,不过如今这种建筑已经很少见了。许多历经风雨的海草房顶还会长出一种多肉类植物“羊胡子草”,这种苔藓呈斑驳的棕褐色,使整栋房屋增加了古朴沧桑的感觉。

海草房记录和诠释着山东沿海先祖们在这里繁衍生息的厚重历史及风土民情,还具有深厚的工艺价值、美学价值和民俗价值。这些年由于渔业养殖规模的扩大,野生海草越来越少,铺一间海草房的价格已经远高于普通砖瓦房,即使老房翻修也大都选择现代砖瓦,海草房村落正在急速衰落。如再不加保护,这写童话般的建筑将在数十年内全部消亡。

雪中的海草房老屋。

2006年,海草房民居建筑技艺被列入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下一期,我们将带大家走入几个特色的海草房村落,入住海草房之家,体验渔家生活,在风雪中投食大天鹅,告诉您在哪里能看到独具特色的海草部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