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选登】青春期聋生社交焦虑特点研究
社交焦虑是人际交往中最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社交焦虑的个体在社交情境中会产生负面情绪或行为的失常,严重的社交焦虑会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甚至使个体有自杀倾向、产生深刻的孤独感、低的学业和事业成就等。
青春期是个体生理及心理发展趋于成熟和稳定的时期,这一时期个体自我意识高度发展,人际观念和人际交往也日趋成熟。但这个阶段的个体承受来自自身及周围环境的影响易产生心理问题。研究已经发现,青春期是社交焦虑发展的关键时期(辛自强,池丽萍,刘丙元,2004)。
聋生由于听力方面的生理障碍,易形成一定程度的心理缺陷,而青春期又是个体童年向成年过渡的时期,生理和心理都会发生急剧变化。由于听觉及语言方面的障碍更加剧了生理发育上的超前和心理发育上的滞后,这两种矛盾冲突。这一时期聋生的心理状态、情绪感情体验比以往更复杂、多变.
青春期聋生的社交情感的特点可能导致社交焦虑的发生,青春期聋生这一特殊群体的社交焦虑的研究几乎还未涉及,青春期聋生是否存在社交焦虑,如果存在,又是由哪些原因引起,青春期聋生社交焦虑有什么样的特点,这些问题都有待解决。
1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采用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可以作为我国大中学生社交焦虑评估的工具。量表含28个条目,包括社交回避和社交苦恼两个分量表,各14个条目,分别表示回避社会交往的倾向和个体身临其境的感受,其中回避是一种行为表现,苦恼的是一种情绪反应。量表采用“是一否”回答,量表划分标准总分高于13的标准,或者焦虑分量表高于7分,或者回避分量表高于12分。及判定为社交焦虑。得分越高,表示个体焦虑程度越高回避及苦恼程度越高,国内学者对该量表进行了信效度的检验,显示该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接近0.90,社交回避和社交苦恼两个分量表与总分的相关分别为0.91(P<0.01)和0.90(P<0.01),两个分量表之间的相关0.65(P<0.01)。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青春期聋生社交焦虑的总体情况
社交焦虑测量结果显示:青春期聋生社交焦虑总平均分为13.2,标准差为3.56,根据量表划分标准总分高于13分的标准,或者焦虑分量表高于7分,或者回避分量表高于12分。符合社交焦虑的人数为15人,(其中总分高于13分为14人,焦虑分量表高于7分为1人)。占总体的51.7%。总体情况如下:
表1青春期聋生社交焦虑测量分数分布表
类别 |
与标准比较 |
人数 |
百分比(%) |
总分 |
≤13 |
15 |
51.72 |
>13 |
14 |
48.28 |
|
回避因子 |
≤12 |
29 |
100 |
>12 |
0 |
0 |
|
焦虑因子 |
≤7 |
16 |
55.17 |
>7 |
13 |
44.83 |
根据表1显示,在社交焦虑总分上,小于/等于标准分有15人,占总人数的51.72%,大于标准分有14人,占总人数的48.28%,有社交焦虑倾向的接近半数,可知社交焦虑在青春期聋生中较为普遍,在焦虑因子上,大于标准分的有13人,占总人数的44。83%,而在回避因子上总体都小于标准,说明青春期聋生社交焦虑不存在明显的回避行为。可能存在情绪上的焦虑。
表2青春期聋生社交焦虑总体情况(n=29)
类别 |
Min |
Max |
M |
SD |
总分 |
7 |
22 |
13.2 |
3.56 |
总回避因子 |
2 |
11 |
6.06 |
2.37 |
总焦虑因子 |
4 |
13 |
7.13 |
2.09 |
从整体对青春期聋生社交焦虑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见表2,青春期聋生社交焦虑总均分高于标准分,有社交焦虑倾向,但高出标准分0.2,可知社交焦虑程度不高,社交焦虑总分上的标准差较大,说明总分离散程度较高。SAD分量表回避因子总平均分为6.06,比标准分低很多,SAD分量表焦虑因子总平均分为7.13,高于标准。说明青春期聋生社交焦虑主要表现为焦虑的情绪反应。
2.2青春期聋生社交焦虑的性别差异
表3青春期聋生社交焦虑性别比较分析
类别 |
n |
Min |
Max |
M |
SD |
秩均值 |
P值 |
男SAD总分 |
10 |
7 |
16 |
11.3 |
2.45 |
10.50 |
.038 |
女SAD总分 |
19 |
7 |
22 |
14.42 |
3.98 |
17.37 |
|
男回避因子 |
10 |
2 |
8 |
5.20 |
2.04 |
11.85 |
.144 |
女回避因子 |
19 |
2 |
11 |
6.53 |
2.46 |
16.66 |
|
男焦虑因子 |
10 |
4 |
10 |
6.1 |
1.79 |
10.80 |
.040 |
女焦虑因子 |
19 |
5 |
13 |
7.68 |
2.08 |
17.32 |
分别计算男、女生在社交焦虑总分及各因子上的平均分、标准差。发现青春期聋生女生SAD总均分高于标准分,焦虑因子均分也高于标准。女生在社交焦虑总分及回避、焦虑因子上的均分均高于男生,且群体内部差异较大,说明女生社交焦虑水平可能比男生高,青春期聋生社交焦虑可能存在性别差异。为说明这一问题,对男、女社交焦虑总分及两个因子总分进行非参数检验,结果发现,青春期聋生男生和女生在SAD总分上存在显著差异,女生社交焦虑水平较高。
2.3不同交流习惯用语的青春期聋生社交焦虑状况比较
表9交流习惯用语的青春期聋生社交焦虑描述统计
类别 |
N |
Min |
Max |
M |
SD |
口语SAD总分 |
10 |
7 |
19 |
13.1 |
3.35 |
手语SAD总分 |
19 |
7 |
22 |
13.26 |
3.77 |
口语回避因子 |
10 |
2 |
11 |
6.00 |
2.87 |
手语回避因子 |
19 |
2 |
10 |
6.11 |
2.16 |
口语焦虑因子 |
10 |
5 |
9 |
7.10 |
1.37 |
手语焦虑因子 |
19 |
4 |
13 |
7.16 |
2.43 |
由表9可知,使用口语、手语交流的聋生SAD总均分均高于标准分,口语、手语交流的聋生在回避因子均分均低于标准,口语、手语交流的聋生焦虑因子均分均高于标准分,在社交上可能存在情绪上的焦虑倾向。
表10交流使用口语、手语的青春期聋生社交焦虑状况比较
类别 |
秩均值 |
Z值 |
P值 |
口语SAD总分 |
15.1 |
-.046 |
.963 |
手语SAD总分 |
14.95 |
||
口语回避因子 |
14.75 |
-.116 |
.908 |
手语回避因子 |
15.13 |
||
口语焦虑因子 |
15.45 |
-.210 |
.834 |
手语焦虑因子 |
14.76 |
对交流使用口语、手语的青春期聋生的SAD总均分、回避因子、焦虑因子进行差异比较发现,口语、手语交流的青春期聋生社交焦虑总均分、SAD焦虑因子、SAD回避因子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这可能是因为聋生交往圈子较窄,经常是与聋生与聋生之间,师生之间,互相之间比较了解,交往障碍较少。
3讨论
3.1青春期聋生社交焦虑处于中等水平,在社交中可能表现出焦虑的情绪反应
本次调查显示青春期聋生社交焦虑处于中等水平,需要家长、学校、社会给予一定的关注。聋生由于听觉能力的丧失,语言能力发展缓慢。多数聋生不能使用口语与健听人进行顺畅地交流,而聋人习惯使用的手语健听人也少有掌握。聋生社会交往面狭窄和语言能力发展的相对低下,给他们与健听人的沟通带来困难,甚至使交往难以继续和产生误解。另一方面,青春期是聋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他们开始对自然世界、社会生活、人际交往等问题进行思考,并形成自己的看法。他们不理解为什么他人的想法与他们的格格不入,因此加剧了聋生情绪上的烦躁与不安。在交往中容易焦虑。
3.2青春期聋生男、女社交焦虑存在显著差异,女生社交焦虑水平较高
从均值上看,女生的社交回避及苦恼的总均分要比男生的高,男、女社交焦虑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在SAD焦虑、回避因子均值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女生SAD焦虑因子的得分比男生的要高,在社交活动中女生可能表现出焦虑的情绪反应。原因可能是女生进入青春期的时间比男生要早,虽然随着年龄的增长,青春期聋生的独立意识在不断增强,但由于缺乏语言的调节作用和知识经验的相对贫乏,聋生情感体验的丰富性和深刻性比健全学生要差得多。同时由于他们与周围人群交流不够通畅,在某些时候造成消极的情绪后不能得到合理宣泄和及时化解,进入青春期后敏感、过分的自我关注、重视自己的内心世界,减少与外界的交往。所以会出现短暂的社交回避和焦虑。女性被普遍认为是敏感的,情绪易波动的。父母的家庭教养过程中,对女生有更多的要求,限制她们的自由发挥.研究者发现,青少年社交焦虑障碍与父母的教养方式存在一定的关系。父母的过度保护和控制会使子女形成过分害羞、胆怯、害怕的性格,造成日后的社交焦虑障碍[①]。聋生由于听力损失,父母在教育时保护性更强。在社会交际过程中,父母对女生的过分保护导致她们很少有机会单独处理事情,而对于男生,父母则希望他们能都独立自主,有更多的机会锻炼自己。刚进入青春期,有些事需耍自己处理,但因为之前缺乏锻炼机会,所以相比男生,女生的自信心较弱,容易产生焦虑情绪,而且,女性焦虑的易感性比男性高。这可能是受性别角色期待所影响的,女生比男生更加注重人际交往中的情感色彩,黄希庭等指出女生在进入青春期后自我评价会降低,但是女生在青春期发育较男生早,较成熟,希望得到周围的认可,因此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有较多的来自各方而的顾虑,担心不被接受、怕犯错误,社会交往过程中由于心理原因容易产生焦虑现象[②]。
3.3交流使用口语或手语的青春期聋生的社交焦虑不存在显著差异
口语、手语交流的青春期聋生社交焦虑总均分不存在显著差异。原因可能是聋生交往圈子较窄,经常是与聋生与聋生之间,师生之间,互相之间比较了解,交往障碍较少。另一方面原因是聋生的聋、健双文化意识,有研究结果显示,聋生具有与聋、健沟通的意识,有助于他们扩大交往范围和提高交往频率, 而社会交往活动的增强可以减少他们的社交焦虑[③]。持有双文化身份认同的聋人,能接受聋人文化和团体,而且与那些支持他们的健听人在一起也会感到舒适,当聋生认同聋、健两种文化并能掌握手语和口语时,他们不论和聋人,还是和健听人在一起都不会觉得不自在。因此是用口语、手语的青春期聋生社交焦虑不存在显著差异。
4教育建议
社会交往能力是一个人立身社会、发展自我的保证,对有听力障碍的聋生而言十分重要。聋校应立足聋生全面发展和现实需求,切实承担起社会教育的职责,协同社会各方力量采取针对性的对策措施,帮助聋生突破社会交往的种种障碍,使其顺利走向社会、融入社会。
4.1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鼓励聋生主动与人交往
聋生生活环境的相对封闭性,使学校成了聋生的世外桃源。聋生一旦毕业离开学校,要么觉得无所适从,要么则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的极端的利己主义思想,所以,提供机会让聋生与正常的同龄伙伴交往是非常重要的。要让聋生进入广阔的社会生活,加强他们与社会大众的交往。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让聋生回到主流社会的怀抱,感受社会,体验生活。如;组织聋生参观超市,与营业员进行笔谈交流的活动,让聋生在超市中通过交谈询问,锻炼他们与陌生人交往的胆量与能力等。
4.2指导聋生学习一些社会交往的语言技巧和交往礼仪
针对聋生社会交往知识缺乏的问题,积极开展对话训练对话能力是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积极开展对话训练,对话能力是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与学生开展充分的对话。帮助聋生了解交往礼仪的重要性,教给学生必要的礼仪知识。人与人之间的一项多主体的活动,社会交往离不开一定的社会规则和习俗。而聋生由于信息渠道的闭塞,对于社会规则和习俗的习得往往有限。针对聋生社会交往知识缺乏的问题,聋校应充分利用各种途径宣传文明礼仪知识,进行交往方法的指导。根据聋生语言交往的需要,开设了“语言交际课”,旨在通过交往情境的创设,模拟真实的生活交往,使学生在课堂中感知交往的礼仪、语言表达、方法等。学生在课上既学习了交往的知识,更获得了交往技能的锻炼和提高。
4.3父母要关心青春期聋生的情绪问题
父母应给与青春期聋生更多的关注。父母要多与聋生进行双向的信息和情感交流,采取各种方式顺其自然地对聋生进行青春期知识教育。教导他们正确的与他人沟通,用积极鼓励代替简单、粗暴的批评方式。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在人们的心灵深处,最渴望他人的赞美。赞美和鼓励能够给人正能量,赞美同样可以给聋生以信心和力量。使他们克服自身的消极情绪,更好的与人交流。
许多学生的父母多数整天为生活奔波忙碌,不会手语,又不喜欢写字,只关心孩子的基本生理需求,对孩子的情绪、情感重视不够,即使一些家长发现了孩子的情绪问题,也不能靠自己的能力有效的指导孩子调节自己的情绪。久而久之就造成家长不知道怎么去和自己的孩子沟通,也没能在了解孩子的前提下去做一些有针对性的指导,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和孩子的冲突。而孩子在面对父母的时候也无法完全的表述自己的想法和对事情的看法以及自己的心理状况 。对于这种局面,我们应该建立了学生和家长的交流,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心里的想法和愿望写在本子上,而父母对孩子有什么要求和一些关心的语句也写在本子上,如“爸爸、妈妈,我会认真学习的,希望你们快乐!”“希望你听课老师的话,好好学习”等语句,体现家长和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形成合力,促进学生与家长的主动沟通。同时家长要做孩子的好榜样。在日常生活中渗透与人交往的方式,如:一位邻居生病了,主动送他去医院,买来营养品去看望生病的邻居,用实际行动去关心、照顾身边的亲人。同样,学生在发现同学生病之后,他们也会主动关心病情,并报告老师或校医。这样,聋生在主动关心、帮助别人的过程中,逐渐与同学建立起感情,形成积极的交往心理。
[①] Wiborg IM,Dahl AA.The recollection of parental rearing styles in patients with panic disorder.Acta Psychiatirca Scaninavia,1997,96:58-63
[②] 万灵.中学生社交焦虑现状、及应对方式的特点及二者的关系特点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
[③] 钟毅平,陈芳,周松青.聋生的身份认同及其与社交焦虑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4):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