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出塞》,被称为唐朝七绝第一,你认为它名副其实吗?

唐朝是诗歌的巅峰时期,每一个诗人都如天上明星,每一首诗都是上品佳作,以七绝为例,被称为“七绝第一”的诗,除了王昌龄《出塞》,还有王之涣的《凉州词》,王翰的《凉州词》,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白的《早发白帝城》等。

而最先提出以王昌龄《出塞》为七绝压卷之作的是明朝人李攀龙。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七绝压卷之争

我们看前面的候选名单,可以发现一个特别有趣的事情,除了李白以外,其他入选者全是边塞诗。因为边塞诗最容易写出气势,展现盛唐风貌,如元代杨士弘著《批点唐音》就如是说:

“惨淡可伤。音律虽柔,终是盛唐骨格。”

清朝人宋宗元著《网师园唐诗笺》也说:

“悲壮浑成,应推绝唱。”

杨慎在《升庵诗话》中更说此诗当入神品。

我们读王昌龄这首诗的时候,确实能感受到一种悲壮的气氛,但正如评论所说的那样,虽然悲壮,却不让人绝望,这就是盛唐风骨。

但是不是所有人都认同以《出塞》为第一呢?显然不是的。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如果文学作品能客观的评价处第一的话,反倒失去了趣味。

明代胡震亨就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说王昌龄的闺怨诗写得极妙,但“秦时明月”这首绝句,虽然起笔奇绝,但有点后劲不足,要说这是奇绝压卷之作,我认为还有待商榷。

所以你看,诗词的好坏,不同的人读来有不同的感受,也正是因为有这些争论,才更体现出诗词的魅力所在,到底谁是第一恐怕永远争不出个结果了。不如从《出塞》本身来分析一下,看为什么这首诗会入选“唐代奇绝第一”候选名单。

《出塞》为什么是唐七绝第一?

王昌龄,字少伯,其诗以七绝见长,有“七绝圣手”之称,又有“诗家天子”、“诗家夫子王江宁”等美誉。

你看,他都已经是七绝中的圣手了,这第一不给他给谁啊?(玩笑)

这首《出塞》来说,首先,全诗立意是非常高的,慨叹将士远征之苦,根本体现的是诗人的爱国情怀。其次,整首诗虽然悲壮,却不失雄厚的其实,而且一气呵成,读完之后还让人久久回味。

历代批评家在评注这首诗时,都以起笔为绝:秦时明月汉时关。

杨慎说这句诗“横空盘硬语也”。确实,这句诗凌空而起,大笔一挥,勾勒出一轮明月和边关,好一幅壮阔的景象。可是,他又偏偏在其中加入了“秦”、“汉”,突然之间,那副壮丽的边疆图,就变得萧条了、苍凉了,同时,有展现出了这万里边关悠久的历史感。

这首诗可是写的将士远征,戍守边疆啊,他们对故乡、家人的思念之情,是常人所难以体会的,从秦时、到汉时、到现在(盛唐),边塞的将士从未离开。

果然,到下一句就来了:万里长征人未还。

清代人焦袁熹就认为,《出塞》一诗最好的不是秦时明月汉时关,而是这句万里长征人未还。

万里长征,人为何不还,是不想还吗?不是的,是不得还啊!他们有的已经战死沙场,幸存下来的枕戈待旦,马革裹尸。将士们站在边疆的城墙上,向前是匈奴,往后是家乡,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最后这两句就是直接抒发边关将士保家卫国的壮志,以及感叹国无良将、边塞战事不断。说

只要有卫青(李广)那样的名将,就不会让敌人度过阴山。这里就不去争论龙城飞将到底是指卫青还是李广了,总之这两句诗,继承了前两句的雄壮气势,但却流露出了悲壮之感,为什么要“但使”龙城飞将在,因为边塞将领昏庸无能,才让诗人发出希望有飞将军这样的人,来为国靖边的壮志。

你看这首诗,寥寥28字,语言凝练至极,却将历史、现实、憧憬、批判融为一体,抓住了事情的本质,使得这首诗浑然天成,耐人寻味。

喜欢记得来一个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