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小镇”杯征文】毛少龙: 东山小镇,大戏飘香
投稿邮箱
来自土地的芬芳,在五谷杂粮的滋养下,经过几百年风霜氤氲,不是天籁胜似天籁,拨动心弦,渗入骨髓,如汲仙露琼浆,沁人心脾,长生不老。水袖拂过之地,妩媚了岁月,惊艳了东山小镇的容颜和灵魂。
小镇以中心广场为界,自然分为前镇和后镇两大部分。前镇沿街沿湖主要以零售餐饮业态为主,背离主街部分用作客栈;靠近中心广场部分以文化体验和休闲娱乐业态为主,沿水部分则加入部分餐饮;后镇及山麓地带则以居住业态为主,取名问梅村,布置客栈和禅修精舍。
每年春节期间,小镇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在人来人往中,最聚人气的地方,还是那一方戏台。人们围坐一堂,喜气洋洋,观看着一出出地方小戏,小戏中最精彩的一出有《邢绣娘传奇》选段。邢绣娘,本名邢秀莲,出生于湖北省黄梅县孔垄镇邢大墩,是黄梅戏的开山鼻祖。
"不要钱,不要家,要听绣娘唱采茶”,戏中"绣娘"扮相俊俏,唱腔甜美,音韵悠扬,演唱别具一格。现场高潮迭起,喝彩不断,难怪乾隆皇帝曾御赐为“黄梅名伶”,邢绣娘把黄梅戏从民间小戏发展成高台大戏,堪称黄梅戏一代宗师。
小镇有一条商业街,东侧主要以两层式院落为主,后院则为主题客栈。西侧,靠近明镜湖和东山古道一侧是带露台的单栋餐饮、娱乐、体闲主力店及禅意度假型高端民宿。
或许是耳闻目睹,或许是心领神会,常来常往于小镇的人总能哼上几句采茶调,在自娱互乐间,他们自觉地相互帮衬,时而指点,抑或把黄梅戏三十六大本中的部分选调,歌唱得有模有样,一腔一势,恰到好处;抑或又精选地方小戏七十二小出一段,演绎得活灵活现,一唱一和,相得益彰。
小镇人的表演和唱腔总让那些外地人,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有客人说道,当年毛泽东说"大水冲来黄梅戏",是对安庆和黄梅两地人的称赞和肯定,要听原汁原味采茶调还是要来黄梅,黄梅不愧于黄梅戏的故乡称号。
小镇建筑凸现唐宋遗风,气魄宏伟,严整开朗。整齐而不呆板,华美而不纤巧,舒展而不张扬,古朴却富有活力。屋檐如飞鸟振翼,屋脊饱满张合,窗棂细致精美,在高低错落的流线布局上,形成自然起伏,疏密有致的空间节奏感。
来的正好,在小镇见的最多的场景,是许多当地人临时搭班唱戏。他们白天劳作,傍晚闲暇之余自由组合,五六个人就能组建一个戏班,虽然道具简单,形式单一,但他们都痴迷于"三打七唱"中,各自抒发,欲罢不能。
只见他们三人敲鼓,不用丝竹等旋律乐器伴奏,台上几个人唱腔旋律动听、优美。有的唱《夫妻观灯》观灯调,轻松喜庆,恩爱有加;有的唱《打猪草》对花调,开慧益智,明快活泼……这些源于民歌的旋律,经过无数不知名有才华的数代黄梅戏艺人的丰富、发展,用锣鼓伴奏的唱腔,如今都已成了具有典型黄梅戏音调的唱腔了,成为黄梅戏音乐中一笔重要的遗产。
小镇功能性配套设施齐全、科学,完全采取宜居理念和自然美方向设计。后勤服务中心围合的主庭院是服务中心员工公共活动的主要区域,以草坡台阶结合灌木形成错落的休息空间,并在负一层设计水景成为主庭院核心景观。利用铺装形成参差不同的边缘和穿插布局的草阶等绿化,弱化模块几何布局的生硬感。庭院景观形成观赏空间同时又构成了宿舍等私密空间的遮挡,从而增加层次感。
"男怕《访友》,女怕《辞店》"是小镇戏友和戏曲爱好者的口头禅。因为黄梅戏《山伯访友》中的梁山伯在这一折中情感及其复杂,喜怒哀乐愁愤苦都要表现出来,同时唱腔多,楼台会中的“吐采”(即吐血)更是要逼真、适时。所以当地还有一句行话“唱熟梁山伯,其他都好说”,就是言此剧之难。而“女怕《辞店》”指的是《蔡鸣凤辞店》一剧中的《辞店》一场,刘凤英的唱词就有三百二十八句,其中有一段一百一十四句的唱词需要一起唱完,可见难度之大。
但这些有难度的戏曲,小镇人从不回避,在广场、在草地、在凉亭……唱腔如是,声音弥漫了小镇上空,最后结蒂成久违的开心果,落在小镇石板路上,砸得幸福,眉开眼笑;砸得希望活蹦乱跳。
陈绿向参差,初红已重叠。中庭初扫地,绕树三两叶,这是中国的禅意美学,这就是黄梅的东山小镇。迎接新时代金风,沐浴黄梅戏玉露,欣欣向荣,未来可期。金风玉露一相逢,相约小镇落东山,便胜却人间无数,一路芬芳,妩媚了东山,亦惊艳了时光……
作者:毛少龙,网名龙歌,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黄梅县八角亭中学教师。
编委会
曹锦军
总编
魏鲜红
主编
唐亚红
执行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