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后的开封文艺界

记得1945年的初冬,我回到光复了的开封,同继扬寄居在一个熟人的家中,生活无着,满目苍凉。不想有一天,我突然发现《力行日报》的广告栏里登了一则“启事”:“塞风、继扬兄:欣闻二位抵汴,请驾报社一叙。”暑名是“王曼洛”。

王也算个文人,据悉编过《华北导报》。我以前同他并无交往,不便贸然接触。但“启事”连登数日,继扬同我商量,可否与王见一面,我迟疑片刻,请他单独前去,先要王停登“启事”为妥。想不到王请求见我。

《力行日报》系四开小报,总编辑为王曼洛,他请我主编副刊。谈判的条件是“主编权”;在我力争下,王表面上是“慨允”了。

我编报纸副刊有《大风》和《春草》两种。《大风》以杂文为主,每日半版;《春草》系纯文学周刊,每期一整版。王亚平、何家槐等中共党员作家均在《春草》上发表过作品。

《春草》刊名的由来,基于我1943年在重庆时参加过“春草诗社”,后来当我离渝时,社长王亚平让我成立北方分社,故我特意打出了“春草”的牌子。

另外,当时在开封出版的《春草诗丛》,从选稿、送印、校对到出售,都由我一人包办。共出版过《天外,还有天》(塞风著)、《臣人的脚下》(青勃著)两个诗集。我在开封北书店街摆书摊零售。

郭海长(1916—1992),《中国时报》社社长,《中国时报·前锋报》联合版社长

此时,一大型纸《中国时报》以新的姿态间世了。由郭海长任总经理,杨育智(何燕凌)、张增淮(宋铮)、傅奎元(傅伯龄)、王静娟等任辑。该报创刊时,文艺副刊有《桥》和《山水间》两种。后来又有苏金伞主编的《诗与散文》等,内容健康而富有艺术特色,在大、中学生和各界进步读者中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这是沙漠中的一块绿洲,给老的开封带来了春意。

真理的种子,在任何逆境中也会发芽的。此时,在老诗人苏金伞的影响下,河南大学的青年诗人栾星、苏鹰、林涧、林汀等异常活跃,唱出了反抗暴政的歌。同时,在南阳编辑《前锋报》副刊《燧火》的作家李蕤,和在郑州主编《春秋时报》副刊的诗人青勃,均遥相呼应。凑巧的是,诗人牛汉夫妇和张羽也到开封《正义报》任编辑,木刻家刘岘在办《民主报》,文艺界的进步力量在不断聚集。

1946年春,中国木刻协会的刘铁华等在开封举办木刻作品展览会,《中国时报》为其连续一周出特刊,介绍作品内容和发表评论。

1947年1月1日《中国时报·前锋报》联合版创刊号,套红出版
1947年1月1日《中国时报·前锋报》联合版创刊号上,华弓(李蕤)发表《对一年来文艺工作的感想》

木刻家刘岘也在《中国时报》支持下举办过个人作品展览会。

重庆的作家路翎、冀汸等在抗战胜利后回上海,路经开封,均有停留。《中国时报》特为他们举行过欢迎会,邀请开封的文艺界朋友们座谈。并为《中国时报》主编过刊《文学窗》。

1946年春,原上海孩子剧团团长吴新稼从西安集中营放出来了,应我之邀来到开封与朱一鸣、何徨、塞云等戏曲工作者组织成立了“力行刷团”,将曹禺的《日出》、《北京入》等名剧搬上了舞台,大、中学生、店员及市民观众云集,给沉静的沙城(开封因临近黄河,解放前经常风沙弥漫,故有“沙城”之称)带来了清新的艺术气氛,一扫敌伪时代所残留的靡靡之音。

1946年之夏,作家姚雪垠离返河南故乡了,茅盾文学奖获得者穗青也来到开封。

正当盛夏时节,开封独一无二的进步文学刊物《春潮》出版了。苏金伞和我从编辑到后勤,做了一些切实的工作。

进步文艺破土萌芽,当时形成了光明与黑暗的对垒。在批判黄色、倒退的文艺倾向而的斗争中,几个进步报纸副刊联合作战,并一度得了优势。

开封北书店街曾是《中国时报》社址

当时,由中共地下党领导的《中国时报》,是进步文人的精神支柱。以它为核心曾广泛团结了各方面具有正义感的文人,如钱继扬、陈雨门、荆东朴、李辛霖、郑滋、门文、赵宜人等。我个人在政治上是年经幼稚的,在联系文艺界人士方面,我也曾经遵照党的指示,起个纽带作用,包括联系当时在《河南民报》工作、后来成为著名国画家的黄胄,以及具有京剧和话剧表演才能的女大学生王洁心等。对于豫剧名演员陈素真,我们更作为主要团结的对象。记得当年初夏,河南籍的著名女作家赵清阁抵达开封,我们曾热情主动去联系。我是开封文艺界的普通一员,勇于斗争而不善于斗争,忙是够忙的,除在《力行日报》主编文艺副刊外,还到《中国时报》协助杨叶(杨育智当时的笔名)编辑副刊,又为了掩护共产党员牛汉(当时名谷风),我又到《正义报》编辑际新闻版,还兼“力行剧团”的艺术顾问。

以上记事中提到的当年我在开封文艺界所进行的这小小的活动,当时中共地下党的刘鸿文同志是了解的,而且通过党员同志对我的急躁情绪作过批判。我缺乏斗争经验,同《力行日报》总编辑王曼洛由于发稿上的意见分歧发生了正面冲突,我终于上了中统特务的“黑名单”,于1946年8月12日夜间在地下党的协助下脱险,绕道汉口,经党在文艺界的领导同志邵荃麟介绍,到南京梅园新村转上海法租界马思南路107号“周公馆”然后被送到胶东革命根据地。

回首往事,当年开封的进步文艺工作,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影响下,在经过日伪数年统治之后的废墟上萌动而抽芽的,虽然只是荒漠上的几颗春草,但今天的人民的文艺春天是涂了点底色的。写到这里,我特别为文甫先生的逝世表示沉痛的哀悼。这位在进步文化思想界深孚众望的老前辈的贡献,在于以身作则,为革命造就了众多的人才。

编者附记:李根红撰写的这篇涉及的时间是1945年初冬至1946年8月。在那以后到1948年6月开封第一次解放止的这时间内,开封文艺界尚有以下几件事得记:

(1)剧作家曹禺、电影作家张骏祥曾应邀在开封作创作经验演讲,系由时任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河南分署长的学技术专家马杰和《〈中国时报〉、〈前锋报〉联合版》(《联合版》于1947年元旦出版)主笔、作家李蕤陪同,地点在南土街平安电影院。

(2)外地某剧团曾到开封演出陈白尘创作的讽刺当时官场选逢迎丑行的话剧《升官图》,地点在相国寺醒豫舞台。

(3)《〈中国时报〉、〈前锋报〉联合版》于1947年下半年在该报大楼举办过音乐晚会邀请河南著名的音乐家王品素、嵇振民等演唱了《茶馆小调》《大路歌》、《兄妹开荒》等进步歌曲。

又,诗人青勃在一则回忆当年河南文艺界情况的文字当中写道:“抗日战争后,在中原一带国民党治区,文艺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做了一些工作,开封、南阳、郑州等地报纸的文艺副刊和作者们是互相配合、互相支持进行战斗的。在这一斗争中,开封的《中国时报》和南阳的《前锋报》是旗帜;从文艺界的成员来说,李蕤、苏金伞是大家的尊敬“排头兵”。

本文写于1982年2月

作者简介:

本文作者李根红,原名李景元,笔名塞风。河南灵宝县人,1921年生。1940年曾在陕北公学学习。建国后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作协山东分会理事、山东省文联、济南市文联创作室主任和《泉城》月刊编委。)


(0)

相关推荐