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让出租车司机揽黑活?

上个月底出来一条新闻:深夜北京南站外出租车变黑车,去望京25公里路程叫价300元。各媒体嗅觉很好,纷纷复制粘贴,这种令人气愤消息媒体必然奔走相告。

《人民日报》官微都坐不住了,痛斥该现象:

【人民微评:谁让出租车司机揽黑活?】正规出租车沦为黑车,乱象背后是司机商人化,也倒逼管理升级。如果放任不管,必将破坏形象,毁掉一个行业。规束乱象,除了依法惩治不安分的司机,更须刨根问底:这些司机何以利欲熏心,置法律而不顾?标本兼治,科学施策,解决打车难重在源头治理。

一起来学习下权威媒体的措辞和思路。平常大家也会看,但可能读得不细。就以上这几十个字,在洗脑方面可以说杀伤力十足。一般人没啥抵抗力,以为这没啥吧,实际上早就被字里行间要传达的思想洗得透透的。

首先,开门见山,出租车是“正规”,黑车(实际上暗含所有非出租车)是非法的。乱象背后的结论清晰有力,是“司机商人化”。什么意思呢?意思是出租车行业是不可以商业化的,这乱象是“商业化”导致的!所以“倒逼”了,管理“升级”了。至于后面什么“科学施策”“源头治理”都是一些屁话,为了让这个被“升了级的管理”听起来像那么回事。

健忘的人们通常不记得,在网约车出现之前,只能靠黑车来弥补供给的不足。如果不是因为牌照导致的供求失衡,黑车哪里可能有机会赚到钱?这一规律跟所有受管制的市场必出现地下黑市交易是一样的道理。

网约车出来之前,由于黑车确实存在各种安全上的不确定性,以及出了事故可能很难索赔,缺乏想象力的并且认为有政治智慧的人总是呼吁逐步慢慢解决出租车牌照问题,有些智者甚至还睿智地规划了时间点。

很少有人用最简单的常识思考一下,为什么打车这件事不能商业化,没有牌照的只能在躲躲藏藏,乘客打黑车的时候也是心惊胆战,这一切都仅仅是供给不足而已。

稍微讲究点的专家会出来跟你说一些最优配置问题,打车是有时段的,并不是增加了牌照就高枕无忧了,还得考虑道路承受能力,以及如何合理安排通勤blablabla,说了一通屁话。

后来的事你们知道了,网约车从天而降,阿里腾讯两大金主用真金白银补贴出一个打车市场。移动互联网各家企业整天跑出来吼两嗓子说自己改变了颠覆了人们的生活,实际上谈得上彻底改变的不多,但网约车绝对是一个彻底改善了出行方式的应用。

根本不需要一丁点的“倒逼”和煞有介事的“管理升级”,网约车的出现基本就意味着黑车的灭绝。在网约车之前,有关部门的管理升级了得有一万次了吧,从来就没有真正灭绝过黑车,我话放这儿了,只要不让打车市场市场化,未来也不可能。

只要开放的市场,也就是网约车的出现,黑车自己就升级成网约车了。安全放心。但是,过去这些年,网约车这新政那新政,加上一群黑稿,导致了人们在打车难的时候开始骂网约车了。所以,黑车,黑者归来了。

打击黑车,好,出租车就黑化。不要被字眼蒙蔽,好像这事情多恐怖。无非就是更严厉打击供给的结果,黑化是必然的。什么叫黑化,在国营饭店时代,有块肉吃就可以叫爸爸了,还挑剔美味?加钱吧。

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都快结束了,官方依然定调“出租车行业不许商业化”,应该是一个为人民服务的行业,就如同几十年前的国营饭店。墙壁上贴着“本店绝不打骂顾客”的牛逼饭店。

出租车以前确实牛逼,什么是牌照,特许经营,就是门槛,就是牛逼,干的不是生意,是为人民服务的服务业。能在北京开出租,那不就是半个事业单位人嘛。

2017年给出租车发放超过2.2亿的财政补贴。 更可怕的是,按照预算,在2018这个数字要达到8.7亿

这个道理谁不懂?你肯定懂,而且你以为很多人都懂。说实话,就看网络一说打车难,出租车黑化,黑车重出江湖等新闻的评论都是加强监管,你可能就无法这么自信了。

回头再看这个人民微评的正义凛然的一问,谁让出租车揽黑活!多么可笑啊。太可笑了,所以不如拿来当今天文章的标题好了。

但完全不要紧,官方的宣传依然自信霸道,一切都按熟悉的脚本来,就跟以往的策划套路一样,也精准符合人民群众心中的“监管期待”,很快有了解决方案,还很详细哦,确实是升级了,精细化管理。

【北京多部门召开现场办公会 研究北京南站秩序治理和服务提升】针对近日媒体反映的北京南站运输保障和交通秩序问题,昨日,北京市交通委、北京铁路局等多部门在北京南站召开现场会,研究运输保障、交通秩序治理和服务提升等措施。①在原有常规夜班公交线路基础上,增开高铁专线多样化线路;②通过交通广播、出租调度中心发布夜间列车到站信息,引导出租驾驶员前往南站运营;③重点治理南站周边道路非法运营黑车,出租车议价、多收费,乱停车,扰乱站点秩序等交通违法行为;④加大对出租汽车行业监管力度;⑤改善打车等候区和旅客候车环境等多种措施提升服务水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