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元节 || 慎终追远,不忘孝道
中元节内涵
中元节又称'鬼节'或'盂兰盆会'。中元节是道教的说法,'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有些地方俗称'鬼节'、'施孤',又称亡人节、七月半。根据古书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中元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除、清、九)等三节,都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
民间则多是在此节日怀念亲人,并对未来寄予美好的祝愿。中元节是本土文化的产物。在梁武帝时已有,至宋代定型成熟。人们传承着以家为单位的祭祖习俗,祭祖先、荐时食的古老习俗直至民国时期仍然是乡村中元节俗的首要内容。
七月半,祭先灵。中元节又称鬼节,传说这天地狱之门大开,已故祖先可以回家团圆,所以民间在七月十五要祭祖、上坟、点荷灯,为亡者照亮回家之路。因为血脉的召唤,感情的延伸,以及对自己未来的提醒,都赋予了鬼节丰富的人文内涵。也许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文化程度的提高,人们会找到更好的纪念先人的办法,但对先人的祭奠和追思,却是什么时代都不可缺少的。
中元节来历
中元节的源头,应与中国古代流行的土地祭祖有关。据说天官生日在正月十五日,称上元节。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赐福。地官生日在七月十五日,称中元节。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赦罪。水官生日在十月十五日,称为下元节。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解厄。
古人于中元节放河灯,道士建醮祈祷,乃是中国传统民俗,佛教与道教对这个节日的意义各有不同的解释,道教强调孝道;佛教则着重于为那些从阴间放出来的无主孤魂做“普渡”。
源于目莲救母
按佛教典故,关于“盂兰节”的起源,有着以下一个典故:
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在世时,收了十位徒儿,其中一位名叫目连的修行者,在得道之前父母已死,由于目连很挂念死去的母亲,就用了天眼通去察看母亲在地府生活的情况,原来他们已变成饿鬼,吃的、饮的都没有,境况堪怜。
目连看了后觉得很心痛,于是就运用法力,将一些饭菜拿给母亲吃,可惜饭菜一送到口边,就立即化为火焰,目连看到这种情境后非常心痛,就将这个情况告诉释迦牟尼,佛祖教训他说,他的母亲在世时,种下了不少的罪孽,所以死后就堕入饿鬼道中,万劫不复,这孽障不是他一人能够化解的,必须集合众人的力量,于是目连就联同一众高僧,举行大型的祭拜仪式,以超渡一众的亡魂。
后来,这个传说一直流传后世,逐渐形成一种民间习俗,每年到了农历七月中,人们都会宰鸡杀鸭,焚香烧衣,拜祭由地府出来的饿鬼,以化解其怨气,不致于遗害人间,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鬼节的风俗。
孝道传承
我们知道,鬼节的核心意义在于祭祖和超度亡灵,这是对我国远古时期留下来的祖先崇拜习俗的传承。其中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道。“人生百善孝为先”,孝是善心、良心和爱心的体现,无论是对尚健在的长辈,还是已逝的亲人,不忘孝道,这才是“鬼节”的现实意义。
中元节禁忌
在民间,一般认为农历七月十五最好别出门以免撞鬼。其实,这些禁忌未必能找到科学依据。但对于许多人来说,不论灵验与否,至少也能求个心安。在此汇集了流传于民间的一些禁忌说法:
1、忌直呼姓名。晚上不要穿戴绣有自己姓名的衣物,以免元神被附身,另外最好避免连名带姓的直呼别人名字,否则一旦给好兄弟(闽台民间对鬼的敬称)听到后,会趁机取走他的三魂六魄,同时若听到有人喊自己的名字时,也千万不要立刻回头或回应。
2、忌拍人肩膀。从灵学的角度来说,人的身上有三把火,分别在头及两个肩膀上,所以鬼月的时候最好不要随便拍别人的头及肩,以免熄掉他身上的火,让“好兄弟”有机可乘。
3、不可吹口哨。经过坟地时,口中要不断默念“对不起,打扰了!”并保持肃穆不可吹口哨,以表示对“好兄弟”的尊重。
4、不可去危险水域戏水,传说中“水鬼”会找人当替死鬼,以便投胎;
5、不可偷吃祭拜的祭品,与鬼争食,恐遭来厄运;
6、床头不挂风铃,因风铃会招阴;也不玩碟仙。住家门口前别种容易卡阴的榕树,另外屋子内也别乱挂风铃,不玩碟仙、不上阴庙,这样可以减少阴灵上身的可能。
7、忌夜游。夜晚少去荒郊野外或偏僻的地方,八字轻的人怕会撞见“好兄弟”;
8、地上的零钱及红包袋,不要乱随便捡起来;不要随便捡起路边的钱,因为这些钱可能是好兄弟们的,要不然这些就是冥婚招亲用的。
9、路经丧事场所,嘴里及心里不可有不敬的念头或言语;
10、忌乱踩冥纸或乱烧冥纸,冥纸是烧给“好兄弟”的,金纸是烧给神明的,烧冥纸的结果只会招来更多的好兄弟。
11、别乱靠墙休息,没事不要乱靠墙,因为“好兄弟”平时最喜欢依附在墙上休息,此举很容易引鬼上身。
12、收好衣服防鬼“借”。晚上睡觉或天黑以前,要把晒在外头的衣服收回来,以免被鬼借去穿。半夜勿晒衣服(半夜衣服的影子,很吓人的);
13、别乱照相。夜游时最好不要乱照相,否则好兄弟会入镜与你合影,手电筒也不要往树上乱照,以免惊动喜欢附着于树梢上的“好兄弟”。
14、筷子插在饭中央。吃饭时不可以将筷子插在饭碗之上,其形状如同香插在香炉上,会招来好兄弟来与你分享食物。
15、床头挂风铃。风铃容易招来“好兄弟”,而睡觉的时候是最容易被“入侵”的时刻。
16、玩碟仙。平常时刻玩碟仙就很容易发生事情,更何况在这鬼节时分。
17、忌偷吃祭品。这些是属于“好兄弟”的食物,未经过他们的同意就动用,只会替自己招来难以解决的厄运。
18、忌熬夜。人气最虚的时候是在深夜,鬼气最旺的时候也是在深夜,相较之下谁会赢?
19、忌拔脚毛。俗话说:“一支脚毛,管三个鬼”,所以脚毛越多的人鬼越不敢靠近。
20、若遇到鬼压身、鬼打墙等灵异事件,不要慌张,集中一切注意力,睁开眼睛。
中元节习俗
每逢农历七月,我国的华族必定会隆重举行'庆赞中元',全国各地,无论是商业区或是组屋区,都可以看到庆中元的红色招纸,张灯结彩、设坛、酬神。寺庙也分别建醮,街头巷尾上演地方戏曲或歌台助兴,呈现一幅热闹非凡的景象。中元节的'普度'仪式,因组织形式上的差异,可分为几类,如街普(也称弘普)、市普、庙普(或称公普)等等。所谓街普,指的是以街坊为主的普度;市普是以市场为主的普度;庙普就是庙宇所主持的普度。
祭祖节在阴历七月十五日,所以简称为'七月半'祭祖。那时盛夏已经过去,秋凉刚刚开始。民间相信祖先也会在此时返家探望子孙,故需祭祖。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时分举行,并不局限於特定的一天。平常日子要对先人祭拜,一般都不动先人的牌位。到'七月半'祭祖时,则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位一位请出来,恭恭敬敬地放到专门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饭,直到七月卅日送回为止。有先人画像的,也要请出挂起来。祭拜时,依照辈份和长幼次序,给每位先人磕头,默默祷告,向先人汇报并请先人审视自己这一年的言行,保佑自己平安幸福。送回时,烧纸钱衣物,称烧「包衣」,或佛门或道教的超度法事。在江西、湖南的一些地区,中元节是比清明节或重阳节更重要的祭祖日。
江南水乡的'七月半'祭祖活动中的一个特点是吃毛豆。那时毛豆刚熟,用盐水煮上一大盆,祭奠完了以后,就着初凉的秋风和明亮的月色,一边吃毛豆,一边聊天。
中国大陆、香港、澳门与台湾、新加坡等,中元是相当重要的民俗节日,不少人会在旧历的七月初一到七月卅日之间,择日以酒肉、糖饼、水果,甚至全猪(闽南语俗称神猪)、全羊等祭品举办祭祀活动,以慰在人世间游玩的众家鬼魂,并祈求自己全年的平安顺利。较为隆重者,甚至请来僧、道诵经作法超度亡魂。也有人会在这段时间,请出地藏菩萨、目连尊者等佛像放置高台、或请道士、艺师扮演驱魔大神钟馗(有的是请艺师操控钟馗之悬丝傀儡),以消弭死者亡魂的戾气。
祭拜亡灵之前,会先祭拜一位名为面燃大士的神祇,信徒多尊称其为'大士爷'、'普渡公'。相传旧历七月,所有在阳世的亡灵,都归'大士爷'管理。关于'大士爷',佛教说法有数个:一是他是观音大士的化身,故称'大士爷'。二是他原为诸鬼的首领,因受观音大士教化而皈依其门下,从此被称作'大士爷',成为护持中元普渡事项的神明。道教的说法则是太乙救苦天尊化身'面燃鬼王',为阴间诸鬼之统帅,也负责中元节监督亡魂受领阳间香火事宜。另,灵宝派等一些派别不是请'面燃鬼王'监斋,而是有'何将军'、'乔将军'两神分任此职。如宋末元初林灵真所撰《灵宝领教济度金书》写为'北魁玄范府神虎何、乔二大圣'。
华人社会则多采佛教说法,各类法会多以佛教形式塑造大士爷神像:'顶生二角、青面獠牙,高大威武,头上还有一尊观世音菩萨佛像[1],象征其代表慈悲的观音大士'。有些慎重的信徒,在中元节时会以纸扎出大士爷塑像,也有些用牌位、画像、木石雕像祭祀,并将大士爷神位或神像放置供桌之前,以求祭祀顺利,待到七月一过,一般会火化大士爷像、位,送其登天。在南洋,华侨风俗,中元普渡时,会悬挂写着'南无渡幽拔苦无量寿佛'或'南无分衣施食阿弥陀佛'之类字样的幢幡于大士爷神像之侧,甚至是神像手上;如书'渡幽拔苦'之类字句是希望佛祖引领亡灵往生佛国,若写'分衣施食'等等词汇,则指祈请阿弥陀佛助大士爷,平均分配纸钱、衣物、食品予众家亡魂。
闽南人、台湾人习俗,中元节祭拜时,会在各水域先放流灯火,迎接到来的亡魂,帮亡魂照路,邀来同享香火,号称'水灯'。多是以纸糊如宫殿形,中有蜡油点火,内有一置彩色三角形纸旗,号称'普渡旗',该旗以毛笔写上'庆赞中元'、'广施盂兰'、'敬奉阴光'、'冥辉普照'等'中元敬语'字样,并写上自己的姓名,让好兄弟(闽南语对亡魂的敬称)知晓是哪家施主所供奉,也有直接写在灯上而不用旗者。俗谓水灯漂浮愈远,该施主愈得庇佑。
而闽、台摆桌祭拜普渡,又分成'公普'(又称'联普',全聚落、团体或庙境居民联合举办)与'私普'(个人或单一家庭、机关举办),举办时供桌上也会竖立'写有中元敬语与施主姓名'的'普渡旗',并在每一项供品插上一炷香,也会在供桌下放置香皂、毛巾与盛满清水的面盆供'好兄弟'梳洗。许多抽烟者,还会点燃香烟,插在香脚上,推己及'魂',供'好兄弟'吞云吐雾,别有一种人情味。
闽南人地区在中元节还有一特别仪式,称为'抢孤',将供品或旗子放置高柱上,将柱子涂满油脂,令众人同爬其柱,先得旗、物者胜。不但能取得奖品,且代表自己会得到神鬼的祝福。不过这是一项危险性很高的活动,时有伤亡,在台湾清治时期,台湾巡抚刘铭传曾令禁止。今日在台湾的头城与恒春、香港潮汕社群举办的盂兰胜会依然有此仪式。
在桂东的习俗中,'七月半'是清明节之后的另一重要的祭祀时节。其最大的差别就在于:清明节往往聚族而祭,'七月半'大多是一家之祭。自七月之初,在墟市街道中就可看到成山的祭品,冥纸、冥衣、灵屋、线香和鞭炮,琳琅满目。自初十日开始,家家户户便要将厅堂打扫干净,神龛前置香案、置先祖牌位,备酒肴馔品连日供奉,以迎故祖。家人不许吵闹、不许赤身露体,在家中看到蛇蛙蝶鸟等一列不能打死,并且要焚香烧纸,说这些东西极有可能是祖先变化的。到了十三日,焚烧冥衣、冥钱、灵屋祭奠新逝的长者;十四日是送祖之日,用冥纸写上祖先的名讳在户外焚烧以祭奠故祖。烧纸钱是不能只独给自己的亡亲,也要给无后人的亡灵烧一点,否则难免他们不会在阴间为难自家故祖,于是这便有了十五日夜为孤鬼'烧孤衣'传统。
广西阳山人以七月十四日为目连节,多杀鸭祭祖,当日路无行人,名为'躲鬼'。
河南商丘中元祀地官时,悬挂纸旗於门口,传说可以防虫。孟津县中元节放风筝。郲县七月十五日在门前画一灰圈,在圈内焚烧纸公以祭拜祖先。
山东长岛渔民以木板秫稽制成小船,上贴一纸条'供××使用',或供溺海者的牌位,再装上食物、衣帽、鞋袜等用具,然后点燃蜡烛,由已婚的男子将小船放入海中。沾化县各家采麻柯及新鲜草叶搭棚子,称为'麻屋',请祖先牌位於其中祭祀。独陵县称中元节为掐嘴节,家家吃粗茶淡饭。
陕西临潼七月十五日烧纸祭麻姑。城固县中元节农家会饮,称为'挂锄'。延缓农家,中元节早晨至田间,择取最高、最茂密的稻穗,挂上五色纸旗,名为'田幡'。
晋南地区习惯用纸做灯,焚烧于坟前,意喻亡人前程光明。祭奠祖宗的食品喜用包子。如果先人亡故满三年者,儿女们要在这一天脱去孝服,改穿常衣,俗称换孝。
晋北地区上坟祭奠祖宗,喜用馍馍,面粉制作,圆形,中间点一个红点。摆完供,烧完纸,回家时要从地里挽几棵谷子和麻,用绿色纸条缠绕,立置窗前,供奉面人一尊。节后移置房顶,根朝里,谷穗露在外面,称为拣麻谷。民间流行的说法是保佑五谷丰登。然而供奉面人的仪规,分析起来,似乎是早期人殉习俗的遗迹。
江苏省:吴县居民中元节以锡箔折锭,沿路焚化,谓之“结鬼缘”。仪徵县各地尚流行一种纸鬼,内藏碗灯,有赌鬼、酒鬼、大老官等等。宜兴县中元节河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焰口,一艘载佛婆念佛,一艘烧锡箔纸锭,一艘放河灯。东县乡民於此日吃扁食,是一种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上海放河灯时,在船尾点缀红红绿绿的纸灯,称为“度”。
四川省:四川省俗以中元祭祖烧袱纸。即将纸钱一叠、封成小封,上面写著收受人的称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数,化帛者的姓名及时间。俗传七月十五鬼门关闭,各家都要“施孤送孩”。成都一带人们用纸扎“花盘”,上放纸钱及供果,端在手上,在屋内边走边念:“至亲好友,左邻右舍,原先住户,还舍不得回去的亡魂,一切孤魂野鬼,都请上花盘,送你们回去罗!”说完后端到屋外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