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秒内接听”关键看接听之后
国家标准委22日发布了《政府热线服务规范》等292项国家标准,新标准涉及新型城镇化建设、交通管理、农业服务、文物管理等方面的评价指标新体系。其中《政府热线服务规范》规定,政府热线受理宜采取每周7天,每天24小时工作制,且电话受理时应在15秒之内接听。
这些年,因为有上级的刚性要求,各地都普遍设立了政府热线。但由于考核标准模糊、群众评价缺失或虚置等问题,“冷热病”成为一些政府热线的常态。盯得紧,比如有媒体曝光或者纪检监察机关暗访明查了,就热一阵。由于这种热多半是被逼出来的,很难做到“恒温”,所以,工作人员在电话里与服务对象一语不合就“隔空骂架”的现象,就时有发生。
在八项规定、反“四风”等铁规严纪之下,这种“骂架”的成本提高了,类似事件,也相应少了些。但于此同时,冒出来一种新问题:“门好进、脸好看、事不办”。到头来,百姓咨询和投诉的事项,泥牛入海的比例仍然不低。百姓因此而寒心、失望,也就在所难免。
在此背景下,国家标准委出台标准,从政府热线每周受理天数,每天工作时间,每次受理时限等方面加以细化规范,是必要和及时的。这对于从根本上改变以往政府热线“散、小、乱”的状况,无疑具有重要作用,国家标准委给政府热线立的这个“规矩”,值得期许。
不过,有了“规矩”,不一定都能成“方圆”。热线受理环节的规定,虽然已经比较具体,将来可能还会有更细的要求。但就目前看,这个《规范》,对于提高政府热线的服务质量,仍然属于基础性的甚至是初步的。我们以“15秒之内接听”这个标准来分析,做到这一点,其实不难,只要根据投诉电话的大体数量,配置相应的电话和接听员,解决“打不进来”,就会立竿见影。至于保证一年四季天天有人接听电话,聘用社会人员也能解决用工问题。
而依我看,《规范》更多的是指向接听的“保量”,对于“保质”或者说使每一次受理,都做到“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未必是有效的。而“保质”“保量”,才是设立政府热线,方便百姓办事的根本所在。在官与民之间,政府热线的作用是桥梁纽带。发挥好这个桥梁纽带作用,包含两层内容,其一,要求接听人员高素质,体现热情、热心和必要的专业素养;其二,完整而准确地将所投诉的事项,导入落实环节,并回复服务对象。
一句话,“15秒内接听”效果好不好,关键看接听之后解决问题上的“疗效”。这就需要出台配套的监督、考核制度,特别是强化服务对象评价机制,让他们在政府热线质量的评价上有充分的话语权,让热线回归服务群众、对群众负责的本义。唯有如此,总结成绩才不会仍是政府关起门来的“自拉自唱”,而是在便民利民中赢得百姓欢迎。
(本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号看法。凡在本号发表文章均遵循此规则,同时需遵守党和国家各项法律法规。)
各位粉丝:这里也是您的平台。转载请联系,欢迎合作。
评论是一种态度,评论是一种思想,评论应该是一种正能量。
亚波评论,聚集有温度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