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18教学手记——如果只是这样命题,课标永远是废纸一张

这些天做了多套全国卷高考语文文言文语段阅读试题,感觉,不是课标表述不够清晰,也不是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多么不堪,而是命题水平确实滥,这种命题思维直接把阅读教学降低为蠢笨式学习。
首先看选材。
课标强调“引导学生积累古代作品的阅读经验”“多角度多层面组织主题学习单元”“就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时代意义和局限等问题,用历史和现代的观念进行审视”等,这些学习内容在考试里几乎没有体现。所选用材料大多是把人神化的各种传记,有的迂腐不堪,有的纯是皇帝的奴隶和工具,也可以说,大都是神性多于人性的好人。这种传记作品对学生最大的影响是:我们的古人也这样假。
文言文阅读考什么呢?
断句、文化常识、文意理解和翻译,从这些命题点看,依然走在原来文言文学习的思维里,脱离不了知识考查的套路。甚至为知识而知识,到了毫无价值与意义的地步。且看2019年新课标一卷的文言语段命题:
【2019·新课标I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贾生既辞往行,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B.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C.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D.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
B.诏令作为古代的文体名称,是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布的各种命令、文告的总称。
C.礼乐指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常常用兴礼乐作为手段,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D.就国,是指受到君主分封并获得领地后,受封者前往领地居住并进行统治管理。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贾谊初入仕途,展现非凡才能。他受到廷尉推荐而入仕,当时年仅二十余岁,却让诸生自觉不如,不久得到文帝越级提拔,一年之间就当上太中大夫。
B.贾谊热心政事,遭到权要忌恨。他认为汉朝建立二十余年,政通人和,应当全盘改变秦朝法令,因此触及权贵利益,受到诋毁,文帝后来也疏远了他。
C.贾谊答复询问,重新得到重用。文帝询问鬼神之事,对贾谊的回答很满意,于是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
D.贾谊劝止封侯,文帝未予采纳。文帝封淮南厉王四个儿子为侯,贾谊认为祸患将自此兴起;数年之后,梁怀王堕马死,贾谊觉得未能尽责,悲泣而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2)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
第10题的断句没有任何疑难点,对于高考来说没有区分价值。
第11题,答案为A,考记忆,诸子百家影响最大的三家,与这段阅读没有半毛钱关系。这种命题引导会把语文教学引向深渊。为了背这些无用之材料,多少师生要耗费多少精力。尊重传统文化,难道是这样尊重的吗?课标明明要求“体会其精神内涵、审美追求和文化价值”,难道记这些死知识就代表理解尊重文化了?
第12题,答案为C。理由是次序不当,“又表示自己比不上贾谊”在“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之前。
这是在考查阅读文言文能力吗?这种废尽心机搞弯弯绕的命题不是在激励学生学习文言文热爱祖国文化,而是在败坏学生学习的胃口,不让学生热爱传统文化。
我们说一个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高,是指他有浓厚的文言文阅读素养,能读出文章的丰富的内涵,能与古人展开富有讨论意义的对话。
这个语段可以考查的点是非常多的。
比如,我们考查学生的语境阅读能力。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一句中的“法”字,有人认为是“法律、制度”的意思,有人认为是“设立,建设”的意思,而有人认为是“废除”的意思,请依据语境说出选择的理由。
学生选择哪个答案都可以,因为,都可以检测到他关注语境的能力。
比如,选择“废除”说,理由至少可以列出以下几条:
1.“法”字与“易”“定”“兴”位置相同,应该是一个动词;
2.从“易服色”的“易”及后文的“悉草具”“悉更”“更定”可知,贾谊的主要措施是改变原来的秦制,因此,当“废除”讲更能体现他对秦制的否定;
3.当“废除”讲更能与后文短贾谊话“纷乱诸事”相照应,说明贾谊的举措让这些老人十分不适应。
当然,还可以有其他理解。
通过试题引导学生真正阅读文本,这应该是语文教学的方向。弄那些七扭八歪的题干什么呢?
学生费了半天劲,读了这段文字,结果就考了这些内容,是不是有点不善良。
我发现,命题专家对于搞点张冠李戴、偷天换日、颠倒逻辑这样的伎俩尤其忠爱,甚至说是癖好!不仅在实用类文本里玩,在文学类文本里也玩,一直玩到三皇五帝。
这样的玩有意思吗?难道,除了这些本事,就没有别的了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