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人体图使人心驰神往。这些图或绘为图式,或雕刻成像,或用为中医或道教经籍的插图,此类人体图常常是秘而不宣的珍藏,因此存世量极少,常人难得一见。就图像的特质而言,图中的人体多以圆线勾勒,线条甚少着力,给人一种波浪旋回的感觉,整体又显得轻盈空忽,似乎跃跃欲动。
图为《区希范五脏图》
放眼世界,古人对人体的描述,以及通过圆式表现的人体知识,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少见的,而且也较为简略。在道教观念中,人体被赋予了举足轻重的地位。诚如老子所言,“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这句话也成为后世众多人体修炼道法追求的不二法则。在先秦时期,专指身体结构的“形”并没有出现在孔、孟的著述中,在道家思想家庄子的笔下却出现不下二百次。尤令人惊奇的是,无论是在传统医学的人体图中,还是在道教的人体图中,人体的形状总是被表现为椭圆的蛋形,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会画出四肢。这种特别界定的人体空间要表现的,其实是宇宙初创时的神话和宇宙观,其时天地未分,万物混杂,神话中通常会把这个混沌世界直接描述成蛋形。道教人体图所展示的人体,都具有一种“物我相忘”的特徽,它构成了内丹修炼、转化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生命运动的载体。近十年来,在道教人体图,尤其是内景图和修真图,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此类人体图迄今共发现七件。
广州三元宫保存着一件年代为1812年的碑刻《修真图》。三元宫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晋代,此后一直是多个道派在广州的主要宫观。在介绍三元宫历史的碑刻中得知,该宫最早的名字是越岗院。可能是南海太守鲍靚为女儿鲍姑修建的修行之所。鲍姑是葛洪的夫人,她很早就被奉为神医仙姑。至明代万历年间重修该宫时,改用三元宫之名,显然,该名与这里主要供养天地水或三官有关。据宫中一块年代不明但肯定是晚清时期的碑刻可知,在清代1789年到1837年期间,是三元宫香火最晟的时期之一,而修真图碑刻就是在此时完成的。
碑刻的上方是一个长方形的大字题头刻辞,左下方有两个印章,一为“行舟道人”,一为“邱凰山浩明印”。在题刻下方左侧,刻有“嘉庆壬申年石碑存晋洋城粤秀山三元宫”和“行舟邱凰山造叩”两行字。据此可知,“行舟道人”是邱凰山的道号。
(广州三元宫道长苏信华与《修真图》碑刻)(1993年摄)
此图除了题名不同和一些细微差别外,该图与广东三元宫的修真图非常相似。
武当山位于湖北省西北部,为道教名山之一。至晚从13世纪起,武当山即为供奉玄武(真武)的道教圣地。在全真派全盛时期的元代,全真教也在武当山地区有了较大的发展,它一方面吸收了神霄派和天心正法的武法驱魔元素,另一方面也吸收了元末在南方形成并流传的清微派驱邪法。清微派是从神霄派和天心正法派衍生出来的,其主要功法是雷法。该派在武当地区的传播最得益于黄舜申的弟子叶云菜。叶云菜在家乡福建建宁时,就得到了清微派的真传,后为躲避元末战乱北上武当。1285年,他受朝廷诏请,亲赴京城举行祈雨法事,并为皇室成员诊病。叶云菜的师兄张道贵将轻微功法传给张守清。张守清本是全真派道士,本师是武当山的鲁大宥。张道贵的另外两名弟子又对全真派和清微派的功法进行了整合,其实,神霄、天心正法、和清微三派的功法非常接近。再往后,白玉蟾又进一步整合了天心正法和神霄派的道仪功法。清微派和神霄派的主要区别是使用的符箓不同,另外清微派功法中内丹静修术占有更为重要的地位。清微派强调:“一切造化都是从身体内部开始的,修炼者在'雷’来到时必须打坐静修。”最后,武当道派与当地的张三丰崇拜也有密切的关系。张三丰是元代著名道士,据说死于明朝初年。据说张三丰后来复活重生,还曾被请进皇宫。明太祖朱元璋曾专门为他在武当山修建了道观,英宗也曾封给他圣号。在民间,也有许多关于他的传说和圣迹。传说中张三丰博通多种道术,功法玄奥。他是武术大师,是太极拳的开派祖师,据说他还曾在梦中得到真武所授兵法,此外,他还是扶乩者供奉的主神。最后,他还是一位内丹大师。
清代对张三丰的崇拜更为普遍,甚至可以与同样在武当山受到崇拜的吕洞宾分庭抗礼。在了解武当道教发展的基本脉络后,我们现在再来看看武当山的《修真图》可以发现,在广州的《修真图》中,猴、马像出现在中央婴儿像的两侧,但是在武当《修真图》中婴儿的两侧则是月中蟾蜍和日中金乌。
尽管该图与广州三元宫和武当《修真图》名称不同,但三图都是同一类型的修真图。在“丹成九转”题刻的下方又各有一个无框的三刻文,从右到左依次是: 三组刻文分别涉及了儒、佛、道三教的基本宗旨,人像头顶上方更是写有一副对联,阐明三教合一的特质:
此版本与另外几个版本基本雷同,只不过文字更简略,另外还有几处漏抄和笔误,再就是有几个异体字的小差别。
图式与上述各本类似。图左下角有一行文字介绍了该图的来源:“道友郭一澄获于四川成都青羊宫二仙庵,后携至扬州,余于彼观之,遂命付梓,以广流传,版现藏于北京前门外永盛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