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红楼 | 看似清正的林如海和贾政,其实是葫芦案的两大帮凶

第四回

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葫芦僧乱判葫芦案

第3篇

看似清正的林如海和贾政,其实是葫芦案的两大帮凶

借助林如海和贾政的力量“补授了应天府”的贾雨村,“一下马就有一件人命官司详至案下”,对于自负才干的雨村来说,当然想做几件漂亮的实事来证明自己。

这是不是老天送给他的机会?

案子很简单,“乃是两家争买一婢,各不相让,以至殴伤人命。

新官上任三把火,一身才干终于有了用武之地,真是一刻都不能等,“雨村即传原告之人来审”。注意作者的用词:即传,说明雨村心情之迫切,一个实干家的形象跃然纸上。

那原告道:“被殴死者乃小人之主人,因那日买了一个丫头,不想是拐子拐来卖的。这拐子先已得了我家的银子,我家小爷原说第三日方是好日子,再接入门。这拐子便又悄悄的卖与薛家,被我们知道了,去找拿卖主,夺取丫头。无奈薛家原系金陵一霸,倚财仗势,众豪奴将我小主人竟打死了。凶身主仆已皆逃走,无影无踪,只剩了几个局外之人。小人告了一年的状,竟无人作主,望大老爷拘拿凶犯,剪恶除凶,以救孤寡,死者感戴天恩不尽!”

案情很明朗,薛家“倚财仗势”打死人之后逃逸了。雨村的正义感油然而生:“岂有这样放屁的事!打死人命就白白的走走了,再拿不来的。

这是正常人的正常反应,何况雨村是一个刚刚上任急于表现才干又有权力在手的人。

从第一回雨村寄居葫芦庙开始,一路向读者展示了过人的才华、超然的个性,即便是被免官,也“面上全无一点怨色”,反而“担风袖月,游览天下胜迹”。然后进入林家给黛玉当老师,遇到冷子兴畅谈“正邪两赋”,这一路走来,给予读者的都是正面形象。(详见拙作:《贾雨村:他被读者憎恨,却是红楼中最正常的男人》)

一个人品性的底线,只能在具体的事件中才能体现出来,所以心学大师王阳明主张“事上练”。在此之前的贾雨村,并不清楚自己的底线到底在哪里,读者也不知道,直到遇到了这个案件。

案情简单明朗,雨村的第一反应是“立刻将凶犯族人拿来拷问”,我们再注意一下作者的用词:立刻!一刻都不能等,凶犯的猖狂之举激发了他的正义感。但是,“正要发签时,只见案边立的一个门子使眼色儿——不令他发签之意”。

雨村“也是诗书仕宦之族”,但“生于末世”,经历过高低起伏,自然练就了察言观色的本事,懂得凡事不能操之过急,因此门子的一个眼色,他马上就领会了其中必有隐情。

懂得兼听、不冲动行事,这是高情商的表现,唯有如此,才能周全。从雨村纳娇杏,到与冷子兴交朋友,可以看出雨村在待人上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一律平等以待,因此他会重视门子的一个眼色,并把门子邀进密室深谈。

仅从写作手法上来看,作者就非常高明,人物的行为都有铺垫,毫不突兀。

经过门子的信息透露,这件看起来简单明朗的案件,变得非常复杂,尤其落到雨村的手里,就更加复杂了。那个案件中的“一婢”,原本只是一个符号,不会让人产生情感倾向,但到了雨村这里,就是一个与自己有着紧密联系的人了:“他就是葫芦庙房住的甄老爷的女儿,小名英莲的。”甄老爷是谁?就是当初出资助自己科举的大恩人。

而案件的凶犯,是四大家族之一的薛家,“这四家皆连络有亲,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扶持遮饰,俱有照应的。”

很多读者指责雨村知恩不报,遇到被拐的英莲没有出手相救。可以他们都忘了,林如海和贾政也是他的恩人:先有林如海向贾政举荐,后有贾政“竭力内中协助,题奏之日,轻轻谋了一个复职候制,不上两个月,金陵应天府缺出,便谋取了此缺。

案件所涉的三方,有两方是恩主,无论帮哪一方,都会背上忘恩负义之名。这是在分析雨村时必须重视的地方。

这是个非常考验人性的案件,无论落在谁手里,都是棘手的,相信作为读者的我们也不例外。

按照读者的心理习惯,此时的雨村,应该刚正不阿,站在正义的一边,坚决拿下凶犯,还死者一个公道,顺便把英莲解救出来。

可是,慢着,读者说起来容易,嘴一张就行了,事不涉己都好办,可是站在雨村的角度,就没这么简单了。

我们来转换下视角,站在雨村的角度,思考一下这件事的利弊。

首先,雨村是末世贵族,经历过从天堂跌落地狱,心里是憋着一股劲的,且有着非常明确的奋斗目标:“求取功名,再整基业。

他的这个目标并非空想,他才华横溢,抱负不浅,完全有信心通过科举“重整基业”。事实也是如此,一举得中,顺利入职,眼看就可凭才干步步升迁,却因“恃才侮上”而被上司参奏免职。他虽“面上全无一点怨色”,心中却是“十分惭恨”。他惭恨什么?惭恨没能跟上司搞好关系,惭恨自己没有靠山,这是他第一次官场失利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

当官只为民作主,从来就不是雨村当官的目的。

所以,面对这个棘手的案件,雨村对利弊的权衡,一定是基于自身的发展。

利弊一目了然,倾向四大家族,从此便能官运亨通,再也不担心被参奏了。至于那个英莲,是自己想救就能救得了的吗?可别忘了,“原告告了一年的状,竟无人作主”。面对四大家族的强大力量,谁敢作主?谁又能作主?即使作主,也不过是飞蛾扑火,妄图以蝼蚁之力撼动大象。告了一年无人作主,雨村恰在这时补缺,焉知不是上几任被这案子拖累而下马?

何况,自己刚刚把学生黛玉送进了贾府,一转身又和贾府作对,又如何面对林如海的举荐之恩、贾政的协助之恩?又置黛玉于何地?

权衡的结果:主持正义,非但救不了英莲,自己将永无出头之日。门子说得很明白:“一时触犯了这样的人家,不但官爵,只怕连性命还保不成呢!”权衡之下,唯有顺水推舟,卖贾府一个人情,顺便给自己找一座强有力的靠山。

一边是丢官甚至丧命,一边是无边的富贵,世人会怎么选择?能做到舍身取义的又有几人?

如果真要深究下去,雨村之恶有两个同谋,一个是林如海,一个是贾政,他们首先利用手中的权势谋私,给了雨村一个导向:他们是利益共同体,都不是身家清白的正义之士。

雨村的选择,只不过是主动立功,用投名状的方式进入这个利益共同体,从此得到庇护,缩短奋斗的时间,达到平步青云、重整基业的人生目标。

所以,在读葫芦案时,如果我们仅仅把罪恶归于雨村一人,那就偏离了作者曹先生的良苦用心。从林如海举荐开始,一步步铺垫,再到护官符的出现,雨村落入了这张权势之网,除了投诚,再无出路。有几个人能做到进入这张网却以命相博?

林如海和贾政都无意作恶,但他们已经身在罪恶之中而不自知,因私情举荐就已经是恶,护官符的流传更是恶中之恶。都说天子脚下的父母官最难当,因为都是惹不起的权贵。如果权贵自身不时常反省,护官符流传这种事就很容易发生,谁还能说自己是清白的?

从后文可知,贾政其实算不上一个好官,他醉心于与清客谈诗作赋,附庸风雅,却不知道这些清客都是阿谀奉承之辈。为官一任,就当造福一方,贾政是腐儒的代表,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以至于自己在其位却未能谋其政,自以为清正廉明,实际上早已成了作恶的帮凶。

所以,通过葫芦案,作者也向读者明示:四大家族的败亡与他人无涉,都是自己主观或客观作恶所带来的必然后果。

贾雨村也并非罪不可赦,他只是身官场、身不由己。这便是作者的悲悯心,即使是反面人物,也让读者知道他们并非生来就坏,只是在环境的影响下一步步由白走向黑,最终“眼前无路想回头”。

这也是作者对我们的提醒和警示:有贪欲,则易走向犯罪,把人生路给走死了。

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希望我们都不要有这一天!

特别说明:这次的红楼解读,是按照章节顺序来写的,主要抠文本细节,力求从细节中去发现容易忽略的地方,对人物和情节重新进行诠释,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从第一篇《红楼一梦,作者到底想表达什么?多少读者误入歧途!》读起,这样更便于理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