雀替系列之一——雀替的概念和起源

一、何为雀替

梁思成曾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立面结构做过这样的总结:“中国的建筑在立体布局上明显地分为三个主要部分:(一)台基,(二)墙柱构架,(三)屋顶。任何地方,建于任何年代,属于何种作用,规模无论细小或雄伟,莫不全具此三部...”。

北宁喻皓在《木经》上也提出过“凡屋有三分。自梁以上为上分,地以上为中分,阶为下分”。

这就是中国古建筑的“三分说”。

古代建筑上这三个部分,最早从敦煌壁画上就可以清楚地看出来。

在西方的古典建筑中,“屋身”作为建筑立面的视觉核心,在整个建筑的装饰系统里是非常重要的。建筑的屋身(墙体、柱子)上,往往会进行大量的雕刻和绘画装饰。

而中国的古代建筑,最重要的视觉焦点往往是在屋顶,最华丽的部分也是屋顶。同时中国古建筑的屋身外面,往往有一圈“副阶周匝”,也就是在屋身外面还有一圈围廊,屋身和墙体会隐没在这一圈围廊里,也就是脱离了视觉焦点而“虚化”了。(《华夏意匠》语)

而在'虚化'了的墙身部分,起到装饰性作用的,除了柱子和画满彩画的阑额,还有一种建筑构件,既承担起重要的结构作用,又具体极强的装饰作用。

那就是“雀替”。

走近一幢或华丽或大气或精致的古建筑时,梁枋与柱子的交界处,可能会看到两个如下形状的东西:在明清建筑中,这两个默默无闻的拱卫着梁枋的小家伙叫做“雀替”。

雀替用于大式建筑外檐额枋(檐枋)与檐柱相交处。

雀替在清代的别名较多,如“雀替”“插角”“托木”“牛腿”等。雀替是一种成熟较晚的构件。

雀替原为两侧连作,卡入柱中的构件,起承托额(檐)枋,增加额(檐)枋榫部的抗剪能力,拉结额枋并减小枋间跨度的作用。清代雀替两侧分作,做半榫插入柱子,另一端则钉在额枋底部,并在表面雕刻花纹,这使雀替从力学构件发展成为纯粹的装饰构件。用于进深方向单步梁、双步梁或其他梁下的被称为“替木”,与雀替有所不同。

清代雀替长为净面宽(面宽减1柱径)的14,高同上面承托的枋类构件,厚度为檐柱径的3/10,其下的斗拱长为1/2瓜拱,高2斗口,厚同雀替。

二、雀替的起源

讲到这里要提一下中国建筑和西方建筑在柱头部分的不同演变。

西方古典建筑的柱式形式多变,多利克、爱奥尼、科林斯、塔斯干等柱式都有自己独特的柱头样式,但发展到最后,柱头部分并没有发生过“质”的变化。而中国建筑的柱头,经过演变,发展出了“斗拱”“雀替”这两种独立的构件。早期的雀替仍然带有柱头,雀替也是比较狭长的形状。直到柱头消失后,形状才更加宽厚。

雀替是中国古建筑的特色构件之一。指置于梁枋下与立柱相交的短木,减少梁与柱相接处的向下剪力;防止横竖构材间的角度之倾斜。其制作材料由该建筑所用的主要建材所决定,如木建筑上用木雀替,石建筑上用石雀替。

唐代建筑上不用雀替。

它的雏形在北魏就已经存在,而到宋代还只是一根托阑额的拱形横木,还没有正式成为重要构件。宋代称“角替”,

“雀替”这种构件,最早起源于北魏,却一直到明清才发展起来,成为中国建筑上重要的装饰部分。当然,中国建筑上,只有装饰作用没用实际意义的构件并不多见,即便是屋檐上的脊兽这么强的装饰意义,也是有实际作用的(脊兽实际上就是瓦钉帽演变而成的)。

在宋代《营造法式》中,雀替还没有成为重要的构件,只是说到“阑额”时提到了它:“檐额下绰幕枋,广减檐额三分之一,出柱,长至补间,相对作㭼头或三瓣头”。这说明至少到宋代,这种构件还只是一种托起阑额的横木,没有什么装饰作用,也不被人重视。

这里提到的“绰幕枋”,就是雀替的前身。“绰”字,到了清代就被传为“雀”字,“替”就是“替木”的意思。也就是在明代之后,“雀替”这种后来大放异彩的构件,才正式走上历史舞台。

宋、辽、金、元的一些高级建筑上也有不用雀替的实例。南北朝、宋代早中期和辽代的雀替质朴无华。宋、辽的一些雀替有上下二木构成。宋末和金代的雀替在其下部出现了蝉肚造型,元代的蝉肚造型最繁复,从明至清的蝉肚造型逐渐变简洁,但在底部另加一斗一拱。

明代,雀替得到广泛使用,并发展出多种艺术风格,逐渐向装饰构件发展。

从明朝开始,雀替的前端部出现了鹰嘴突样式,鹰嘴突的造型在清代最显著。明、清的雀替不仅彩饰,还浮雕卷草和龙等图案。

虽然雀替这种构件成熟的较晚,但它的雏形可以上溯到北魏。最初只是建筑转角结构上的一块不起眼的“替木”。

自从斗拱脱离了柱头单飞之后,中国建筑的檐柱部分急需一种能替代柱头的装饰部件。没有了“柱头”部分的柱子,像摘去了帽子一般,仿佛感受到了吹向头顶的一丝凉意。

在建筑发展的早期,斗拱似乎并不急于放飞自我,因而还是比较保守地只用于“柱头铺作”,也就是只在柱头部分施加斗拱。

唐代建筑上,两柱之间并没有斗拱,而是用一种“人字拱”支撑;宋代也只是用了一朵斗拱。也就是斗拱仍然作为一种柱头装饰,似乎是给了柱子一些面子。

不过到了清代,斗拱大概觉得世界很大也想去看看,因而在柱间越放越密,竟形成了一条“檐口线”,完全不顾及柱头的位置。

自从斗拱脱离开柱头独立发展之后,柱头上支撑阑额的那块不被人注意的拱形横木,悄悄起了变化。在横向的梁和竖向的柱组成的夹角中,这块横木的作用越来越大。

有了这块横木,一是可以防止梁与柱相交而成的的方形框的变形,二是可以加强水平构件产生的剪力。柱子两旁像一对翅膀一样伸出的雀替,天生有一幅当网红的好底子,以结构上的需要,使自己成为继斗拱之后,替代柱头的又一个明星构件。

清代称为“雀替”,又称为“插角”或“托木”。清代以后,雀替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装饰构件,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外观。

雀替最常见的别称有“角替”、“替木”、“绰幕枋” ,据有关考古文献资料记载,它最早发现于北魏的云冈石窟中(图1)。有更多文献记载的朝代是在宋代,宋代对于雀替的称谓有两种:替木及绰幕枋。雀替在宋代:它可能由实拍棋演变而来,河北新城开善寺辽代大殿中,已有由两层实拍棋组成的绰幕枋,而正定隆兴寺宋代转轮藏殿则为楷(tuo)头式,端部与底部且作成折线。

金、元及以后,发展为蝉肚及出锋,有的下面还附以插棋。替木,古建筑大木作梁架构件,宋式建筑称谓,又称“柎”、 “复栋”等。《鲁灵光殿赋》:“狡兔銓伏于柎侧”,村,斗上横木,汉时的 “替木”刻成兔子的形状,虽为文学作品之描述,但反映了“替木”产生的年代。

东汉时期的建筑明器,所反映的斗拱上的横木条,与后代建筑“替木”形制基本一致。现存元以前建筑,所用“替木”多见于檐檩、脊檩、金檩之下;

明清官式建筑,“替木”已不再使用。汉代画像石中的“斗上横木”,具有后世枋木的作用,应是宋代“替木”的前身。据宋 《营造法式》记载,“替木”在补间铺作相近的情况下,可做成一个构件连接使用,表明此件向枋子演变的发展规律。

明清时期的大式建筑,其“替木”完全由枋子替代,一些小式建筑尚存“替木”做法。又:雀替由替木发展而来,长条替木架在柱子上托住两边的梁枋,减少梁的跨度。后来又从柱子上伸出横棋从底下托住替木,使雀替形式又发展了一步。无论雀替如何演变,至明清两代,雀替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高潮阶段,它的发展开始达到多量化与多样化。至今,雀替已经取代替木及绰幕枋的称呼而更为大众所熟悉。

金龙彩绘装饰雀替

卷草纹雀替

有学者认为,明清建筑中的雀替,是由宋代《营造法式》中提到的“绰幕枋”演变而来的。

绰幕枋示意图,其形状、位置和功能都与明清时期的雀替有相似之处,图自梁思成《营造法式注释》。

(0)

相关推荐

  • 雀替系列之二——雀替的功能与分类

    三.雀替的功能 雀替虽然不起眼,雀替最初的产生与后续的发展都是将雀替作为支撑构件开始的,经由明清两代,雀替的广泛使用使其不断演变,逐渐由结构作用转化为装饰作用. 雀替的功能主要有三方面:结构作用.装饰 ...

  • 中国古建中的物件名称

    四合院 玄鉴楼 玄鉴楼 宋<营造法式>殿堂大木作制度示意图 1 飞子 2 檐椽 3 撩檐枋 4 斗 5 拱 6 华拱 7 下昂 8 栌斗 9 罗汉枋 10 柱头枋 11 遮椽板 12 拱眼 ...

  • 雀替系列之三——雀替雕刻之美欣赏

    雀替的美在于其雕刻之美和雕工的繁复!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智慧! 安徽绩溪三雕博物馆馆藏 苏州民居檐下"狮子绣球" 苏州狮子林正气亭戏台"狮子绣球" 浙江 ...

  • 修改病句系列(七)概念不清 (八)指代不明

    修改病句系列(七)概念不清 (八)指代不明

  • 中国古代哲学中若干基本概念的起源与演变

      中国古代哲学中若干基本概念的起源与演变 张岱年 先生 中国从周代到鸦片战争以前约二千六百年间的哲学,相对于近代而言,都可以称为古代哲学.所谓古代,当然可以说包括上古.中古.近古.中国古代哲学在基本 ...

  • 海德格尔论真之概念的起源

    作者:王路(郑州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 内容提要:海德格尔关于"是"(Sein)的论述非常出名,在相关讨论中也谈到"真"(Wahrhei ...

  • 2016年报税系列一:基本概念和报税表格

    " 2016年报税系列1:基本概念和报税表格.又到报税季节,虽然已经介绍过很多报税的知识,但是还是有很多网友会有各种问题.楼主结合以前的旧帖,系统谈一下德国报税问题. 1 什么是报税 先纠正 ...

  • 中国古建微观 · 雀替

    欢迎投稿留言交流 古人总喜欢为古建筑写下一些古诗词,是一种优雅古典的美,一种诗词与建筑的结合美别具一格. 在每个中国人心里, 世界上最美的建筑, 不一定是创意十足的高楼大厦, 或许是有着浓浓中国味的老 ...

  • 古建微观 · 雀替,细节尽在不言中

    古人总喜欢为古建筑写下一些古诗词,是一种优雅古典的美,一种诗词与建筑的结合美别具一格. 在每个中国人心里, 世界上最美的建筑, 不一定是创意十足的高楼大厦, 或许是有着浓浓中国味的老建筑, 那里的一砖 ...

  • 你真的懂'Helloworld'吗?从编译器到OS内核系列:编译器基本概念

    https://m.toutiao.com/is/eUMMXMj/ 本文是<你真的理解'Hello world'吗?从编译链接到OS内核系列专题>的第一章的第一小节,主要介绍编译器的基本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