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国的“禁酒令”看权利的脆弱

图:Peter Doig

美国宪法第十八修正案获批于1919年1月16日,主要内容是禁止致醉酒类的酿造和销售。第十八修正案开启了美国轰轰烈烈的禁酒历史。

现在人们聊起这个禁酒令觉得匪夷所思,而且居然是美国人干出来的事更加令人困惑。谈到为什么当年美国民间有比较高昂的禁酒呼声,第一批欧洲移民身上的宗教信仰总会被提及,清教徒提倡勤俭节忍,反对奢华纵欲,极其重视家庭,清贫朴实,不能有过多欲望等等。那么为何在更早的时候没有禁酒令?而且当年的禁酒令推出速度极快。

1917年当第十八条修正案被送到参议院时,只经过18个小时的讨论便获得了全票通过,修正案的部分内容所用的时间更短,大概不超过10分钟,这也就是所谓的“10分钟原则”;后来当众议院接到该修正案时,历来擅长围着一个议题争执不休的众议员们也一反常态,对这个法案的争论也只持续了一天;之后国家立法部门也很快就批准了这一修正案;到了1919年1月,必需的36个州都已批准(康涅狄格和罗得岛两个州拒不接受禁酒法令),符合法定程序,修正案终于成为了宪法的一部分,一年后将正式生效。

这种草率我们可能习惯了,凌晨三点从天而降一个政策。但这不是美国的习惯做法。

关于禁酒令出台的背景,涉及宗教、文化、经济、政治等等十分复杂。更多的移民导致的文化上的冲突,喝酒是一种行为,当年主要集中在黑人、犹太人和其他亚洲国家移民,但围绕酒精形成的大大小小的酒吧和娱乐场所本质上是一种世俗文化,在更早的白人土著眼里,这些堕落的娱乐都跟酒精有关。另外城市化进程带来陌生人社会的挑战,包括了性的从保守到开放,甚至还有女权意识的觉醒。这些都对本地土著白人原有的保守理念形成冲击。工人群体的出现也在冲击传统的家庭收入构成,家里唯一的劳动力一旦出事,对家庭就是灭顶之灾。喝酒很容易误事。

光有这些还不够,在民间舆论上,支持和反对的声音都有。而且饮酒作为私人行为,要被权力剥夺是很难的。美国人民尤其警惕权力的触角出现在私人生活的各处。

真正的推动力的,让权力侵入私人生活的是一战。

首先是注意力的问题,大战当前,相比未来还能不能喝酒人们更关心战事情况。战争转移了原本反对禁酒的那部分人的注意力。其次,就是铁一般的规律,战争永远是权力扩张的绝妙机会。从两次世界大战到911事件,都留下了美国联邦政府扩张的深刻痕迹。

为什么战争这样的特殊时期权力总是能得到迅速的扩张?因为有一股巨大的威胁存在,多数人会觉得为了战胜它可以牺牲一切。战争的严酷性让民众习惯了严厉的战时立法,必定会赋予联邦政府新的、更大范围的权力,一切为了战争的需要。只要是战争来了,多数国家的动员能力都不差,在战争机器运转时期,个体的声音很脆弱,全国万众一心、同仇敌忾。所以延伸出另一个问题,在和平年代权力会如何团结人民呢?树敌!永远有效。

最后还存在一个比较现实的问题,战争中很重要的物资是粮食,酿酒消耗粮食,所以限制甚至禁酒变成了一个可以接受的选项。更巧的是,美国一战的敌对国家是德国,而当年的德国就以啤酒和各种蒸馏酒闻名,所以因为德国,酒这东西看起来就更加邪恶。

很多年前写过禁酒令就是一次“犯罪邀请”。简单说,禁酒令催生了庞大的黑社会群体,因为强烈的需求背后的高额利润必定激励敢于违法的人行动起来。另一方面,对黑社会来说,既然都违法了,每一趟运输的风险成本都是固定的,自然是酒越烈利润越高。还有,黑市的交易必然混进劣质的甚至是工业酒精兑的酒,所以美国在禁酒期间死于酗酒和假酒的人数是很可观的。

但凡有点常识的人,都可以预测禁酒令出台之后所要面临的惨重代价。喝酒的人并没有减少,死于喝酒的人变多,犯罪过程和执法过程中的冲突必然带来无辜伤亡。民间的一个正规行业被杀死,经济损失不可估量,而联邦政府还得出大笔钱养禁酒部门和大批的专员,而原本来自整个酒产业的大笔税收也没有了。从民间到联邦政府财政的完整损失,可以说是天文数字。

当年知道这个道理的美国人多吗?很多,而且人家是可以公开辩论的,支持禁酒的人有一堆的理由,反对禁酒的人同样可以说出个一二三。但结果禁酒令依然粗暴出台。

这段历史最令人感慨的不是任何一个美国人是否意识到禁酒令可能造成的巨大损失,因为如果从利弊角度讲,支持禁酒的人同样也可以列出一堆禁酒的好处,永远吵不出个结果。而是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人民,时时刻刻警惕个人权利不被侵犯的美国人民,也能这么轻易地败给了联邦政府,让权力凌驾于个人权利之上。

上篇:想和妻子白头偕老,又想离婚

推荐:为什么你不是一个合格的囚徒?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