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人家(十)

小巷人家(十)
(纪实故事)
 
作  者:周 忠 良
图  片:选自网络

 
李家
 
中家的东西有两块不大的空地,第二年空地上建起了新房,均为三房两厨,东边的地皮稍大,围了院墙。新房建好后入住的两家,西边的姓倪,男主人以理发为业。东边的姓李,男主人是竹林饭店的大厨。
这两家原住在忠字塔附近,因建广播站需要拆迁,市区内又无大块地皮,故政府见缝插针,把拆迁户零打碎敲地安置在街巷背后,他们就这样过来了。
李家尽管是新来户,却和附近不少居民都认识,中一时不解。        李家三代同堂,奶奶不到70,个子矮小,一双小脚称得上“三寸金莲”,四季都穿着自己缝制的过膝大褂,腰间的盘纽特别醒目,加上脑后的小鬏,标准的民国范。见到她的邻居都要恭敬地叫一声“老太”。中又是不能理解。
李家搬来没几天,孙子宝就到中家玩了,原来他和中的大弟是同学。玩了一会儿,中就问了宝两个问题,宝笑说,盐州就这么大,住上十年八年的,基本上互相都熟悉了,再说饭店就这么几家,哪家办事请厨师不就认识了?还有我奶奶真是老太呢,我的大姑去年做了外婆奶奶,她不是老太吗?
李父其貌不扬,身材传母,给人的感觉一点不像厨子,头发蓬乱不说,衣服上也是油机麻哈的,嘴上总是叼着根香烟,说话喝水也叼着,堪称一绝。宝说,除了睡觉,如果什么时候看见他嘴上没烟,一个是吃饭,另一个就是病了。
不过他的厨艺却得到了政府的认可。当年有一架飞往欧洲的小型客机因气候原因紧急降落在盐州机场,这可是不得了的大事。地委书记兼地革会主任亲自挂帅做接待工作。十多名洋人安置在“反修楼”下榻,餐饮组16位厨师从竹林、黄海、大众3个饭店选调,厨师长由退休已经10年的陈爹爹担纲,李大厨也赫然在列。这批人集中居住,轮流掌勺,整整3天,待外宾走后方回家。这个经历给李大厨有了吹牛的资本,也使邻居们对他另眼相看,似乎自己脸上也有光了。不过问大厨,你们做的是中餐还是西餐?洋鬼子吃的惯吗?大厨说当然是西餐,我们都是和上海师傅打电话,按他们的要求做的,鬼子吃的很满意。有个女鬼子说你们的中餐太好吃了。众人听了哄笑起来。
李母倒是长的很富态,也在竹林饭店工作,是服务员。每天晚上回家时手上都端着一个搪瓷茶缸。大弟有一次告诉中,茶缸里都是好东西,有时是杂烩,有时是肉,还有猪肝大肠鱼什么的,他们家天天吃荤还不要钱。中不相信,说不可能吧。后来和宝谈到这事,宝说要钱呢,不过是内部价,再说菜放坏了扔掉不是浪费吗?
夏天的时候李家发生了一件大事。老太的肚子一天天大起来,其实春天就开始大了,夏天衣服单就明显出怀了。李家儿子媳妇早就要带她就医,老太坚决不肯,现在她挺着大肚子还是成天到处跑,认识或不认识的人不免指指点点。
当时有一条报纸热炒的新闻,说某部队医院成功的做了一台手术,为一名妇女切除腹中的肌瘤,重达40多斤。这条新闻还牵涉到政治高度,说是主席思想的胜利,所以宣传了很长时间,深入人心,大家一致认为老太肚子里也是肌瘤。
这天,李家夫妇请来踏三轮车的吴伯,三个人突然袭击,把呼天喊地的老太强制抱到车上拉到镇医院检查。妇科内科外科医生都来了,因能吃能睡,能跑能跳,体重也无明显增加,会诊认为属胀气一类的疾病,可住院治疗。老太死活不肯,说我活这么大年纪了,够本了,死也要死在家里,不能死在太平间。大家无奈,只好让她回家。老太在家负责家务活,买菜洗衣缝补一把抓,只有锅边不沾,有空就跑到姑娘家,强么带带外重孙。去医院检查后十多天后的中午,老太饭后又去姑娘家,出了院门,别看脚小,可是两脚生风,走的飞快。不料没走多远,被一砖头一绊朝前跌了个大跟头,几个行人见了赶紧上去要扶她,只见她咕噜翻了个身坐起来,摸摸肚子叫道,肚子瘪掉啦,肚子瘪掉啦!
她这一叫,惊动了周边,邻居们纷纷跑来一看,果然肚子瘪了。大家也担心不要有内出血什么的,劝她还是到医院查一查,老太往起一站,说好了还看什么呀,然后直接去姑娘家了。老太果然无恙,活到近80方寿终。
有一阵大弟中午放学回家,书包一丢顾不得吃饭就往李家跑,中问他也不说。这次中就跟在他后面。进了李家小院,大弟直接钻进厨房,中听见宝说来啦,今天烧腰花汤。中到厨房门口一看,宝系着围裙站在煤炉边炒着菜,大弟在旁边仔细看着。原来大弟是来跟宝学烧菜呢,中便回家了。
大弟回来后,中问宝烧的菜好吃吗?大弟说当然好吃,你没看见他家厨房里有十几种调料吗?中没听说过有这么多种调料,问,不就糖色酱油醋吗?还有什么呀?大弟说,还有料酒猪油麻油豆瓣酱老抽味精白糖茴香八角桂皮等等,中听了云里雾里,好多东西都头一次听说。中说烧菜要放这么多作料吗?大弟说要看烧什么菜呢。然后滔滔不绝说起肉怎么烧,鱼怎么烧,青菜茨菇怎么怎么烧……
中搞不清楚,叫大弟不要说了,说忠不忠见行动,明天开始家里的菜你来烧。大弟说我正有此想法,你去跟妈要钱,我去买点作料,保证烧的好吃。
第二天中午中吃了大弟炒的辣椒肉丝,果然别有风味,饭店味十足,家人连连夸赞,也不心疼非刚需的高价调料了,大弟得意洋洋,说以后烧菜就交给我了。后来家中来客,都由大弟掌厨,能烧出像模像样的八大碗呢。
至于宝,后来进了工厂,90年代下岗,此时老太父亲都已归西,弟妹都自立门户,他对家里房屋略加改进,开了间酒店,既是老板又是厨师,一段时间红红火火食客盈门,至今还开着呢。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周忠良,男,1956年生,籍贯盐城市响水县。1972年高中毕业入伍,1977年退伍。分配在工厂从事电气设备检修工作,2014年退休。喜欢喝茶聊天,简单生活,关注时事,爱好文艺。

(0)

相关推荐

  • 民间故事:女子给屠夫缝补衣服,半年后,屠夫将女子娶回了家

    北宋年间,李村有一户姓李的人家.李家是做药材生意的,因为祖辈两代都是药商,口碑和家境在当地来说是相当有名气. 李家有一个小儿子,名叫李二宝.因为从小就过着饭来张口的日子,长大后李二宝不懂事理,整日无所 ...

  • 【名家典藏】总第1008期 朱慧诗十首 || 在烟火的小巷 夕阳躺在菜畦上

      总 第 1008 期  名家名人典藏      平 行 宇 宙       -- 诗 电 影 世 界 --     订制专属视频加微信:yspl090806 中文版 英文版 作者|马文秀    译 ...

  • 【小巷记忆之三十二】深酌浅饮丁香巷

    在苏州,提起小巷,总会想到很多美丽优雅的事情,总会有很多经典浪漫的故事. 穿行在丁香巷纤长细弱的巷道里,是在夏季的某个夜晚,清风徐来,太阳将白昼的酷热慢慢消去,此时的深巷,便有许多种风情扑面而来. 丁 ...

  • 【小巷记忆之三十】三生醉梦太监弄

    人过中年的我,闲适站在太监弄口的神情,多少有点别样. 五芳斋里,艾叶的清香隐约随风而来,让我感到某种日子正在渐渐靠近记忆,是端午的棕香和怀旧之情交织在一起,让我在这个流光溢彩的夜晚,去呼吸着太监弄繁华 ...

  • 【小巷记忆之二十八】岁月无痕建新远

    第一次走在九坛园岁未的老巷里,年,给了这条静寂的小巷,一股喜气和浓郁的年味. 我不知道为何会选择在这年关到来之前,去看这条我心海深处的巷子.但我知道,穿过这条因为挖出过九坛黄金而得名,至今仍然没有多少 ...

  • 【小巷记忆之二十六】天淡云舒闾邱坊

    夏天的阳光秋天的风. 闾邱坊让人有种永远说不出的感觉.在很多人的眼里,苏州小巷的雅致之美和文化的彰显,在闾邱坊成了一道浓缩的印证,让人在津津乐道的回味中,感受如此的美丽. 藏而不露,润而富祥,这就是闾 ...

  • 【小巷记忆之二十五】笑傲专诸恩仇泯

    坐在专诸巷沿河的城墙上,我的视觉在古巷来来往往的历史长河中穿梭,记忆中的那条老巷,在岁月的风雨中,有了很多很多的感受. 专诸巷的秋天,是江南爽约的秋天,秋天的专诸巷,也就有了一点古道侠肠的味道了. 二 ...

  • 【小巷记忆之二十二】故址旧梦朱家园

    月上中天,中秋节的那天晚上,我去探访一位友人,在朱家园那条弯弯曲曲.小经通幽的古老深巷,在月光如水的诗意感觉里,坐拥在朋友书房里的琴声悠扬之中,我的思维在朱家园的往世今生里漫游,在那段恍如旧梦的日子中 ...

  • 【小巷记忆之十九】白塔西路竟风流

         初夏的雨,稀疏而又韵味. 西圃还是那样的寂静,仿佛从来就没有过都市的繁华,透过园中那棵百年黄杨的虬技苍骨,一个王朝的背影仿佛就在眼前. 辉煌的落寂,对于白塔西路来说,这样的慨叹是最适宜不过的 ...

  • 【小巷记忆之十八】嫩花涵露西美疏

        江南于我,有一种温润的感觉, 姑苏于我,是一种湿涵的感受. 于是,在春天的某个时段,在春天的某个日子,绱絴在温润和湿涵的记忆之中,去找寻那首载满历史的诗歌. 西美巷给我以这样的渴望和心情. 清 ...

  • 【小巷记忆之十五】穿越人文观前的繁华  守望跨越历史的永恒

    记忆中的苏州就是一座建立在历史深厚堆积上的园林.水巷.寺塔和河桥的合奏,而观前就属于这人间天堂里最美丽明亮的眼睛. 六十年前的苏州没有公共汽车,只有四个轮子的马车停在阊门.胥门和察院场.玄妙观前供人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