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治好“吼叫症”,我做了一个决定
1
从前看到顽劣的熊孩子被火冒三丈的妈妈大声训斥,觉得这种气势汹汹、优雅全无的场面着实令人心惊肉跳。
现在常常面对熊孩子的各种撒泼耍赖,家里的各种混乱场面,未能免俗,我也变成了一个时常“吼叫症”发作的妈妈。原来火冒三丈就是一瞬间,从容淡定根本不存在。
控制情绪这件事情,我们一直在有意识地去努力、去练习,从顽劣的小孩到不动声色的大人,似乎已经修炼的宠辱不惊、气定神闲。但在育儿这件事上,面对熊孩子,常常一秒破功,耐心全无。
谁不是一边受挫沮丧,一边控制着自己的坏脾气,最后发现控制情绪依然需要修炼。告诉自己,冷静、深呼吸,吼叫症常常发作熊孩子也会免疫。
直到有一天,忽然发现自己对着一地狼藉的玩具以及半夜不睡自得其乐的爷俩,居然没有抓狂焦虑、吼叫发作,可以平心静气的和他们对话一番,内心淡定。
回想起来,也觉得不可思议。是什么让我得到了内心的平静?为什么我不再耿耿于怀,也没有火冒三丈?
想来就是看到这本书,《舍得让你爱的人受苦》。其中的一篇文章《只要不遗失自己,就能拥有一切》这样写着:“我们很多人都喜欢把这两个字放在我们最亲密的人身上——应该,而这两个字就是通往地狱的捷径。”
2
原来就是如此。我们用种种的“应该”给自己和亲密的人套上了枷锁,凡是没有达到“应该”的标准,就是不完美、不尽心。这种自以为是的“应该”也恶化了我们的亲密关系,但我们却不自知。
我们认为亲密的队友“应该”留出更多的时间陪家人,收拾家务,和孩子一起读书。也许,他工作忙也是身不由己,他已经很努力地在争取更多的时间和家人相处。
我们认为孩子“应该”自己把玩具收好,到了时间就乖乖去洗澡睡觉,早睡早起。也许,他只是还没有养成好习惯,需要引导;不想睡觉是因为精力太好,孩子的磨蹭和发呆也是想要自己的独立空间。
我们发脾气“吼叫”,是因为一切没有按照我们的计划进行,不在有效的掌控之中,于是我们暴躁、沮丧,大呼小叫,不能控制自己。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结婚之初,我们决定包容对方的一切,并没有想过要去改变对方,那为什么又会在后来的岁月中试图做出这么多苛求呢?
孩子看待世界的眼光,做事的法则,有属于他们自己的特定时间表。我们认为的各种“应该”做到的、做好的事情,也许只是我们自以为对而已,但也可能我们忽略了自己短视和无知的目光。
3
当收起了苛刻的各种“应该”,去面对现实的不完美,也许内心之中会承受煎熬和挫败,但这也是心灵成长的机会。不去改变不能改变的现状,不去控制不能掌控的局面。
这是关于爱与被爱的一本书,对于亲密的人而言,我们给予的爱与支持,不是将自己的价值判断和喜好标准强加在他们身上,不是控制、占有而是淡定的放手,不去剥夺他们在挫折中得到智慧与成长的机会。
荣格说:“You have to feel , in order to heal.”你必须去感受,才能够得到疗愈。对于不完美的自己,学习与负面情绪相处,痛苦不是烦扰忧心的重担,而是促使我们成长,变成心智成熟的大人。
于是,一切释然,挥手告别咆哮吼叫,找寻内心之中的乐土净地,拥有自得其乐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