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小平:1969年镇江知青闹事记

1969年镇江知青闹事记

文/吕小平

1969年,我的哥哥作为知青,下放到苏北某临海农场。当他“咵”地一下解下扎在腰间的象征红卫兵标配的那条铜头皮带送给我时,意味着他和曾经的红卫兵作了切割,同时也完成了由学生到农场职工的角色转换。

当时,我正在离市区约15公里的古镇辛丰中学借读,作为知青的兄弟和未来的插队知青,我亲眼目睹了古镇及周边的农村插队知青,由少到多及至聚集,最终发展到偷鸡摸狗、打架斗殴、酿成重大知青事件的发酵过程。

现在的辛丰中学

辛丰是以运河兴镇,是当时的粮食产区,据说有几千年的历史。我在辛丰中学借读的时候,河东的老街还在,沿运河铺陈开去,青石板路,枕河而建,杂以码头、饭店、茶肆、浴室……其它如卫生院、供销社、邮局等设施也一应俱全。公社大院前有一座木桥联结着河西,那是粮管所和国家粮仓的所在地。因为我父亲是粮食局干部,我的宿舍就在安排在粮管所的大院里。

镇江辛丰镇境内的古运河风光

是年冬天,辛丰镇的大街小巷开始出现下乡知青的身影,清一色的城市青年,有高大威猛型的,也有俊朗清秀型的,穿着迥异于当地农民,显得洋气,但还是以黄蓝为主,这是当年的流行色。

知青的出现宛如“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在小镇引起了骚动。刚开始有各种议论,没想到还有人看不起知青。我就亲耳听到一个人大放厥词,说不愿意娶女知青做老婆,还说“看到女知青连鸡巴都硬不起来”,听他的口气就好像女知青嫁不出去要硬塞给他做老婆似的。

这些小镇的个别乡民,对下放知青有着某种莫名其妙的优越意识,闻之让人哑然失笑,但笑过之后也有某些辛酸和苦涩漾在心头。

这说明,离开城市和父母的知青相对生于斯长于斯的当地农民,其实是弱势群体;他们过去引以为傲的是所谓“城市人”,一旦失去了这个标签,他们其实并不如会劳动有力气的当地人更适合农村生活。

知青插队人数越来越多,这些穿军大衣、军棉祆、棉帽,甚至还有蹬着电影上才见到的长筒马靴的知青,不断出现在街头和报廊下,三三两两、勾肩搭臂在街头游荡。他们很多人是昨日的红卫兵,年少轻狂,血气方刚,身上有着红卫兵的造反基因和年轻人特有的莾撞冲动。他们开始结队滋事,继而偷鸡摸狗、打架斗殴。时间一长,遂成乡里公害,让当地农民望而生畏又恨之入骨。

有一次,几个知青到浴室里去洗澡,浴罢,为争夺一把剪刀的使用权而和当地人发生争执,几个从浴池里出来的光屁股知青把另几个也是光屁股的当地人揍得不轻。消息传出后,当地乡民甚感气愤,觉得这些外来知青打狗不看主人面,实在是太过分了。

倘若事情发展到此为止,还不至于酿成太大的风波。问题是,知青们不知好歹,他们兜里没钱,居然也敢到饭点去吃霸王餐(其实是无钱付账),这下双方矛盾开始激化。一时间,知青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镇里和很多村里的农民都准备了铜锣,一旦发现了知青的踪影便鸣锣示警,然后操起扁担锄头等农具,对知青群起而攻之。经过几次交手,知青们吃了亏,知道了强龙难压地头蛇,行为才有所收敛。

有一天中午放学,我回食堂吃饭,走到公社大门口,看见有一二十个知青聚集在那里,揎拳捋袖、吵吵嚷嚷,个个激动气愤的样子。我听了一会儿才知道,他们和当地农民闹了矛盾,是到公社来请愿,找领导解决问题。

正是中午开饭时间,就看见一个穿大翻领红色球衣、翻毛黄皮鞋的大个子知青一挥手,说:“我们进去找范主任要饭吃。”说着便带头跨进公社大门,其他知青一窝蜂跟了进去。

范主任是当时公社一把手。知青们进了大院,扯开嗓子喊范主任,没人答应,他们便循着饭香拥进了食堂。

食堂正在开饭,炊事员是一个镶着银牙齿的中年人,他见知青人多势众来者不善,便赔着笑脸说,范主任下基层去了。高个子知青也不答话,径直走到饭锅前,拿起碗就盛饭。其他知青一拥而上,一锅饭瞬间就被抢空了……

知青们不由分说抢饭吃的行为惊呆了一众公社干部,银牙齿炊事员知道拦不住,干脆不拦了,反而赔着笑脸喊:“别急,别急,一个一个的来……我的天呀!”他见知青们猴急地直接用碗到锅里抢饭吃,不由得发出了一声惊呼。这惊呼既无可奈何,也蕴含着某种包容的善意。

知青抢了公社食堂饭吃的消息不胫而走,当时传为笑谈。但知青们面对当地的农民,纵然人多也并不处处占上风。

有一次,我在河西宿舍,听到河东老街上锣声哐哐乱响,赶紧出门看时,就见几个知青被打得抱头鼠窜。其中有一个知青飞也似地往河西跑,后面七八个手拿扁担棍棒的男女紧追不舍。眼看过了木桥就被追上,知青情知逃不脱了,便乌龟似地将头一缩,用短大衣包住头顺势蹲在地上,任凭农民们雨点般的棍棒落在头上身上……

知青闹事的高潮部分发生在离镇二里路远的东彪村。其时,知青和当地农民因故动手以后被围殴,于是且战且退。当退无可退时,他们爬上了一个据说是富农家的楼屋顶上,揭下屋上的瓦片向下乱飞,扔得农民无法近前。农民则鸣锣呐喊,将楼屋团团围住……

农民和知青的械斗惊动了县委,军代表派了一个排荷枪实弹的战士前来弹压。只见现场,知青们在楼屋上唱语录歌、喊革命口号,搞得热火朝天,尽显红卫兵天不怕地不怕的造反本色;干部们则仰着脖子,苦口婆心地劝知青下楼,保证对知青们的所作所为既往不咎;军代表则指挥着部队,威胁要发动进攻……

到了晚上,寒风凛冽,屋上的知青又冷又饿。他们首先要了吃的,然后又要了烟抽,再然后又要公社干部和军代表保证对他们不追究责任……当所有的要求都得到了满足以后,他们才顺着长梯,慢慢地爬下了楼房。于是,早已恭候在旁的战士和公安便像抓土匪一样,两人对付一个知青,把他们戴上手铐,押上汽车……

至此,历时数月,轰轰烈烈的辛丰知青闹事事件终于告一段落。

注:大个子带头知青叫王某杰,是某京剧团团长的儿子,他因此判刑坐牢若干年。出狱后由政府分配工作直至退休。此人现在70岁左右,应该还健在。

2020年10月3日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处理。)

 作者近照及简介:

吕小平,生于1957年,籍贯江苏金坛。1970年随父亲干部下放至谏壁公社长岗大队插队,1978年知青上调回城在供销系统工作。1998年下岗创业至今。

(0)

相关推荐

  • 知青往事:第一次干农活的尴尬

    知青故事<金山情> 王 善 珍 江苏连云港老知青 第一次干农活的尴尬 过了一个星期,队长来到我们小屋,问我们生活得怎么样,有什么困难没有,我们回答他,没有什么困难,就是想家,队长说过些天就 ...

  • 串场人家(五十五)

    串场人家(五十五)  作  者:乔 永 星 图  片:选自网络   听了冯明一番动情而真实的表白.吕芳更加相信他的真诚坦荡,无半点虚伪和做作,一就是一,二就是二,钉就是钉,铆就是铆.吕芳喜欢这样性格, ...

  • 时光倒影 作者/春和景明

    [总 第162 期] 特约顾问  李清湖(北镇市平安协会会长) 王桂兰(北镇市平安协会副会长) 邵萍(北镇市平安协会副会长) 时光倒影 作者/春和景明 春和景明,男,本名,李春忠,出生于北镇柳家乡,汉 ...

  • 曾经有位南京女孩叫吕惠珍

    4月10日,正值阳春三月,我们这些老知青,老姐妹又都来看你了. 55年前的那个夏天,全体知青和马坝的乡亲们为吕惠珍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吕惠珍坟前的青草枯了又绿: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 ...

  • 串场人家(二十八)

    串场人家(二十八)  作  者:乔 永 星 图  片:选自网络   知青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育,很有必要.伟人挥手,号召一发.老三届变革命小将为修地球之工匠.咸城的学生,无上山奔兵团的,少基层工矿 ...

  • [老知青回忆录]被拒收的知青(一)

    被拒收的知青(一) "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孤零零的歌声回响在盖满大雪的群山之中! 1968年11月19日,八棵树公社夏家村的北山沟里,沿着崎岖的山路,一个青年从宫家岭 ...

  • 吕小平:​又见北风吹(下)

    又见北风吹(下) 文/吕小平 (四) 曹某平的赖帐逃债事件发生后不多久,又有个丹阳人迟某玉在本市开了一家装饰公司,也提出要和我们合作. 迟某玉是南艺毕业生,主修设计,由设计师转行当老板.他的老婆赵某雁 ...

  • 吕小平:与云雀相伴的日子

             与云雀相伴的日子 文/吕小平       (一) 我当上耕田手是一个意外. 那天,我们在江湾大田里劳动,恰逢生产队的耕田小组就在大田的其它田亩里耕地.西高东低.两山夹峙的梯田之间,三 ...

  • 吕小平:​河 风 凛 冽

             河    风    凛     冽 文/吕小平 (一) 1970年代中期,我高中毕业后回乡务农.当时还是人民公社,号召"农业学大寨".我们生产队在农忙季节,除了要 ...

  • 吕小平:赌挑的故事

    赌 挑 的 故 事 文/吕小平 (一) 1970年代初,我们全家随父亲下放到农村插队落户,所见所闻,发现农民兄弟的身材普遍偏矮,而且很多人的体形是上身长.下身短,行话叫"五短身材" ...

  • 吕小平:下放干部老吕的故事(续二)

    下放干部老吕的故事(续二) 文/吕小平 (一) 毛主席老人家说: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 1970年代的当地农村,流传着一句顺口溜:天上雷碰雷,地上贼碰贼,哪个不偷哪个倒霉!这说明:偷,在农村已经成了常 ...

  • 吕小平:下放干部老吕的故事(续一)

    下放干部老吕的故事(续一) 文/吕小平 (一) 囿于篇幅,也为了突出重点,我在"下放干部老吕的故事"中详细地写了我父亲和老卞当队长后干的前三样工作,即:一.恢复生产:二.植树造林: ...

  • 吕小平:农友阿宽的故事

    农友阿宽的故事 文/吕小平 (一) 阿宽,全名章阿宽,和我一样曾是谏壁公社长岗大队东湾村的农民.他是前生产队长的小儿子.之所以说他爹是"前队长",是因为1969年我们全家下放插队落 ...

  • 吕小平:我的中学

    我 的 中 学 文/吕小平 (一) 1969年的秋天,由于被同学告发,小学快毕业的我莫名其妙地遭遇了所谓"反标"事件,不得不怀着屈辱.恐惧和遗憾离开了读了四年小学的江苏古城丹阳.母 ...

  • 叶桂郴教授作品12: 灵川县海洋乡小平乐村画眉弄屯记

    叶桂郴原创 顺治初,先祖黄公避乱南徙,初栖临桂之田心里[大圩镇],无何,再南徙,卜居[1]于此,以庄南之山似象鼻,名村曰象鼻.其后,李姓亦徙居于斯. 庄远近皆山,山山皆树.承天之精华,蕴地之灵宗,是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