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宝钗是第三者吗?客观地来看,她确实是宝玉和黛玉美梦的破坏者

宝玉和黛玉真心相爱,宝钗插足其中,导致了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悲剧。这种说法,已呈主流之势。确实,从过程来看,宝钗总爱往怡红院跑,每次宝玉和黛玉正在你侬我侬之时,宝钗就出现了,实在碍眼得很。从结果来看,黛玉泪尽而逝,宝钗却嫁给了宝玉,还开启了一段“齐眉举案”的婚姻生活。

这不是第三者插足害死女主成功上位的标准剧情吗?

这就是红楼这部巨著的魅力所在,也是读红楼有趣的地方,“假作真时真亦假”,表面的假象,也非常符合情理和逻辑,不由人不信。所以,如果就停留在假的层面来读,也不失为一部完整的言情小说。

但是,如果具备一定的功力,就能透过作者刻意描述的假象,看到更深层次的情理和逻辑。用贾雨村的话来说,“若非多读书识事,加以致知格物之功、悟道参玄之力,不能知也”。

正如贾雨村在智通寺看到的“既聋且昏,齿落舌钝,所答非所问”的龙钟老僧,以贾雨村的“致知格物之功、悟道参玄之力”,他能看出来,这不是一个普通的老僧,应该是“翻过筋斗来的”。但具体是什么人,翻过什么筋斗,因为贾雨村的功力还不够,所以看不真切。

同理,看待宝黛钗三者之间的关系,如果功力不够,就只能看到最为普通的第三者插足。一旦能够“多读书识事”,具备了“致知格物之功、悟道参玄之力”,翻一个筋斗来看,就能读出作者深藏其中的写作主旨

没错,宝钗确实是插足宝黛之间的第三者,但不是爱情层面的第三者,而是打破他们美梦的第三者。她不遗余力地对宝玉和黛玉提供免费的叫醒服务,希望能把他们从梦中叫醒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红楼梦,宝钗也有过。

什么是红楼梦?红楼不是指红色的楼,也不具体指哪座楼,它代指的是人们心中最为美好的梦想。

从人性的特点来看,每个人心中最为美好的梦想,就是在一个完全无忧无虑的环境里做自己想做的事。

这个无忧无虑,包括不需要为衣食奔波,不受世俗约束,天性不会被压抑。

曾经的宝钗,就是生活在这样的梦里。因为天资聪颖,酷爱读书写字,恰好其家又是书香之家,不但家里有很多藏书,更有一个开明的父亲“令其读书识字”。在这样一个富足而又书香气浓厚的环境里,宝钗只需要按照自己的爱好读书即可。

这样的生活可真美好,按照这个方向发展下去,宝钗将在父亲的庇护下,长到出阁,然后由父亲择一个门当户对、志同道合之人,继续诗书生活,就像李清照和赵明诚那样。

这就是属于宝钗的红楼梦。

然而,这个梦没能做多久,随着父亲去世,庇护着宝钗的那块天坍塌了。

如果宝钗是一个不那么聪明的孩子,像香菱一样有些呆,那么她还是可以继续做梦。毕竟,父亲去世,看似天塌了,但薛家的生活质量并没有出现大的波动。户部的名头有哥哥挂着,家里的生意“自有伙计老家人等措办”,家中依然有“百万之富”。除了不再有父亲的身影出现,这个家并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

但是,聪慧的宝钗从父亲的去世看到了一个残酷的生活真相:从来没有长久的美好,如果不想被生活打倒,就得主动去预防变故、适应生活的残酷

这就是进入贾府前,宝钗的心路历程。带着这样的人生感悟,她来到了贾府,来到了宝玉和黛玉身边。

被贾母庇护的宝玉,沉醉在美梦中,宝钗总想叫醒他。

来到贾府的宝钗,迅速地看清了宝玉正沉浸在红楼美梦中,为他创造美梦环境的人是贾母。

有人说,宝玉钗总爱往怡红院跑,说明她想亲近宝玉,以达到“金玉良姻”的目的。

还有人说,宝钗总爱往怡红院跑,是因为所有的兄弟姐妹中,只有宝玉与她有血缘关系,属于关系最亲近的。

这两种说法,我都曾经相信过,直到我有了“致知格物之功、悟道参玄之力”,翻个筋斗来看,发现并非如此。

宝钗总往怡红院跑,目的就是想要叫醒沉浸在美梦中的宝玉。

宝钗很清楚,宝玉的美梦做不了多久,只要贾母去世,他就必须从梦中醒来。

如果宝玉心智愚钝一点,是梦是醒的影响并不大。这就是天性聪明的人必须面对的社会现实:因为天性聪明,所以比愚钝的人更有能力,既有能力让自己变得更好,又有能力让身边人变得更好。还有,因为天性聪明,当变故到来,内心的伤痛会更深重。

这是个很简单的道理,越愚钝的人,对变故的感知越迟钝,也就是越容易快乐。比如,我们可以想象,贾府最后倒下了,主仆们急的急,哭的哭,只有那个捡到绣春囊的傻大姐依然快乐地笑。

反之,越聪明的人,对变故的感知越敏锐,也就越容易沉入痛苦的深渊。

对此,宝钗有着深刻的体会:父亲去世,哥哥薛蟠还是那个薛蟠,享受着富家子弟的奢侈傲慢。这不是薛蟠不懂事,实在是因为他天性呆笨。相反,宝钗比哥哥的聪明度“高过十倍”,所以,父亲去世,她迅速调整自己,“见哥哥不能依体贴母怀,她便不以书字为事,只留心针黹家计等事,好为母亲分忧解劳”。

与其从美梦中醒来被迫面对残酷的真相,不如及早做好心理建设并尽量做一些预防措施

这就是宝钗总往怡红院跑的原因,她不遗余力地想要叫醒宝玉,劝他及时看清现实,并增强一些谋生的技能。

事实证明,宝钗的预想是对的。等到宝玉被残酷的现实砸醒,面对身边人死的死、散的散的凄凉惨状,他根本无法承受,唯有悬崖撒手顿悟而去。

陪着宝玉一起做梦的黛玉,被宝钗叫醒了。

有不少读者认为,宝玉近黛玉而远宝钗,就是因为他只爱黛玉厌恶宝钗,所以宝钗属于强硬插足,灭绝人性。

从言情的角度来看,确实如此。但如果我们翻一个筋斗再来看,就能理解宝玉为何如此。

宝玉沉浸在美梦中,黛玉是陪着他一起做梦的人,而宝钗却是拼命想要把他叫醒让他远离美梦的人。

只要宝玉不愿意从美梦中醒来,他就只会喜欢黛玉厌恶宝钗。因为,黛玉是美梦的代表,宝钗却是现实的代表。哪个沉浸在美梦中的人愿意醒来面对现实?

从这个层面来看,宝钗确实是插足于宝黛之间的第三者,她想把宝玉从梦中拉出来,相当于想把宝玉从黛玉身边拉开。

然而,事与愿违,宝钗没能把宝玉叫醒,却无意中叫醒了黛玉。

这是一个看起来很费解的现象,宝钗从未规劝过黛玉,仅仅只是一次“兰言解疑癖”的行为,就把黛玉叫醒了。

这就叫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作者曹雪芹先生也通过这种方式表明黛玉的聪慧远高于宝玉,宝玉怎么叫都叫不醒,黛玉却被点一下就醒了。

于是,就出现了让很多读者倍感奇怪的现象:后期的宝钗和黛玉更像一对,宝玉反被她们丢在一边

从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开始,黛玉和宝玉的互动变少,与宝钗的互动增多。这是因为,被宝钗叫醒的黛玉看到了残酷的现实,宝玉却依然沉浸在梦中不肯醒来。所以,当黛玉对宝玉说起贾府将“后手不接”时,宝玉的反应是“凭他怎么后手不接,也短不了咱们两个人的”。此时,黛玉明白了,她与宝玉已经话不投机了,再也没办法说到一起,所以“转身就往厅上寻宝钗说笑去了”。

当宝玉看到黛玉和宝琴关系亲密,丝毫不因宝琴被贾母疼爱而使小性,宝玉在无法理解的情况下,追问黛玉,黛玉才“把说错了酒令起,连送燕窝病中所谈之事,细细告诉了宝玉”。

这说说明,黛玉曾经只跟宝玉诉衷肠,现在,宝玉却成为黛玉生活中的局外人,她和宝钗之间发生了那么多事,宝玉都毫不知情。

这就是宝钗作为第三者的插足,原本想把宝玉拉到自己身边,让他和自己一样看清生活的残酷真相,及早应对变故,结果却把黛玉拉到了自己身边,成就了“钗黛合一”,剩下宝玉独自一人依然沉浸在美梦中不肯醒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