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行不义必自毙:母亲太偏心,小儿子疯狂作死,最后被哥哥赶出国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我国有明确文献记载的第一个乱世,就是春秋时代,也是我国历史上举足轻重的大变革时代。

翻开历史教科书,会告诉你春秋是我国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变的重要历史时期;同时铁器牛耕出现,生产力也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奴隶社会集体劳动的井田制也变成了封建社会个体耕作的小农私有制,新型的地主和农民之间的雇佣关系形成。

除去这些,说起春秋时代你还会想起什么呢?我想,大多数人会想到那些雄才大略的君主,在中华大地上逐鹿,比如齐桓公尊王攘夷、楚庄王问鼎中原;又或者是那些君主背后的无双国士,用他们的智计和勇武照亮了整个中华民族,比如管仲相齐、晏子使楚。

咦?好像春秋时代的故事都可以用成语来概括,确实是这样,在汉语中约有三分之一的成语,都诞生于春秋时代,这些英雄人物和传奇故事,都浓缩在简练的成语当中,只要中文不老,他们就将永远被传颂下去。

我们的春秋,就从分家的故事讲起。

一笑倾国

春秋时代绝大多数王公贵族都有一个共同爱好——作死。而且他们毫无创新精神,总是用同一种方式作死,当然这也不能怪他们,古往今来,小到家庭、大到国家,无数英雄豪杰因它走火入魔,落入万丈深渊,这就是——分家!

要从头说春秋,绝对绕不过一个男人、一个女人和一座烽火台。

周幽王为了让美人褒姒笑一笑,不惜燃起烽火台戏耍诸侯,结果褒美人儿当然笑了,这一笑倾国,直接导致了西周的灭亡。留下了一段烽火戏诸侯的“佳话”,褒姒作为红颜祸水的佼佼者,其风头直逼夏朝妺(mò)喜和商朝妲己。

故事终究是故事,周幽王要真用烽火台戏耍诸侯,以当时的交通条件,恐怕等到花儿都谢了,诸侯兵马还未必能到齐,褒姒等来等去,不会觉得周幽王在戏耍诸侯,只会认为这个糟老头子在喜欢自己,坏得很。

且不论这个故事的真与假,但至少可以说明一件事:周幽王宠幸褒姒。这件事板上钉钉,他为了褒美人儿,毫不犹豫地废掉了结发妻子申后,立褒姒为后,接着又不念父子亲情,废掉了太子宜臼,立褒姒的儿子伯服为太子。

这事情就闹大了,且不说废立之事牵扯到一个国家的命运,周幽王连续废后废太子,这摆明了是要分家,必然触碰到原王后、太子势力的底线。

申后的娘家就对此表示了很大的愤慨,申侯一怒之下,联络缯国和犬戎攻入镐京,吓得周幽王落荒而逃,没逃出多远,就在骊山下被杀死。

西周灭亡,诸侯们拥立原太子宜臼继位,是为周平王,天子位还没坐稳呢,犬戎就发起了猛烈的进攻,周平王为了避犬戎之难,迁都洛邑,史称东周。

春秋的序幕

有人说犬戎这次入侵是申侯搞的鬼,咱们且不论这鬼是谁搞的,单看周幽王搞出的这次“分家”的结果。

1、废太子宜臼升级成周天子,平王东迁,东周拉开序幕;

2、虢公翰在携地拥立宜臼的弟弟王子姬余臣为王,史称携王。

这周平王也是命苦,刚刚脱离了被废甚至有被杀风险的处境,欢欢喜喜地登上天子宝座,谁知道前有犬戎作乱,吓得都城动迁,后有弟弟犯上,搞出个“二王并立”。

东周王朝就在平王和携王这两颗太阳的照耀下,运转了10数年,周平王的其他兄弟和诸侯眼看着这样下去也不像话啊,平王毕竟是大哥(嫡长子),他继承天子位合理合法,名正言顺,余臣那小混蛋这不是添乱么?

在这种背景下,周平王获得了郑、卫、秦、晋等诸侯国的拥戴,最后由晋文侯姬仇带兵勤王,杀死携王,结束了二王并立的局面,这场分家战争到此时,才算真正结束了。

东周是一个从“分家”拉开序幕的王朝,这种不稳定的开幕方式,似乎预示着东周王朝的命运——从东周开始,周王朝江河日下,内忧外患,走上了分裂与战乱的不归路,周天子也不过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

捎带一提,历史上的东周,大致以三家分晋为标志,前半部分是春秋时期,后半部分则是战国时期。这只是一个简单粗暴的区分,细究历史的话,东周和春秋战国在时间上并非完全重合,春秋与战国之间的分界线,也并非以三家分晋完美衔接。

有了前面分家战争竖立的“良好榜样”,整个春秋时期各种分家事件不断上演,光是周王室,就有三位天子因分家逃难于外,诸侯国更是以分家为了,被杀或逃亡他国的国君就有几十个,斗争中不幸丧命的王孙公子更是不计其数。

比如下面这位共叔段,他不光要分家,还在作死的边缘疯狂试探,《春秋》一书开篇,就讲了他的故事。

多行不义必自毙

正国国君郑武公娶了一个申国媳妇儿,姓姜,人称武姜。她生了两个儿子,老大叫寤生,老小叫段,根据古人“伯仲叔季”命名法,小儿子就叫叔段了。

武姜生老大时,儿子脚先出来,是难产。“寤生”这个词本来就是逆生、难产的意思,当妈的直接给儿子起名难产,可见她对此事耿耿于怀,所以一直不喜欢大儿子。她把所有的疼爱都给了小儿子段,还天天给郑武公吹枕边风,希望立段为继承人。但郑武公可不是周幽王那样的糊涂蛋,嫡长子继承制的礼法是不可违背的。

一来二去,郑武公就死了,寤生即位,是为郑庄公。

武姜的梦想落空了,但她是一个不向命运屈服的女人,她向郑庄公帮段套了个封地,在京邑。这是一个富庶的地方,而且封地面积非常广,段到了京邑之后还不断扩建,这就违反了周朝礼制。

郑国大夫祭(zhài)仲听说后,指着郑庄公鼻子就是一顿教育,无非就是祖宗家法那一套啦,说来说去核心思想就一句话:你这样分家,给叔段那么大一块地,就不怕他造反?

郑庄公听完后两手一摊,表示亲妈和亲弟弟要,我有什么办法?

祭仲听完后气不打一处来,说:“你还不了解你妈,你还不了解你弟弟?”

郑庄公听后说:“没事儿,多行不义必自毙。”

“多行不义必自毙”这个经典的成语就这样诞生了。

可事情哪有这么简单啊,没多久京城大(tài)叔段就不安分了,他要求郑国西部、北部变成除了要听郑庄公的话之外,还要服从自己的命令。郑庄公没理他。

接着小段又要求西部、北部变成干脆别听国都的命令了,直接服从他一个人。这明摆着要恢复两个太阳的制度啊,下面公子大臣们都急眼了,可郑庄公还是对此置之不理。

话分两头,各表一枝,在郑庄公的放任背后,是叔段的厉兵秣马,此时他已经把西部、北部边城占为己有,还把自己的封地扩大到廪(lǐn)延地区,几乎整个郑国的西北边境都归于叔段所有,他心里那点小九九,傻子都能看得透吧?

如果真照着这样发展下去,叔段只要在自己的地盘上妥善管理,收复民心,过上几年一切稳定了,再与哥哥分庭抗礼,最终鹿死谁手还真不一定。

可叔段等不及,因为他妈武姜作为自己有利的后盾,可以在自己攻打都城时作为内应,一举拿下都城新郑。

这一来庄公忍不了了,命令公子吕带兵讨伐叔段。京邑听闻庄公大军前来评判,也纷纷背弃叔段。战争还没开始呢,自己就输了,叔段一路逃到了鄢,王师大军还一路穷追不舍。

最后叔段只好逃离郑国,前往共国避难。从此,京城大叔段有了一个新称呼——共(gōng)叔段。

这就是《春秋》开篇的文章《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也是成语“多行不义必自毙”的出处。

小结

我们从“分家”的视角,了解了西周的灭亡,和春秋时期的开始,再通过郑庄公和叔段分家的故事,讲述了“多行不义必自毙”这个故事的来源和典故。纵观整个春秋时期,还有许多好玩的成语故事,比如郑庄公他们一家,一路疯狂作死的叔段走了,但整个故事还没完,因为一切的幕后,都有一个女人从中作梗,那就是郑庄公和叔段的母亲武姜。

接下来,郑庄公和母亲武姜的关系将会如何发展呢?

喜欢记得来一个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